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莎, 周樂育, 蔣 鵬, 張建波, 陳 浩
(北京機電研究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3)
隨著人們對汽車需求日益增多,汽車行業快速發展,對汽車模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1-3]。傳統的Cr12冷作模具鋼硬度較高,韌性較差,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開裂,補焊之后,更容易造成二次開裂,亟需開發新型Cr8冷作模具鋼[4]。國內開發的Cr8冷作模具鋼材料韌性不足,在使用過程中易開裂,模具壽命不高,很多企業從國外進口鋼材,材料費用是國內材料的3倍左右,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使國內企業與國外汽車行業競爭力度下降[5]。上海某公司根據國家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優化材料成分,研究材料生產工藝流程,開發了新型Cr8型冷作模具鋼,并替代國外進口材料,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本文選取國外KD11max冷作模具鋼與本試驗設計的新型HNC53冷作模具鋼進行真空淬火之后的組織和性能對比分析,研究材料從原始狀態到熱處理過程碳化物的演變規律,及回火溫度對材料硬度和韌性的影響。
試驗材料的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兩種材料均為鍛材Cr8型冷作模具鋼,HNC53鋼中Mo含量比KD11max鋼的高1.09%(質量分數,下同),V含量高0.7%;KD11max鋼含Si、Mn、S較高,與HNC53鋼相比,Si含量高0.55%,Mn含量高0.26%,S含量高0.07%。

表1 試驗鋼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試驗材料在真空爐中于1030 ℃下真空淬火處理2 h,在N2保護中自然冷卻。然后進行高溫520 ℃和低溫200 ℃回火處理。從原材料切取3塊10 mm×10 mm ×10 mm的試樣,經研磨、拋光、用4%(體積分數)的硝酸酒精溶液侵蝕后,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大顆粒狀碳化物,用掃描電鏡觀察組織中小顆粒狀碳化物。材料按GB/T 229—2020《金屬材料 夏比擺錘沖擊試驗方法》分別取3個55 mm×10 mm×10 mm沖擊試樣,進行U型缺口沖擊性能測定。用TH300洛氏硬度計測試試驗鋼的硬度。
原材料的顯微組織如圖1所示,HNC53鋼和KD11max鋼的組織均為球狀珠光體和大塊狀共晶碳化物,HNC53鋼的大塊狀共晶碳化物體積分數與KD11max鋼的相近,且顆粒相對較小;小顆粒狀碳化物類似球形且均勻分布在基體中,尺寸為0.5~1 μm。KD11max鋼的大塊狀共晶碳化顆粒較大,基體中細小碳化物分布不均勻,且顆粒尺寸差異明顯。對兩種Cr8鋼的原材料進行洛氏硬度測試,硬度值在20 HRC左右。HNC53鋼與KD11max鋼的原材料硬度基本一致,能達到材料的原始狀態硬度要求。

圖1 試驗鋼的原始顯微組織Fig.1 Original microstructure of the tested steels(a,c) HNC53; (b,d) KD11max
HNC53鋼與KD11max鋼分別在高溫520 ℃和低溫200 ℃回火之后的顯微組織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回火處理后,HNC53鋼和KD11max鋼的組織為馬氏體、大顆粒狀共晶碳化物及納米級二次碳化物;與原材料相比,兩種Cr8鋼回火之后大塊狀共晶碳化物都減少;基體中碳化物組織為M7C3型,主要合金元素是Cr,含少量的Mo、V等。M7C3型的碳化物能提高Cr8鋼的耐磨性,延長模具使用壽命。HNC53鋼和KD11max鋼分別在高溫520 ℃和低溫200 ℃回火后,大塊狀共晶碳化物顆粒大小及體積占比無明顯差異。在回火過程中,碳化物通過重組或者形核長大生成,這兩種方式都是經過擴散完成,溫度較低時,擴散速度較慢,碳化物析出較少;隨著回火溫度逐漸升高,原子擴散速度加快,碳化物析出較多且顆粒較大[6]。因此,低溫200 ℃回火時,碳化物析出較少且顆粒小;高溫520 ℃回火時,碳化物析出較多且有納米級二次碳化物析出,可增加材料硬度,促進材料在高溫520 ℃回火后出現二次硬化現象[7]。

