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無論是《詩經·小雅·白華》,還是《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抑或是現在高中語文教學,都提到了“貢包茅”和“白茅束兮”,均詮釋了茅草的作用和價值。與其說是科普或詩情,不如說是對生命價值的認同,更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茅”是較為常見的植物,其種類很多,比如:白茅、菁茅等,統稱為茅草。古時,人們通常用它來祭祀、占卜等,其受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很多名貴植物。尤其在生產力低下的歷史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茅草,比如“茅茨不翦,采椽不斫”,“茅茨”就是茅草屋頂,這種用途一直沿襲下來。而“晝爾于茅,宵爾索绹”是說人們割取茅草用以搓繩子,同樣也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先秦時期,人們還用茅草來過濾帶渣的酒,以達到澄清的功效。
此外,據《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所載:春秋時期,齊桓公征伐楚國的借口,就是“爾貢包茅不入”,因為不能按時向周天子獻上茅草,導致祭祀中的縮酒儀式無法進行,因此聯合魯、宋、陳、衛、鄭等諸侯國來討伐楚國,使之發生戰亂。可見茅草的作用之大。
值得一提的是,茅草與古代雨天的“穿搭”密切關聯。比如,身披“袯襫”、頭戴“斗笠”、腳穿“油靴”,并且成為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先看“袯襫”——古代雨衣。《國語·齊語》里記載:“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體涂足,暴其發膚,盡其四肢之敏,以從事于田野。”早在先秦,齊國農民逢雨天做農活時,就用“袯襫”避雨,到了三國時演變成“蓑衣”。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說得更具體:“蓑草結衣,御雨之具。”制作袯襫的材料多種多樣,通常以莎草為主,也有用藺草、白玉草編制成的蓑衣。
再看“斗笠”——古代雨帽。古人戴笠,歷史悠久,同穿蓑衣一樣久遠。“笠”又稱“笠帽”,形狀有方圓之分,晴雨兩用,遮陽用的叫“涼笠”,蔽雨則稱“雨笠”。材料與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編織的叫“草笠”,用蒲葵編的叫“蒲笠”,制作原材料較多。一般說來,底層勞動者常戴笠,在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中記載:“笠,乃賤者御雨之具。”“賤者”可理解為草民、貧民。
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歡戴笠,唐代詩人陳陶《避世翁》有云:“海上一蓑笠,終年垂釣絲。”漸漸地,蓑衣、斗笠成了古代文人的“隱士服”,一襲蓑衣、一頂斗笠,逃離世俗,歸隱江湖。
且看“油鞋”——古代雨鞋。古人有了防雨的“袯襫”“斗笠”之后,腳用什么保護呢?先秦時,便出現了一種雙層木底鞋,稱“舄”。這種鞋子可以防止濕氣入侵,一般為貴族所用。
到了隋唐時期,出現了一種叫“油靴”的雨鞋。油靴也稱“油膀靴”,一般不直接穿在腳上,功能相當于鞋套,用木片做底,木底釘釘子以防滑,靴面用細絹制作,外面涂上桐油或蠟。
到了宋代,木屐多用作雨鞋,便有了故事:東坡一日訪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農家借箬笠木屐,戴履而歸,婦人小兒相隨爭笑,邑犬爭吠,東坡謂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此后出現的桐油“雨靴”“ 鐵屐”等等,都是由“舄”演變而來。
然而,茅草最為吉祥的一種用途便是,可以作為男女雙方互贈的情物。《詩經》曰:“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其中的“荑”,就是初生之茅,象征戀人之間萌生的愛情。
當透過茅草制作的“袯襫”“斗笠”“油靴”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發揮作用,我仿佛看到一群草根民族,他們雖以白茅一樣最卑微的方式生存在社會底層,卻能夠在極其困苦中與逆境抗衡,并且一直在腳踏實地、勤奮勞作、堅忍不拔、默默無聞地過著平凡的生活,又將茅草的精神氣象傳承給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