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風
“所以,我才是那個最多余的人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外賣少點了自己的一份,郊游照片少自己的位置,聚會少了自己的存在。每一次在群體中缺少了自己,我們都會變得敏感起來。
的確,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時,我總是會胡思亂想。我會心慌,會猶豫,會難過。不過對于團體中的其他人而言,可能沒有人會有時間去在意這些事情,大家也只是關心自己是否存在于團體間。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被漠視,被邊緣化。但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清楚,自己一直都處于被邊緣化的危險之中。
我們知道,“死亡”不是肉體的逝滅,而是徹底被人們遺忘時。為了不被遺忘,我們拼命將自己融入團體,融入社會。但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完全相融的。就像同一片田地里的稻谷與小麥,都在外表一層谷殼的偽裝下隨風飄搖,可能明知對方與自己不同,卻害怕因為褪去谷殼而成為例外被剔出田野,害怕成為一粒孤獨的種子,害怕被遺忘在天地之間。
當我們走進一個嘈雜的環境,總會品嘗到這種孤獨。自己和人們仿佛隔著一扇透明的門,推不開,也不想推開,就只想這樣看著,看著他們的熱鬧,靜靜地看著,僅此而已。
那就靜靜地看著好了。我們的這雙眼睛,確實看過千百倍美麗的景色。可與此同時,也只剩下了孤獨。于是,孤獨成為生活的常態——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書,一個人散步,一個人承受壓力。雖然害怕孤獨,但也享受著孤獨帶來的寧靜,盡管這種矛盾感帶給我們的,往往是不安與躊躇。
那么,為什么越優秀的人越不合群?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因為對于優秀的人而言,社交太多,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會降低,而獨處使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從而擁有高質量的人生?!闭\然,就像胡適所說:“獅子、老虎永遠是獨來獨往的。”
人,越孤獨越自由。演員陳瑾說:“人,始終都是孤獨的,不管你有家,還是有孩子,一個人一輩子始終是和自己相處。自由就是你孤獨地站立,不依戀、不懼怕?!?/p>
一個人待著時,常常覺得索然無味,難以忍受寂寞??扇羰悄愕膬刃母蛔悖桓嗟男率挛锼顫M,又怎會感到寂寞?人的成長,本就是一個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只有摒棄寂寞帶來的郁悶,才能接近更深層次的自由。因為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中分析了人在寂寞中的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等來驅逐寂寞;三是,將寂寞本身化作一片詩意的土壤,誘發出關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失去了小團體的束縛,我們收獲了自由,作為一個人便再次獨立出來,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必感到孤立的影響。我們便是獨自一人,張開向往自由的翅膀,永遠不會放棄飛翔。唯有失去過往,才能向前奔跑,唯有不留遺憾,才能不負當下。
所以,并不是我們多余于生活,而是我們本就獨立于世。請不要感覺被世界所拋棄,做一個孤獨而不寂寞的人,讓心住進廣闊天地,不留戀逝去,永遠保持微笑,向前看。
因為,孤獨即自由。
(作者系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2020級中醫學專業學生)3373C1AC-A393-4A1D-BB6B-FF12EF441C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