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念珠
黑陶鍋是云南香格里拉尼西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它通體發亮、耐高溫,類似于漢人使用的砂鍋,是非常實用的家常器皿。常見的黑陶制品有酥油茶罐、炭火盆、鴿子壺(鴿子形狀的擺設)等,而最廣為人知的,是形狀扁圓的黑陶鍋。香格里拉有道聞名遐邇的菜——“土鍋燉雞”,它的經典味道就仰賴于黑陶鍋,離了這鍋,燉出來的味道便不大一樣。
藏族黑陶的發源地在距離香格里拉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尼西鄉吉古村。千百年來,這里的手工藝人世代傳承,黑陶的制作工藝幾乎沒有變化。制陶工匠們從不使用現代技術,一把自制的木頭工具、一方木案和幾片木板底座,就是他們所有的生產工具。每年二三月份,工匠們會去兩千米外的山上取土,他們將取來的土敲碎,再反復篩選至粉末狀,然后裝袋保存,供全年使用。
藏族黑陶的燒制方式也很原始。制陶工匠并不搭建窯爐,而是在天晴無雨的時候,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把曬干的泥坯放進火里,燒30到40分鐘。待器皿像鍛造的鋼鐵一樣通紅,就“燒熟”了。制陶工匠將陶器從火中取出后,馬上覆蓋上鋸末和炭灰,吸收了碳元素的陶器因此變成具有象征性的黑色。
有意思的是,出窯并不代表黑陶已經制作完成,特別是黑陶鍋。尼西藏族人制作黑陶鍋時有兩個奇特的風俗:一是制陶工匠必須在黑陶鍋出窯后,將一瓢瓢的糌粑水澆到器皿內部;二是第一次用黑陶鍋時,煮的東西必須是肉類,而且煮完肉之后不能馬上刷鍋,必須等待幾天再清洗。這樣,一口真正意義上的黑陶鍋才算制作完成。
糌粑即炒青稞面,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而肉類也是藏族地區常見的食材。許多人認為,制陶工匠將藏族特有的元素加入黑陶鍋,只為表明他們有一顆虔誠之心。其實不然。黑陶鍋在出窯后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小沙粒,在顯微鏡下,這些小沙粒之間有一條條小縫隙。糌粑水具有很強的黏性,若將它澆到高溫沒有褪去前的黑陶鍋上,便能有效地填補鍋內的小縫隙,使黑陶鍋的密封性更好。第一次用黑陶鍋煮肉、等幾天再刷鍋的道理也和澆糌粑水一樣,是為了讓油脂更好地滲透進鍋里,讓鍋不容易龜裂,延長使用期限。
你看,奇特的風俗竟然蘊含著如此科學的道理。
我曾請教一位賣紫砂壺的朋友,應該怎么判斷一個新紫砂壺的質量好壞。他說,很簡單,倒進一杯水即可,若是粗砂壺,一個晚上過后,水便不見了;相反,好的紫砂壺是不吸水的,一杯水倒進去,幾個晚上都還在。最后,朋友還說道:“一個養了很多年的紫砂壺,即使往里面倒進白開水,也能喝出茶的味道。”
想來,優質的黑陶鍋和好的紫砂壺一樣,除了在制作過程中追求精細之外,還需要有東西“養”著。人生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