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現在,養孩子的成本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的經濟負擔,緩解生育壓力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正處于育兒階段的中國父母們,可以通過一些合理的理財手段和合適的教養方式來緩解育兒經濟壓力。
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260萬人,這意味著2021年全年新增人口數僅48萬人。這個數字在創下歷史新低的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年輕人極低的生育欲望。
為什么在國家呼吁生二胎、三胎的同時,年輕人反而不愿意生孩子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活壓力大,而這些生活壓力來自可見的經濟成本和難以估量的精力成本。
養育孩子是一件極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3歲以前的嬰幼兒,需要至少一名成年人全身心的照顧;3~5歲的兒童雖然能送到幼兒園,但是仍需要有人接送和在家陪伴;6~12歲的孩子雖然上小學并且逐漸學會生活自理,可接送以及輔導作業依舊需要家長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更現實的問題是,現在普遍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沒有空余時間和精力來考慮養育下一代的事情了。
育兒不易,不僅要花費不菲的金錢,還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這就是當代年輕人怕生孩子、養育孩子的主要原因。
不過,現實雖然不盡如人意,但年輕的父母如果通過合理的資金安排,采用合適的育兒方式,實際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育兒的經濟成本和精力消耗。
養娃到成年需要多少錢?
在父母們確定合適的理財規劃和育兒方式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生育孩子究竟有哪些成本、要花多少錢,以便我們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養孩子到底有多費錢?今年2月,育媧人口研究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顯示,全國家庭從懷孕到將孩子養至17歲,平均成本為48.5萬元;若養育孩子至大學本科畢業,平均成本為62.7萬元。而在一線城市的家庭,養育孩子至成年的成本更是達到了以上數字的2倍,例如北京和上海,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分別為96.9萬元和102.6萬元。
以上能用數字計算出來的金額,只是一個家庭所承擔的育兒成本的一部分。仔細算來,這部分成本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類是消費性支出,其中包括用于教育的支出,例如保姆費、書本費、托兒費、學雜費、教材費、學校住宿費、課外輔導班、興趣班費用等;此外還有非教育相關的支出,例如食物、衣物、玩具、日用品、醫療、娛樂等費用,這類費用是養育成本的主要部分。第二類是非消費性支出,例如人情往來支出、保險支出等。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年齡段的育兒消費是不一樣的。例如,嬰幼兒時期,奶粉尿布、保姆費等是主要支出項目;而到了幼兒園階段,學齡前教育如幼兒園費用和興趣班費用占比較高;6~17歲的青少年時期,教育支出和配合教育所需的支出則是重中之重。
以上只是養育孩子過程中最直觀的成本,但事實上,養育孩子還需要付出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時間成本主要指照顧孩子的時間,其中就包括休產假。
雖然休產假可以讓母親有更多時間照顧孩子,但是卻不利于女性的職業發展。因為休產假所帶來的成本大部分由企業承擔,這會導致企業選擇避免招聘育齡女性。若母親休產假時間過長或是放棄工作全職照顧孩子,那么長期脫離職場會影響她們日后重返崗位的競爭力,這就是女性生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而機會成本又會直接影響到個人收入,產生經濟壓力。
資金規劃如何安排?
緩解育兒壓力,首要的解決辦法就是合理規劃資金支出,也就是降低育兒的支出。如何降低?首先是要清楚知道自己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其次,要堅持“該花的錢不能省、不該花的錢則不花”的原則。
對于要花在孩子身上的錢,我們可以將它按不同的項目分為3類:必需消費的、可降級消費的和可以不消費的。必需消費的項目,不但要花錢,而且要擇優消費。比如嬰幼兒奶粉,其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應選擇質量有保障的品牌,哪怕多花一點錢也是必需的。
再如,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花費,也屬于必需消費項目,但父母同時要注意,首先,對于這類消費不應盲從,掉進“消費陷阱”。現在大家都喜歡給孩子報編程課,但是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編程課,內容主要是搭積木、搭樂高,這個教學是否對學習有幫助尚未得到驗證,父母不要因為其他家長報了班,就覺得自己必須要報。其次,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進行引導,而不是一味地“雞娃”。例如,活潑好動的孩子,可以從運動類的培訓開始;文靜愛觀察的孩子,可以嘗試畫畫等。
尤其在“雙減”政策出臺后,未來的教育方式將和現在的完全不同,父母更應該思考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一技之長,從而更能適應飛速變化的時代。而且很多育兒成功案例已經證明,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加以培養,比盲目請家教補課更見效、也更容易成功。假設我們單純把成功換算為收入,那么一些藝術類專業,如樂器、繪畫等老師一個月的收入能達到數萬元,遠超過普通大學本科畢業生的收入。
至于能納入可降級消費行列的項目其實有不少,比如小朋友的服飾,普通家庭沒必要過分追求購買價格昂貴的服裝、鞋帽,一方面孩子生長發育快,過不了多久新買的衣服就穿不下了;另一方面可替代的物美價廉的產品有很多。
最后是那些讓你繳“智商稅”的產品和質量低劣的產品,都是你所應該避免花錢的,千萬不要貪便宜或是盲目從眾購買。
精力和經濟需要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精力成本和經濟壓力是此長彼消的一對關系,我們很難做到兩全其美。如果對其中一方投入多了,那么就意味著另一方被放棄了。理想的解決辦法是盡可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父母如果能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做游戲、看書、逛公園,那么孩子所需要的教育、玩具、娛樂支出就會相對減少;父母如果選擇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工作、賺錢,則意味著同時要減少陪伴孩子的機會,那么孩子大把的時間就需要通過上興趣班、去游樂場來填充,而且還需要花錢聘請保姆去照顧孩子,因而用在孩子身上的花費也就增加了。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父母而言,他們既做不到完全不去照顧孩子,也不能輕易放棄工作。所以,一個家庭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系特別重要。如果媽媽選擇放棄工作,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那么爸爸就需要承擔賺更多錢的義務,并且發自內心地認可全職媽媽的付出;若雙方都選擇工作,那么更需要父母兩人共同付出更多努力、溝通及理解。E664E504-03CA-4E5E-B1BB-4C8A6205F0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