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林
讀了德國另類文學作家貝恩德·布倫納《躺平》一書,我才察覺到對“躺平”一詞有著較為膚淺的理解。我們慣常認為“躺平”即懶散、逃避或頹廢,尤其我們大多數躺平的內容無非是刷手機、網購、追劇、聽歌或看直播等。而布倫納在書中語出驚人地說:“在注重行動和效率的現代社會中,學會躺平的藝術,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在生活中,我們對待躺平的態度不外乎有幾種:鄙視躺平、渴望躺平或無法躺平。但不可否認和不容忽視的是,如書中所言:“我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生命長度都在躺臥中度過,睡覺、做夢、思考、閱讀……躺臥不等同于消極或懶惰,它可以是一種反抗,一次整合思緒或者改變看法的機會。”目前,在各種內卷、各種快節奏高效率下,我們每天宛若熱鍋上的螞蟻,好似一把無形的刀架在脖子上,緊繃大腦,像一部機器。在忙碌追逐的時代,人們強迫癥似的不敢躺平片刻,生怕浪費光陰,陡增罪惡感。這就需要讀一讀《躺平》,適時放松,適當放空,躺臥一下,有張有弛,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誠如布倫納高呼一聲:“你要是正躺著,就應該理直氣壯。”
《躺平》由一系列風趣幽默又短小精悍的文字組合而成,從古埃及人的蘆席到現代人的躺椅,從地中海的超長午睡到日本的白日睡眠模式。它又以宏大的視角,從前蘇格拉底時期討論了中世紀基督教文明如何通過躺平發展科學技術,進而深入探討現代社會的人們應如何利用躺平來尋求自我。譬如,它介紹了米開朗琪羅在躺臥中悟到繪制西斯廷教堂天頂的構思,極具震撼;普魯斯特躺在鋼絲床上完成了《追憶似水年華》;它又解釋了伊迪斯·華頓頗喜愛在床上工作的原因,竟然是她覺得躺臥床榻可以躲避讓女性難受的束身胸衣,從而思路更為自由飛揚。與此同時,布倫納更深層次地挖掘人類躺平狀態的歷史和文化,旁征博引并介紹了諸多世界范圍內與躺臥有關的奇聞軼事。
這是一本關于“躺”的百科全書,涵蓋了歷史、藝術、文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知識,史料翔實,依據充足,趣味盎然,引人入勝。借用尼采的一句“睡覺可不是件小事,為了睡覺,人得整天保持清醒”,便可窺見此書多么有意思。
布倫納在一一解答“躺”的秘密,躺平這一姿勢能通向未知的潛意識深淵。譬如文中所寫,19世紀末,躺臥成為一種時尚的理療方式,用來治療神經衰弱、歇斯底里癥,甚至抑郁癥。躺椅成為心理分析和此類治療的工具,有躺椅商品被命名為“弗洛伊德”。布倫納還有個全新的比喻:“躺臥對我們來說猶如在濃霧中散步一般的效果,經過這樣的散步,我們的思維總是比之前更清晰。”躺臥這一姿勢就是身體在水平狀態下的松弛,似乎能使思維異常凝練。布倫納進一步道出:“處于水平狀態時,信念比在任何其他狀態下都更容易動搖。當人躺倒時,可能會產生一種被淹沒的感覺,因而肩上的重擔就會掉下來。”
讀到這,我們恍然大悟,從精神層面上來講,躺平更需要動用大量的發散思維,的確不同于消極和懶惰。于是我發現,布倫納以一篇篇小短文縫合出一個理論分析“躺”的體系,展現了一段有趣的躺臥文化歷史之旅。之于我們,有益有用,令我們茅塞頓開。
我著迷于布倫納的這些天南地北的史據,對“躺”字的體味更加生動。他說:“躺臥不僅只是短暫休息的方式,更是一種重要的人類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