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寶
車在行駛中被吹得抖動,行道樹被吹得幾乎與地面平行,雨澆得人睜不開眼,人在狂風中打著趔趄……對這樣的場景,中國傳媒大學大三學生蘇鏑坷并不陌生,因為在過去3年多的時間里,那些狂風暴雨就是他追逐的目標。
2014年,上初中的蘇鏑坷在網上看到國際新聞攝影大賽一等獎的照片《臺風海燕》,作為菲律賓歷史上最強的臺風,海燕導致了8000人死亡和400萬人無家可歸。蘇鏑坷被這組照片震撼住了,深切感受到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助。隨后,他搜索了更多關于臺風的照片和氣象知識,也向往自己能拍到猛烈的臺風的照片。
要拍臺風,當然先要知道哪里有臺風。為此,蘇鏑坷加入了國內最大的氣象愛好者聚集地“臺風論壇”,這里有9萬多名逐風者,哪里刮臺風,他們就追到哪里,然后把拍到的臺風照片和期間的經歷發布在論壇上。一次,有人推薦蘇鏑坷看了一部美國紀錄片《追風部隊》,他才知道,原來追風暴不但是一項極限運動,而且國外很多探險家和運動紀錄片的制片人都是追風愛好者。受此啟發,蘇鏑坷不再認為追風是不務正業的事情,而是對自己的毅力和勇氣的挑戰。自此,他向人提起自己的夢想時不再遮遮掩掩,甚至自稱為“追風人”,他還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組建了一個“追風小分隊”,開始追風、拍風。
2019年,第九號臺風利奇馬將在浙江省椒江區到瑞安一帶沿海登陸,剛上大一的蘇鏑坷和同伴興沖沖地趕到了那里,可是因為路上耽誤加上臺風登陸地點變化,他們只拍到了臺風邊緣。第十八號臺風米娜登陸時,涉及范圍廣且強度大,蘇鏑坷用攝影機記錄了臺風的威力,他激動得大喊大叫,以至于眼鏡被大風刮飛都不知道。這次追風給他最大的感受是,只有深入風暴中心,置身其中,才會對大自然感到敬畏。國內每年4月至10月是臺風季,“越危險,越漂亮”是追風者們的共識。可任何一場風暴的強弱,都會受到氣流、氣壓、云層,甚至山脈的影響。除此之外,追風者要根據衛星云圖來推演臺風路徑,但風暴在雷達圖上只有幾個像素點大小,路線偏一點就相差幾百千米,所以追風者戲稱:“追風就像開盲盒,要想追到漂亮的風暴,不僅要靠勇氣和毅力,還得有知識和運氣。”
3年多來,蘇鏑坷和他的追風團隊累計追過的風暴有七八十場,跑了內蒙古、黑龍江、山東、浙江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期間有成功的驚喜和意外,也有失敗的沮喪和危險,而最讓他們驕傲的是,2021年8月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拍到的一張風暴照片。那張像漩渦一樣在半空中劇烈旋轉的風暴照片被一本學術期刊收錄為封面,書中這樣介紹:“這是發生在我們國家大地上、由中國攝影師拍攝的最完整的一個超級單體風暴。以前,我們在給大學生講授的中尺度動力學課上,大多使用國外攝影師拍攝的照片,從現在開始,我們有自己拍攝的風暴照片,而且是‘00后攝影師拍出來的。”
2021年5月14日,蘇鏑坷在風暴雷達圖上發現武漢上空出現鮮紅色“勾狀回波”,他覺得有些異常,便在論壇上發布了一條預警,提醒武漢地區的人注意這種非常兇險的天氣系統,可能會出現破壞力強的龍卷風,并強調這不是開玩笑。8個小時候后,武漢市蔡甸區突發9級龍卷風,造成多名人員受傷。那一刻,蘇鏑坷突然意識到,追風者們追風不僅僅是圖新鮮和刺激,他們還可以提醒人們在重大氣象災害來臨時及早避開潛在的危險,做好防御。一次,蘇鏑坷和同伴追完一場臺風,路過代表我國臺風災難極限的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的八一大臺風紀念館。1956年8月1日,5612號超強臺風“溫黛”在浙江省象山縣南莊鄉登陸。登陸時,它的最大風速達到每秒70米,相當于19級以上臺風。臺風引發了海嘯,南莊平原一片汪洋,看不到任何陸地,7萬多幢房屋被吞噬,12個村莊全毀,共造成超過5000人遇難。
看完這段介紹,蘇鏑坷對同伴們說:“如果我們能夠盡綿薄之力幫助人們躲避災難,減少損失,我們這個群體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DB4D7D74-B74B-4B0D-8A0F-A3C8037FCA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