作者簡介:
潘在清,中共海南省委黨校退休的法學副教授,男,漢族,1937年6月生,中共黨員。初中畢業后于1956年參加工作,1973年開始從事理論教育。?1985年,畢業于海南教育學院。先后曾經擔任中共澄邁縣委黨校副校長、中共海南區委黨校行政處長、黨委委員、管理學教研室第一任主任、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政法教研部第一任主任、中國干部教育法學研究會理事、第一屆至第三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農工委委員、海南電大客座教授、中國人才學術研究會終身高級研究員。自參加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是全國黨校系統優秀教師稱號獲得者。退休不忘自己是共產黨員,仍繼續為社會奉獻,從而先后被30個單位授于30多種獎和榮譽稱號。
內容提要:
本人為了吸取人才培養的教訓,提高人才理論的認識,用了一段時間學習了人才理論,有所體會。我現在把我的學習體會公開出來,借予請教專家學者、供我的后代參考。
本文從如下三個方面做些簡述:一是人才的概述。簡述人才的定義與類型,指出人才主要不是先天生來的而是后天培養的。二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性。指出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科技興國的關鍵,我國人才不足的現狀決定必須重視人才的培養;此外,把孩子培養成才是孩子及其家庭幸福的保證,因此,不論是國家還是家庭,都必須重視人才的培養。三是如何培養人才。關于如何培養人才的問題,我從九個方面作了簡述:一是落實黨的人才政策和法律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二是抓好家庭教育;三是抓好早期教育;四是處理好與青春期孩子的關系;五是及早培育孩子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的良好習慣;(六)啟發孩子及早立志;(七)協調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八)進一步深化學校教育的改革。
關鍵詞:人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培養要求?教育方法方式
一、人才概述
關于人才的問題,我想就人才的定義、人才的類型與結構、人才是后天培養的三個問題,做些簡述。
(一)人才的定義
人才與人材不是一個概念。人材,是指經過精雕細琢可以成為人才的人。也可以叫做“準人才”、“潛能人才”。
人才與英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人才是成功的個體,這種個體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群人。英才是人才中的佼佼者,是帶領人才去獲取成功的領軍人物。
人才有多種含義。有的指有才能的人;有的指有才學的人;有的指有貢獻的人;也有的指容貌好看的人;政府有關部門的原來的定義是:取得中等專業學歷的人。
上述那些關于人才說法都是片面的,是不科學的。首先,有才無德的人不能叫人才。比如:那些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咋騙的人,你不能說他們不是有才能的人,但是,不能把那些人稱之為人才;有賣國才能的公知人物,能叫人才嗎?當然不能。其次,也不能僅以學歷論人才。如果僅以學歷論人才,那么,古代的神醫華佗肯定沒有中等專業學歷,你能說他不是人才嗎?一個留美的博士,應說是有高學歷的人吧,但是,由于他嫉妒別人,開槍殺死了6人,這人也應稱之為人才嗎?當然不能。總之,以任何一點作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都是片面的,是不科學的。
所謂人才,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中是這樣表述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較大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這個定義包含如下三層意思:一是人才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這里強調的是卽德才兼備的,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二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的人。這里強調不是學歷,而是真知,是實際能力。三是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較大貢獻的人。這里強調的不僅是進行的勞動具有創造性,更主要的是對社會作出較大的貢獻。
(二)人才的類型與結構。
1、人才的類型
在傳統上,人才分為:謀事之才、謀略之才、將帥之才、棟梁之才。按照國際上的分法,現在普遍認為人才分為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類。此外,還有復合型人才。
何謂復合型人才?有人認為,復合型人才,它包括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不僅是某個專業技能方面要有突出的經驗,還需在相關領域具備較高的技能,簡而言之,其特點就是多才多藝,既在某個專業領域有一定的深度,知識面又有一定的寬度。換句話說,復合型人才是多才多藝的通才,而不只是某種專才。
2、人才結構
從人才的才能和作用上劃分,人才的結構可分為:初級人才、中級人才、高級人才、針端人才(即最杰出的高級人才)。
目前,我國的針端人才奇缺。
(三)人才是后天培養的
人之初的智商是有高低的。有的人聰明,如:楊炯十一歲舉神童,甘羅十二歲做宰相;少女荀灌突圍搬兵時才十三歲;曹沖七歲時以等量置換的辦法稱大象體重;駱賓王六歲寫《詠鵝》一詩;王勃六歲善辭章,十歲能作賦;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杜甫七歲思既壯,開口詠鳳凰;白居易,一歲能識字,六歲會作詩,十六歲名揚天下;梁啟超四歲精讀四書,六歲讀完五經,十一歲考上秀才;德國數學家高斯三歲就掌握心算,五歲能解方程;德國康德七歲登上教壇演講;卡爾·威廉,九歲進萊比錫大學,十六歲成了柏林大學教授。但也有笨的,我讀小學一年級時,有一個比我大幾歲的同學,由于他的頭大,同學們都叫他大頭冠,雖然讀書很勤奮,每天都來得比我早,但是當我讀四年級時,他還是一年級。
但是,實踐證明不聰明的兒童經過正確的培養、認真學習也可以成為人才。有些人原來天賦不高,但后來經過努力成才的名人不少。如:牛頓,小時很笨,成績很差,當他做的風車被嘲笑他的同學弄壞以后,他開始發奮學習,終于成為影響物理學界的重要物理學家。唐代詩人陳子昂,“年十八未知書,不久在父母教育下,入鄉校求學,便慨然立志,謝絕門客,專精文典”,終于,數年攻讀,一舉成才。?莎士比亞,原是戲院門口的一個馬車夫,但他有機會便從門縫和小洞中窺看戲臺演出,進行學習,他終于成了聞名的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狄更斯,不管刮風下雨,每天到街頭去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只言片語,最后成了舉世聞名的文壇巨星。?近代火車的奠基人斯蒂芬森,直到19歲才一邊工作一邊進入夜校讀書。當一些少年看到斯蒂芬森這樣一個大小伙子坐在他們中間時,有的譏諷,有的挖苦,斯蒂芬森卻只是一笑置之,只顧埋頭刻苦攻讀,如饑似渴地吸收書本中的養料。?還有美國18世紀電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只讀過兩年書,后來當印刷工人。在工作的同時,他投身政治活動,成為一名政治活動家。40歲后他又轉入科學領域,開始做電學實驗。政治活動與科學活動的實踐使他愈益認識到自己的學問之不足,于是正像他在《自傳》里寫的:“除了讀書以外,我不允許我自己有其他的娛樂。我從不到酒館、賭場或任何其他娛樂場所去消磨時光”。雖說富蘭克林不允許自己娛樂未免過苛,但他這種力戒“消磨時光”的精神是可貴的。確實,“大器晚成”很不容易,但是,上述例子畢竟說明了一個問題:不聰明的兒童經過正確的培養認真學習也可以成為人才。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