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寶
“什么樣的語文教育,才能給孩子們一個更豐富、更美好的精神世界?”這是從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畢業的“95后”女孩李柏霖回到家鄉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粟裕希望小學擔任語文老師時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在她還沒想到怎么做時,學生作文里的一句話讓她受到啟發,這句話是“我長大以后,一定會陪著自己的孩子念書,不然孩子學不好”。看到這句話時,李柏霖猛然意識到,自己需要走進學生的心里,讓他們把壓抑在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通過觀察,李柏霖發現學生大多沉默寡言,這是長期缺乏與人交流的結果。那么,用什么方法叩開學生的心門,讓他們能夠主動和自己交流呢?一次,李柏霖在批改試卷時,有個學生寫了這樣一句話:“棉花吐出了豐收。”這句充滿詩意的句子,頓時讓李柏霖眼前一亮,學生也許羞于表達,但純真的內心有著無限的想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一定只靠語言,彼此的鼓勵、欣賞也能夠達到心靈的共振。既然學生不愿意說,那么是不是可以讓他們把心里的情感寫出來呢?
由于擔心寫詩的要求會給學生帶來壓力,所以李柏霖在課堂上反復強調,詩歌是自由的,與平仄、修辭、對仗無關。為了讓學生不害怕寫詩歌,有時李柏霖會在黑板上畫出九宮格,讓學生填入詞語,連成句子;有時李柏霖會把學生帶到戶外,讓他們和螞蚱玩,對小草說話,把秘密分享給微風……學生寫不出詩,李柏霖也不著急,而是耐心向他們提問:“藍天讓你想起什么?”“大海。”“那么大海里有什么?”“有魚。”“天上有什么呢?”“有云在動。”“魚會做什么?”“魚會唱歌、會跳舞、會吐泡泡。”“咦,云為什么不能吐泡泡呢?”就這樣,在一問一答中,學生的表達逐漸清晰,使用的詞匯也更加豐富,交上來的詩歌既靈動又浪漫。有個學生寫《夢》:“在我的夢里,遍地都是糖果。可在媽媽的夢里,全世界都是我。”有個學生寫《打架》:“樹葉在安靜地睡覺,風想和它做游戲,一把把它推下了床。樹葉生氣了,追著風打了起來。”有個學生寫《梅》:“大概,冬天是梅花的心上人吧。”李柏霖問這個學生:“你為什么說冬天是梅花的心上人?”這個學生回答道:“冬天那么冷,梅花也堅持盛開,一定是梅花想見冬天,他們相愛。如果爸爸媽媽也像冬天和梅花一樣就好了。”聽了這話,李柏霖把這個學生緊緊摟在懷中。
原來把自己心里所想寫出來就是詩歌啊!學生意識到詩歌似乎也不是那么難寫,一個個躍躍欲試。李柏霖還在班上舉辦了一場詩歌朗誦會,請學生朗讀自己的作品。從那以后,學生寫詩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交給李柏霖的詩歌也越來越多,那些詩歌或是對美景的感嘆,或是對悲傷難過的宣泄,或是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每一首都讓李柏霖震撼、贊嘆,她把這些詩歌像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沒事的時候就翻一翻,既治愈自己,又讓學生一點點走到她的心里。
每年臨近過年,一些學生的父母會回到家鄉,李柏霖就把學生寫的詩拿給他們父母看,父母能感受到孩子一年的心理歷程。每當看到這一切,李柏霖就心生感慨,詩歌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卻能讓孩子敞開心扉,拉近與父母關系,那么自己做的這一切就都是有意義的。
從教寫詩到現在,學生交到李柏霖手中的詩歌達到了一千多首,為了給學生留下紀念,李柏霖將這些詩做成了兩本詩集。在詩集的扉頁,李柏霖寫道:“我親愛的孩子們,如果你喜歡寫詩,老師希望你一直堅持寫下去,也許時隔多年再翻開,你還會在文字中看見你鮮活的童年,看見你經歷過的那些美好。”
是的,無論時光多么久遠,這些詩都會在學生心中留下光亮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