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輝,朱 李,舒 非,邱均平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杭州 310018;2.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杭州 310018;3.蒙特利爾大學,蒙特利爾 999040)
圖書情報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作為一門重要的應用學科,許多文獻都是基于該學科而產生的,不同學科間的交流也變得日益頻繁,這使得LIS領域的研究不斷地深入、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由于計算機網絡在文獻研究中能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北美的很多圖書館學院逐漸演變為圖書館與信息學院,或者圖書情報學院[1]。我國的多位學者同樣認為LIS學科具有明顯的跨學科屬性,主要體現在學科定位、人才培養、研究范疇等方面,并開展了相應的定性分析研究[2]。此外,博士學位論文相較于其他形式的學術論文而言,對于本專業領域的了解和看法會更加深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衡量一個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各國學術界會從不同角度對LIS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進行分析。隨著社會、知識、經濟、技術的不斷進步,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在內的論文主題變得復雜化、綜合化,這也是跨學科研究產生的重要原因[3]。然而,鮮有論文從LIS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的角度來探討中美兩國圖情學領域的跨學科發展研究,更沒有進行過中美比較研究。為了觀察我國LIS博士學位論文的跨學科研究現狀,以及對比中美兩國博士學位論文在該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的同一性與差異性,本文從數量、時間、導師這三個維度揭示1994—2018年國內外LIS博士學位論文中的不同研究主題的發展趨勢及演變過程。
目前,各國學界中常常提到的“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機能心理學家R.S.Woodworth創立的,是指某一研究者的學術研究范圍已經不局限在某一學科內,它超越了一個已知學科的邊界,是不同研究領域間理論、方法、技術的相互融合[4-5]。跨學科性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相關主題領域中個體之間的認知聯系[6],但國內圖書情報學對跨學科的研究相較于北美而言,起步較晚。比如,Odell等[7]從論文引用和被引角度考察了圖情學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研究的交叉情況。Stone[8]發現在非LIS期刊中,與計算機科學、化學、藥理學相關的那些主題引用圖情學研究的頻率最高;進一步分析后得出,在非LIS期刊上發表的圖情學論文比在圖情學期刊上發表的知識輸出具有更大的價值。
還有一些學者會從文獻計量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實證研究、定量研究或兩者結合運用。Chang等[9]使用三種文獻計量方法,即直接引文、文獻耦合和合著分析,研究了1978—2007年圖書情報學的跨學科變化。現有的跨學科測量指標主要以作者、機構或參考文獻為主,Xu等[10]提出一種新的度量指標——主題詞跨學科(topic terms interdisciplinarity,TI),識別跨學科主題。邱均平等[11]從跨學科領域發文的角度來研究圖書情報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現狀,并用論文專業性指標來定量衡量它們的跨學科研究程度。
除了分析期刊論文以外,有的研究選取了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來觀察圖書情報領域的學科交叉情況。基于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s&Theses)數據庫收錄的博士學位論文,Porter等[12]指出,交叉主題的研究體現在學科間的信息轉移。Prebor[13]通過分析美國、加拿大、印度、日本和中國的圖書情報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指出2002—2006年的碩博論文的研究主題涉及多個領域,與計算機科學技術、教育學等關系密切。Sugimoto等[14]利用來自LIS學科的3038個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譜系網絡數據(1930—2009年),分析了該學科的跨學科變化,以揭示LIS的跨學科特征。Chua等[15]選取了1988—2007年J AS I S T(Journal o f the Association for I 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 nolo g y)上發表的1825篇論文,從論文關鍵詞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研究。Ni等[16]認為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交叉特征少于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當代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高度相互依賴。
我國學者關于國外LIS跨學科發展的研究也不在少數。王知津等[17]揭示了2000—2008年的國外圖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的學科特征和發展趨勢。劉竟等[18]以歐美圖書館學博士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從主題年度分布、主題類別和其演進特征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教育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情報學是與圖書館學聯系最緊密的主題。
從以往的文獻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跨學科研究大多是以關鍵詞、研究方法、被引情況等作為研究角度,將圖書館學或情報學的博碩論文作為研究對象,來考察圖情學領域論文的學科交叉情況。相對來說,收集數據的時間跨度和空間范圍普遍較小,研究角度不夠全面。為了使研究結果更具參考價值,并結合時間變遷趨勢,本文收集了1994—2018年的數據,力圖在更廣的研究維度中對比分析國內外圖情學博士學位論文的跨學科發展趨勢,從橫向與縱向的角度,展現國內外LIS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的跨學科演變以及其變化是否與具有復雜學科背景的博士生導師進行論文指導有關,即主要針對以下三個問題進行研究。
(1)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美LIS博士學位論文主題及其跨學科性是如何演變的?
(2)這些演變是如何受到中美博士生導師學術背景影響的?
(3)經比較后,中美LIS博士學位論文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存在哪些異同點?
本文選擇PQDT數據庫作為北美主要數據來源,選擇萬方數據庫和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ull-text Database,CDFD)作為中國主要數據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補充數據來源,以免發生漏選。LIS(圖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的檢索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根據中國各大高校官網、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并綜合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歷次學位點變動等數據,編制了12所LIS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清單;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認證的目前開設LIS博士課程的北美大學共有38所。其次,在萬方數據庫和CDFD中以專業“圖書館學”或“情報學”、學位“博士”、時間“1994-2018”進行檢索,經過數據去重、數據檢驗與手工篩選后,共收集了1054篇LIS博士學位論文,如表1所示;關于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數據的獲取,分別在PQDT數據庫的“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導航欄中以“information science”和“library science”作為檢索詞,授予學位為Ph.D,大學/機構所在地區為北美,共收集了1834篇LIS博士學位論文,如表2所示。最后,以同樣方法收集了562名北美LIS博士生導師的博士學位論文(占數據庫中所有導師的65.0%)和92名中國LIS博士生導師的博士學位論文(占數據庫中所有導師的69.2%)。

