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奧伊米亞康位于東西伯利亞的薩哈共和國,距離北極圈350千米,這里的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當地的年平均溫度只有零下16℃,最寒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則是零下50℃。1885年2月,科研人員在這里測得了零下67.7℃的低溫,使這里被認定為“地球寒極”。后來,還有人甚至在這里測到了零下71℃的低溫。奧伊米亞康一直戴著“地球寒極”的“桂冠”,直到1957年5月,南極洲的“安莫森”觀測站以零下73.6℃的低溫打破了奧伊米亞康保持了半個多世紀的低溫紀錄。不過,奧伊米亞康至今仍然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地方,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人類永久定居點。
奧伊米亞康為什么這么冷?首先,這里緊鄰北極圈,日照時間平均只有兩三個小時,而且太陽高度角很小,地面只能獲得并存儲很少的熱量。其次,這里的地貌比較特殊。奧伊米亞康地處內陸深處,遠離可以對當地天氣產生影響的海洋,大陸性氣候特征顯著。除此之外,當地三面環山,東、西、南三面被切爾斯基山脈和上揚斯克山脈包圍,只有北面地勢平緩。這樣一來,奧伊米亞康便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簸箕”型,自北而來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可以長驅直入,并且由于東、西、南部的山脈阻擋,在當地沉降下來,來自南部的暖空氣則因為山脈阻隔而無法進入。冷空氣出不去,暖空氣進不來,“地球寒極”就這樣形成了。
嚴寒的天氣使當地人的生活非常有特色。在奧伊米亞康的大街上,你從來看不到低著頭玩手機的人,這里的嚴寒能把手機徹底“凍僵”。當地人從來不會在戶外的玻璃前面長時間停留,因為說不準什么時候,玻璃會被凍裂。當地人的衣食住行都和其他地區很不一樣。對我們來說,寒冬來臨,只要把棉襖、羽絨衣等準備好就沒問題了,可是在奧伊米亞康,是遠遠不夠的。曾經有一個中國旅游團前往奧伊米亞康,他們準備了許多御寒衣物,可是導游還是建議他們購買鹿皮衣服、鞋帽。后來,在零下四五十攝氏度的嚴寒之中,這些衣服一點也沒有浪費。當地人出行時,常常用皮衣服把自己從頭到腳包裹嚴實,只露一雙眼睛,就像一頭熊。過不了多久,行人的眼睫毛上就會掛上一層漂亮的冰花。
其次,為了抗寒,必須有強壯的身體,再加上當地的嚴寒,無法種植任何農作物,所以當地人的食物以肉類、奶類為主,還會設法補充一些蔬菜,常吃深海魚。
再次,當地人的房屋都是特別設計的,以更好地抗擊嚴寒。當地的窗戶、大門經常是三到四層的,而且嚴寒的天氣經常會把外層窗戶凍裂,所以當地人家中都會有不少的窗戶玻璃備用。由于處于永久凍土層,所以建房時,要把凍土層化開,在地下深處打好地基,然后讓房屋的第一層與地面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這樣做,一是為了保溫,二是防止室內的溫度導致凍土層松動而帶來危險。
最后,在當地,如果人們想要開車出行,那么在把車開回自家的車庫之前,是不能熄火的,否則就會面臨無論如何都打不著火的尷尬局面。另外,車子剛啟動時,如果駕駛員打方向盤時用力過猛了,很可能會眼睜睜地看著輪胎從車軸上出走。
雖然在外人看來,這里的生活多有不便,但是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了,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古今中外,概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