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權
年輕人和京劇的距離有多遠?是否還有人繼續用生、旦、凈、丑來演繹人間百態?
最近,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5位“00后”女生火了!她們的火不是因為顏值,而是因為不走尋常路——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京劇熱潮,讓“國風”“京劇”成為自己的標簽。
這5位女生是上海戲劇學院2017級京劇表演專業的楊淅、邊靖婷、朱鹮、程校晨,以及她們的學妹——2018級的朱佳音。20歲出頭的她們從五六歲便開始學戲,唱齡均超過14年。因為前四人都住在“416宿舍”,所以被網友稱為“上戲416女團”。
據媒體報道,2019年以來,女孩們就已經走上臺前,在短視頻平臺上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京劇藝術的生命力。她們會在抖音平臺上持續發布日常練功、演唱的視頻,有時也在宿舍里展示京劇趕妝、戲服、扮相、手勢,教網友分辨不同流派唱腔,記錄生活的同時普及京劇知識,逐漸收獲了一批觀眾。
直到2021年4月,在畢業匯報演出當晚,幾個人首次“合體”,用戲腔翻唱古風歌曲《赤伶》,分別使用海派青衣、程派青衣、荀派花旦、老旦等唱腔,一人一句,將歌曲演繹出優美而又有層次的意境,再加上大學宿舍樓道的背景、畢業離別之情的渲染,一夜之間幾個女生成功“出圈”。邊靖婷笑著說:“那天剛拍完畢業照,大家都化了美美的妝,不拍短視頻太可惜了,于是就翻唱了《赤伶》。”
隨后,女孩們連出新作,即使是在畢業后各奔東西,也不時會相聚共同錄制歌曲,其中《探窗》一曲,在短視頻平臺上播放總量超過5000萬,點贊量超過250萬。目前,她們的京劇相關視頻累計點贊量已突破2000萬。粉絲跟帖表示:“看哭了。從前不理解老一輩為什么愛看京劇,現在懂啦!以后會讓自己的孩子也學京劇。”
必須承認,“出圈”并不等于完美。“出圈”后,上海戲劇學院京劇表演專業的老師也看了女孩們的視頻,有些老師給予鼓勵,還有嚴厲些的老師會認真摳細節:“你看,這個眼神不對了吧。”女孩們當唱戲腔是練習的一種,不敢馬虎。
戲曲最大的魅力雖在舞臺,但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傳承下去,像“上戲416女團”這種鮮活的、富有創造性的流行方式的創新,最能吸引年輕人,唱時代新戲,譜當代新曲。也只有這樣,老祖宗的藝術才不再是曲高和寡,才能帶給大家全新的體驗,真正延續沿襲千年的美麗。
無獨有偶,我還看到這些年在社交平臺上國風、國粹正熠熠生輝,逐漸引領風潮。
2019年嗶哩嗶哩網站跨年晚會上,方錦龍“大戰”百人樂團的節目將國風民樂與西洋交響樂融合,2020年跨年晚會也出現了將傳統戲曲與現代舞蹈混搭的《驚·鴻》,兩者都為觀眾提供了更為多元新穎的國風“打開方式”。
2021年,陜西衛視中秋晚會以“送你一個長安”為主題奉上國風晚會。唐詩、傳說、詩畫戲曲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原創國風音樂舞臺表演,大秦雄風、盛唐氣象、家國情懷、詩意長安等節目,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三千年風韻流轉不息,奔跑的長安在這片土地上徐徐重現。
前陣子,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運動會入場式上,身著戲服的學生把運動場變成了戲曲舞臺。她們用婉轉悠揚的唱腔,有聲有色的步法,干脆利落的動作,帶同學們看不同時代的生活人文之美。不少人看完直呼:“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驚艷了!”
其實,不止國風、國粹能引發年輕觀眾的共情,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一批年輕人的青睞。從2008年至今,“00后”劉江輝創作的折紙作品已達8000多件——麒麟、龍神、巴哈姆特、精靈、寶馬……他發布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的折紙作品,收獲柏村卓朗、有澤悠河、土井源等折紙大師的點贊。“95后”彭靜旋在法國街頭彈古箏,跨文化傳播的張力吸引了超過800萬的粉絲。
這些都是“國潮3.0”時代物化的一部分,是大國崛起的聲音和范式,是非遺事業后繼有人的表現。他們的表現根本就不用刻意煽情,文化本身就會讓人感動。根據嗶哩嗶哩網站數據,僅是2020年第一季度,該網站國風視頻投稿數就同比增長了124%,國風UP主人數同比增長110%,帶有“古風”“中國舞”“民樂”等標簽的投稿視頻增長顯著。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國風、國潮已成為年輕人文化消費的熱門關鍵詞。
在傳承中創新著的“曲苑雜壇”不只是父母的審美,也是當下年輕人的選擇。國風盛行的背后,是“Z世代”文化自信在崛起。這樣憑傳統文化“圈粉”,才是妥妥的“時代頂流”。我相信,“華流”高調回歸席卷世界的日子,很快就將到來。
而在這之前,我們更加廣譜化、年輕化、時尚化的非遺,我們貼近當代審美的中國故事,一定值得創作者們大書特書。我們年輕人要敢于站出來把“國風”作為底色,把“潮”作為語境,講好中國故事,讓它們美起來,更讓老百姓用起來。
我相信,在這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復興浪潮里,“上戲416女團”不是孤浪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