表1 1994—2018年中國LIS博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分布

表2 1994—2018年北美LIS博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分布
在中美博士學位論文主題詞的處理方式上,首先,以國內博士學位論文關鍵詞作為分析單位,對一些相關或相近的關鍵詞進行同類匯總,并剔除一些和LIS學科無關的如“中國”“利益”“問題”等關鍵詞,得出在1054篇博士學位論文中,出現次數僅為1的關鍵詞共有2129個,占總數的44.8%,故不對其進行學科分類。其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和PQDT數據庫現有的主題分類字段為依據,進行初步的學科定義與分類,預先設定10個學科,包括圖書館學、檔案學、情報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19]。先將論文關鍵詞與預先設定的學科進行匹配歸類,對于無法準確分類的關鍵詞,則在萬方數據庫和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進行關鍵詞檢索,查證后,將出現次數最多的學科作為最終結果;以同樣的方式處理對北美博士學位論文關鍵詞,共整理出39個學科主題。
根據《英漢辭海》(國防工業出版社1988年出版)對“跨學科”的解釋:各學科之間的、多學科的、以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或者研究領域的參與和合作為特征的[20]。事實上,世界各國關于跨學科概念的定義尚未完全統一,本文以美國哈佛大學學者Verónica Boix Mansilla所提出的跨學科(研究)的定義為依據,認為跨學科是一個借鑒各學科的視角,整合其理論方法以回答或解決某一問題的過程,從意圖性、學科性、整合性這三個主要特征上[21],對中美LIS博士學位論文進行跨學科標注,即將具有兩個或更多主題的論文稱為跨學科論文。由此,產生了2157篇圖情學跨學科論文(即611篇國內LIS跨學科論文和1546篇國外LIS跨學科論文)。
由于共現圖能直觀地說明LIS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題引用趨勢,本文便以國內外LIS博士學位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利用Gephi軟件對39個主題的分布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每一個結點代表一個主題,結點大小表示這些主題詞出現頻次的高低,主題共現則成為連接各節點的線。為了揭示中美LIS博士學位論文主題之間的演變程度,本文以五年為一組進行數據分析。
圖1為1994—2018年中美LIS博士跨學科論文數量的變化情況。博士學位論文的發文數量既可以直接反映各個學位授予單位培養圖情學博士生的大致情況,又可以對其后續的增長趨勢進行預測。由圖1可知,2004—2013年,中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的跨學科研究處于波動式的發展階段。我國在2002年之前尚處于摸索階段,博士學位論文數量非常少。2004年后才有明顯增長,在2011年時達到頂峰,共有63篇跨學科論文,占當年總量的65.6%,平均每年有24篇博士學位論文選擇非圖情學主題相關的研究內容;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總數量基本保持在每年70篇以上,1998年(76篇)和2008年(80篇)的跨學科發文量明顯突出,平均每年產出61篇跨學科論文,是我國的近2.5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與學科的自身發展情況、各個學科知識間的借鑒與融合有關,另一方面與跨學科研究受重視程度密切相關,而且國內外圖情學跨學科研究的博士論文量與總發文量的分布是大體一致的。

