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春風駘蕩,先開始,是吹面不寒的一縷,又一縷,是微黃的宣紙上,一叢一叢的文字,文字之于宣紙,可不就是春風之于春天嗎?初春,剛剛經過了寒冬的冷,人還是容易精力分散的,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注意力不太集中,不宜臨帖,也不宜寫長篇文章,倒是適合寫一封短短的信箋、半條手帖給遠方的朋友,或者誰也不給寄,只是簡單表達自己的心緒,或黑或藍的字跡,瑩潤地寫在紙張上,那樣的自然,就像春風拂過柳枝,帶來了青青的微暈,那就是春天的顏色,也是美好的顏色。
古人最早表達自己的零碎想法的方式,是寫在竹片上,這就是箋。當然,這是較早時期的文人行為。后來,古代文人臨時興起,口占了幾句小詩,或是幾個好句子,也會寫下來,通常寫在書房或隨身攜帶的窄窄的小幅紙張上,稱之為“花箋”。也有人把自己對朋友、親人的思念和牽掛寫下來,郵寄給遠方的親朋,也是花箋的一種。這樣的靈光乍現,這樣突然的沖動表達,反倒比細細的推敲更有意趣、更能通神。
這種感覺,好似王羲之寫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边@也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某年秋末,王羲之看到自家院子里壓枝欲低的橘子,很是誘人,于是摘下來,分發給自己的友人,并寫下來的句子。且不說它的書法美學價值,但就這種淡遠極簡的文字記述,也讓人玩味半天?!斗铋偬窇搶儆诠{的一類,表達了王羲之彼刻的心境,也讓今人讀起來,筆意之外,字義之外,仍能感覺到橘香。
春天,到古徽州游玩,于一處古村落的舊貨市場上,我見到一些古本書籍,隨手翻開一本《芥子園畫譜》,竟然有一張花箋落了下來,上面是數十個娟秀的小楷:“此刻臨芥子園,念及當年我們游江南,心生拱橋和明月?!边@本《芥子園畫譜》和這幅花箋我一同買下來了,或許可以理解為,我是因為那幅花箋而買了那本書。盡管已經不知道書的原主人姓甚名誰,興許是位婉約的女子,透過字里行間,想必寫這幅花箋的時候,她的心中是明月朗照的。
很多美好都是沒有目的性的,有目的性的美好叫作“追求”,或者叫作“好逑”,而寫一幅箋的心,是妙手偶得,是自然流露,這樣的情感表達,這樣的心緒宣泄,是清澈的、明媚的,好似初春的一抹陽光,溫暖而讓人愜意。
箋,似乎是書的邊角料,對卷帙浩繁的書籍、畫作、正統書信來說,它是配角。有很多箋寫在拜帖上,類似于今天的名片,覺得介紹自己不夠詳盡,再書幾筆,這是最見真性情的,或者是在藏書票上記錄幾筆當時買某本書的心跡,又或者在信封寫下收到某人書信的天氣和眼前景物、手中的香茗……當然,這是從檔案學、歷史學的角度考慮,箋是旁證或插曲,但我始終覺得,在一定程度上,箋,又是主角,它在歷史的角落里明媚著,似一彎掛在天邊的虹,短暫卻艷麗,讓人看了心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