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
福建省廈門市的毛先生今年77歲,體檢時發現肺部結節,從影像學上高度懷疑肺癌。老年肺癌還能手術嗎.家屬如何照護?
“不論年齡如何,對于任何一個早期腫瘤患者,都需要全面評估手術風險。”在網上癌癥患者互助覓健分享平臺上,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胸心外科李書平副主任醫師介紹說。理論上說,只要人活得足夠久,就肯定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腫瘤。有數據統計顯示,每10萬個人當中,每年有300個人發生各種各樣的腫瘤,如果按年齡來分層的話,老年人的發病率會大很多,尤其是75歲以后的年齡階段。
臨床上,40歲的中年人發生肺部腫瘤,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各個器官功能對藥物的適應力,包括對疼痛刺激的耐受性,抵御手術創傷、麻醉等能力,都會比老年人好。而年齡較大的患者,尤其是75歲以上的老人,更需要考慮心肺功能,是否能經得起手術治療,還有一些基礎疾病,如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需要充分考慮對手術產生的影響。
年齡特別大的患者,比如85~90歲,甚至更大年齡的老年人,心肺功能特別差,甚至生活無法自理,這類患者即使手術切除了肺部腫塊,通常也會從手術室直接進入ICU重癥監護室,往往會發生嚴重的圍術期肺部感染,最后可能出現呼吸衰竭等。因此,對于心肺功能特別差,或并發癥特別多的患者,不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此外,還需要考慮到術后疼痛是否會導致老年患者無法下床活動。如果長期臥床休息,患者的靜脈血栓、肺栓塞的發生率都比年輕人高得多,圍手術期的心血管異常事件,如心梗、心肌缺氧、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等的風險會更高。
由于老年人的行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心肺功能和基礎疾病,或者患者既往做過腹部手術、髖關節置換或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療,都會影響到術后的恢復速度和生活質量。所以,家屬要幫助患者在術前把心肺功能鍛煉好,特別是把咳嗽、咳痰的動作訓練好。術前準備盡量做到完善,備好必須藥品和備用藥物,術后配合各項檢查和圍術期治療,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手術并發癥。
李書平副主任醫師呼吁,高危人群應早篩、早診,倡導戒煙、遠離塵霾等方式預防肺癌。大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是由于后天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長期處于不利于人們生活的環境當中,或者其他一些因素而誘發腫瘤。C1FF0C1A-5727-4603-A204-CC5DB6166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