圖1 國內外LIS跨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數量(1994—2018年)
根據表1、表2的統計結果,中國圖情學學科的博士培養單位涉及12所高校/機構,發表1054篇博士學位論文。北美共有38所高校/機構發表LIS博士學位論文,論文數量超過50篇的就有15所,產生較大差異的部分原因是我國圖情學學科的博士培養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我國圖情學教育才正式形成了由“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構成的完整體系。1990年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并分別批準在北京大學建立我國第一個圖書館學博士點,在武漢大學建立我國第一個情報學博士點,正是因為如此,該專業設置的規模有限,博士學位論文篇數較少且增長緩慢,從而與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發表數量產生鮮明對比[22]。從2000年開始,在信息技術與網絡環境這一大背景下,中國圖情學的論文研究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創新,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往后的五年間,跨學科論文數量出現了逐年下降的現象,這是符合學科發展規律的,即達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后,該數量則會出現緩慢下滑或趨于穩定的趨勢。
在國內產出的1054篇論文中,611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具有跨學科性,大多涉及2~4個主題,每篇論文的平均主題數為1.67。圖2顯示,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會涉及更多的圖書館學、情報學以外的相關知識,1994—2018年,平均每年的每篇論文研究的內容基本會涉及兩個相關主題。相對來說,中美論文的平均主題數量都保持穩定。從變動趨勢來看,兩者的動態幾乎是同步的,差值浮動在0.35~0.93。這也反映出中國圖情學研究內容與其他學科之間依舊是緊密相關的,適當地挖掘、拓寬論文的研究深度與廣度,可以創新完善圖情學的學科理論體系。

圖2 LIS博士學位論文的平均主題數量(1994—2018年)
對1994—2018年中美2888篇LIS博士學位論文主題類別進行頻次分析,累計出現次數分別為1849和4101。從表3的詞頻分布中可以發現,除去與圖情學論文緊密相關的情報學、圖書館學、計算機科學這3個主題以外,其余主題的研究重心分布得極不相同。從主題覆蓋范圍來看,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的覆蓋程度(37個)相對于中國的(29個)多一些,情報學、圖書館學、計算機在北美論文中出現的頻次百分比要高于中國,側面呈現出研究范圍的廣泛性。而在國內LIS博士學位論文中,管理學、經濟學、傳播與新聞學、文獻學、法學等出現頻率較高;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更多地依賴于知識與信息的傳播,因此在理論及方法使用上會更多地借鑒經濟管理領域。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則更加側重于教育學、醫學、管理學、工學等偏理工科性質的研究主題,體現了其涉及的學科知識具有直接面向圖書情報工作實踐的特點。
根據表3的相關數據,選取中國排名前5位的情報學、圖書館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經濟學作為研究對象,依次觀察它們每年的變動情況。圖3顯示了1994—2018年的中國圖情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的流行程度。圖書館學作為常見的研究主題,出現在453篇論文中(43.0%),多以不同類型圖書館,如“數字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為研究對象,關注的核心仍為服務,由此探索出新的圖書館服務模式;但它的選用率從20世紀90年代的66.7%降到2002年的38.5%。此后,情報學成為最流行的研究話題,共出現在798篇論文中(75.7%),從其變動趨勢來看,我國信息計量學走過了萌芽階段并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有181篇論文(17.2%)同時包含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相關內容,更多地開始偏向于情報工作的研究與應用。此外,計算機科學、管理學和經濟學分別排名第三(11.0%)、第四(8.5%)、第五(6.1%),但這3個主題并不是每年都在論文中出現,如圖3所示。經濟學的出現頻次在2001年出現峰值后一直在下降,而其他2個主題則在2008—2018年保持著相對平穩。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科學在2012年達到最高值(27.7%);很顯然,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計算機科學都會成為各學科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體,同時為圖情學學科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圖3 排名前5位的主題詞逐年出現的頻次百分比(中國)
根據表3的相關數據,選取北美排名前5位的情報學、圖書館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管理學作為研究對象,依次觀察它們每年的變動情況。圖4顯示了1994—2018年的北美圖情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的流行程度,國外的LIS博士學位論文更關注圖書情報學科與計算機科學、教育學、管理學的交叉研究,這與北美的圖情學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是息息相關的[23],將情報學與圖書館學的研究思維與方法運用于其他學科,偏向于技術型研究,更好地輔助它們進行分析[24]。

