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晨
驚覺自己可能是別人眼中的胖子是在經常使用小紅書之后,這里“體重不過百”才是正常現象,在“腰精”“腿精”扎堆的社交媒體,體重達到三位數當即被打入超重行列,無數擁有“完美身材”的博主為“何為美”制定了全新的、足以引發超額焦慮的標準——瘦。從BM女孩(身材姣好,能穿下S碼衣服的女孩)到灰姑娘體重,當瘦與美之間被畫上等號,瘦被當作解決一切問題的秘訣時,我們太輕易就爭先恐后跌進“非瘦即死”的陷阱。
何為體象,這是我在課堂上初次聽到的概念:你如何描繪鏡中的形貌、如何評價自身外表、如何感知自己的身體……這一切構成了體象。當我們被社交媒體潛移默化地改造認知,進而對體象感到消極不滿,可能就成了“體象障礙者”。
這種心理變化有許多蛛絲馬跡可循,比如習慣性地照鏡子,稱體重并詳細記錄變化,輕一點情緒高漲,重一點自責恐慌,馬上著手減肥計劃,對自己的身材越來越沒有信心。
怕胖心理常見,但即便是胖,大多也達不到疾病的程度,怕只怕病而不自知。這里有一個小測試:
1.我時常為自己吃了多少食物而擔憂;
2.很多食物被我列為禁忌,我很少吃;
3.多數我認為有吸引力的人都比我瘦;
4.我的一天經常是以構思節食計劃開始的;
5.吃任何會致肥的食物都使我感到不安;
6.若有人看著我的身體,我會感到緊張;
7.大吃一頓后我會計劃如何消耗多余的熱量;
8.我討厭看到鏡中的自己;
9.我每天不進行大量的運動,就會覺得自己非常差勁;
10.我覺得自己的身材毫無吸引力。
回答“是”得1分,1至4分為正常,5至8分說明比一般人更加關注身材和體重,9分以上則意味著可能已經需要尋求心理幫助了。
或許有人不以為意,如今誰不減肥?可減肥也分等級。
初級選手學明星減肥,每天只吃水煮青菜,可能一周就放棄了,因為不夠美味的食物讓進食變得不再快樂;高級選手能堅持數月,甚至更久,當進食逐漸變得毫無吸引力,事情就會走向極端——進食障礙或者階段性暴飲暴食。曾經有位朋友告訴我,她吃完了一整袋土豆片,吃到最后只覺得惡心,可還是機械性地將那些土豆片塞進嘴巴,然后跑去廁所催吐。她平日的午飯是青菜、白菜、豆芽,且一日一餐,拒絕碳水。
對莉莉·柯林斯主演的電影《骨瘦如柴》中的厭食癥患者來說,食物只是用來嚼一嚼再吐出去的道具,哪怕已經肋骨高聳,哪怕仰臥起坐練得滿背瘀青,他們也依然如故。體重多少才足夠瘦?恐怕人對瘦的追求永無止境。
我見過有人以卡路里精確計算每樣東西的可攝入量,吃完會增加多少,又需要運動多久才能消耗掉這些“誘人肥胖的惡魔”。如果把社交媒體呈現的世界當作真實,視為唯一正確的標準,就會逐漸扭曲價值判斷與認知——“胖”是一切失敗的緣由。因為你看,那些光鮮亮麗、生活充實的博主都是又瘦又美又成功。
這些都是體象的陷阱。體象障礙者不能客觀對待進食引起的體重增減,重即胖,輕即瘦,體重秤手握生殺大權。極大的心理負擔轉化為抑郁和焦慮,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愧、不適和尷尬,甚至發展成抑郁癥。
其實,保持健康的飲食結構并不容易發胖,可意志不堅定者,奶茶和油炸物招招手,很難不為所動。是不夠健康的飲食讓攝入和消耗失衡,才導致了現實和預期的南轅北轍。
當下社會對美和瘦的普遍追求已然固化,但我們可以選擇對社交媒體的“毒雞湯”敬而遠之,不要過分羨慕不現實的“美”:有的人選擇用整形和美顏消除每一處瑕疵,也有人希望像奧黛麗·赫本一樣,每一條皺紋都美麗而優雅地老去。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認為,他人是映照自我的一面鏡子,可這面鏡子的存在是讓我們更好地認知和接納自我,絕不是永遠借他人的眼睛審視、挑剔自己。體象障礙是來自社會他人的壓力,更是源于內心否定“瘦”以外的一切價值,一葉障目。當不接納自己變成追求極端的“美”,斷神經、開顱骨、精靈耳這些損害身體健康的喪病式醫美整形才會層出不窮。
我也曾一度掉進“體象陷阱”而迷失自我,可生命中除了減掉無中生有的肥,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值得去追求,如感受春天的細風、夏天的驕陽、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飛雪,還有,最好的自己。18757293-D111-44C9-A02A-03F32DB48B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