圖2 HNC53鋼(a, c)和KD11max鋼(b, d)經不同溫度回火后的顯微組織Fig.2 Microstructure of the HNC53 steel(a, c) and the KD11max steel(b, d) tempe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b) 200 ℃; (c,d) 520 ℃
試驗鋼分別經200 ℃和520 ℃回火后的SEM圖片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HNC53鋼和KD11max鋼回火后的組織為馬氏體,SEM圖片中黑色是大塊狀共晶碳化物,材料在高溫520 ℃回火后,在馬氏體基體上析出均勻彌散的納米級小顆粒碳化物(如圖3中小白點所示);從圖3(a,b)可知,200 ℃回火后,納米級顆粒碳化物析出較少且分布不均勻。

圖3 HNC53鋼(a, c)和KD11max鋼(b, d)經不同溫度回火后的SEM照片Fig.3 SEM images of the HNC53 steel(a, c) and the KD11max steel(b, d) tempe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b) 200 ℃; (c,d) 520 ℃
由3(c)可知,高溫520 ℃回火后HNC53鋼中二次析出的小顆粒納米級碳化物較多;HNC53鋼Mo含量較高,高溫回火后材料中析出的碳化物顆粒較細,可促進材料二次硬化。
圖4為試驗鋼的硬度及沖擊吸收能量對比,可知HNC53鋼和KD11max鋼在高溫520 ℃回火后都出現了二次硬化現象。由圖4(b)可知,KD11max和HNC53鋼原始狀態沖擊性能較好,在回火后沖擊吸收能量下降,在520 ℃回火出現二次硬化現象時,材料沖擊吸收能量更低。由表1化學成分可知,HNC53鋼Mo和V含量高,可減少液析碳化物的偏析程度,使碳化物形狀盡量規則、圓整;Mo含量的增加對材料的二次硬化起到促進作用,由于Mo能降低合金固溶度,增加材料二次硬化碳化物數量,促進析出較多納米級二次碳化物顆粒且均勻彌散在基體表面[8-10];另外,Mo能提高材料Ac1和Ac3點溫度,相同條件下淬火,鋼中Mo含量較多時,碳化物溶解較少,殘留奧氏體在高溫回火時,轉變溫度越高,回火過程中析出合金化合物越多,促進了奧氏體的轉變,使奧氏體含量減少,促進了材料的二次硬化[11]。從圖4(b)可知,與520 ℃回火相比,200 ℃回火后試驗鋼的沖擊吸收能量較好。由于試驗鋼在200 ℃回火時,基體馬氏體韌性下降,試驗鋼中殘留奧氏體開始轉變,隨著溫度升高其含量降低,材料韌性下降[12-13]。HNC53鋼和KD11max鋼在520 ℃回火時,大量碳化物M23C6和M7C3在晶界析出,并發生粗化,殘留奧氏體的轉變增加,材料韌性進一步下降,因此,材料在二次硬化時沖擊吸收能量更低[14]。

圖4 試驗鋼的硬度(a)和沖擊吸收能量(b)Fig.4 Hardness(a) and impact absorbed energy(b) of the tested steels
1) HNC53鋼和KD11max鋼原材料組織為球狀珠光體和大塊狀共晶碳化物;材料經過真空淬火和高低溫回火后,組織為馬氏體、大塊共晶碳化物和小顆粒二次碳化物。
2) 兩種材料經過真空淬火和回火后,硬度都在60 HRC以上;520 ℃高溫回火后材料出現二次硬化現象,硬度較高。
3) 在520 ℃高溫回火后,HNC53鋼和KD11max鋼的沖擊性能都較好,國產HNC53鋼的性能達到國外進口材料水平,可以替代國外材料,大大降低國內Cr8鋼冷作模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