表3 LIS博士學位論文主題類別頻次分布
與國內主題頻次變動情況不同的是,北美的5個研究主題的頻次范圍跨度較小,在這十幾年間的變化較為平穩。原有的圖書館學的主導地位都在被逐漸削弱,但中國仍存在起伏波動的曲折過程,北美的情報學與圖書館學的變化趨勢正好相反。計算機科學在近年來也備受關注,于1997年、2005年、2011年、2014年出現過4次峰值,意味著計算機科學在圖情學學科研究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也表明國外的LIS學科教育是順應如今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的,這一點與中國的變動趨勢相契合。當然,技術的發展也能帶動教育學的學科發展,涉及遠程教育、在線教育的普遍應用問題[25]。由圖4可知,相較于計算機科學的變動曲線而言,管理學的出現頻次差異并不顯著;雖然在2012年達到最高值(9.8%),但此后幾年一直處于下降趨勢。總體而言,與信息管理相關的主題頻次呈現上升態勢,而與傳統圖書館學相關的主題頻次增長放緩。

圖4 排名前5位的主題詞逐年出現的頻次百分比(北美)
為了更直觀地體現39個論文主題之間的相關性,突出國內外LIS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熱點,本文利用社會網絡分析可視化工具Gephi[26]構建主題分布網絡,如圖5所示。圖中節點的大小表示主題詞在共現網絡中的中心度,節點間的連線表示主題詞之間的關聯程度,連線越粗則表示關系越密切。

圖5 LIS博士學位論文主題共現關系
由圖5可知,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中出現的主題類別更豐富,而各主題之間的關系也更復雜。相同之處在于情報學的出現頻次都是最高的,這表明關于情報學的相關研究始終是LIS學科關注的重要研究領域。從各個主題的比重來看,跟“知識”有關的主題和跟“信息”有關的主題出現的頻次相差不大,當然,從學科相近的角度看,不同分支間互相交叉、滲透、借鑒是很自然的。比如,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展,圍繞圖書情報學科展開的研究也要與時俱進,以更好地適應新的時代需求,“移動互聯網”在近幾年的論文中時常出現;因此,計算機科學的出現頻次僅次于情報學和圖書館學,高度共現的主題共現對包括“計算機科學技術+情報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管理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經濟學”等。
此外,其余論文主題的比重各不相同。北美的LIS博士教育會專門設置研討課,而且通常是跨學科研討,如情報學與工學、情報學與教育學等的交流討論。以教育學為例,國內外對于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有所不同,國外的很多圖書情報學院因為招生問題而不得不并入其他院系[27],其中就包括教育學院,這必將影響到LIS學科的博士研究生與博士生導師。國內LIS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也有結合教育學相關知識的,但并不是圖書情報學科的研究熱點。檔案學(architecture),地區、種族和性別研究(area,ethnic,and gender studies),生態 學(ecolo‐gy),家庭科學(family science),地理學(geogra‐phy),老年學(gerontology),藥學(pharmacy sci‐ence),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統計學(statistics),以及神學(theology)的內容只出現在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中,其中統計學常用的聚類分析、因子分析、多維尺度分析等已經成為圖情學學科進行數據分析的主要方法與技術。現代化的圖書情報學科研究大多是定量研究,而且圖情學領域常出現的信息傳播是屬于新聞與傳播學的內容。因此,情報學、圖書館學分別和新聞與傳播學、數學的交叉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
由圖5可知,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的跨學科研究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主要表現在情報學、圖書館學與其他主題的跨學科程度的不均衡。反觀國內的論文情況,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經濟學與圖書情報學科的關聯程度較高。在研究“數字圖書館”“知識共享”“信息資源建設”等過程中,需要借助計算機技術與方法來完成研究內容,同時各學科領域的相關理論也能為圖書情報學科領域的相關主題提供理論指導。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信息經濟學”屬于圖書情報學科領域的一個分支,基于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不斷創新、發展,所以情報學、圖書館學與經濟學的關系也比較密切。同時,圖情學涉及人與資源的管理,表現為關于“用戶行為”這一主題的論文逐漸增多,信息情報的研究最終還是要面向用戶,自然也體現了對用戶問題的關注,更加注重“以用戶為中心”。此外,“出版”一直是LIS學科的研究熱點之一,再加上我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繁榮發展,版權問題隨之而來,關于圖書情報學科與法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研究也值得關注。工學、醫學、系統科學、農學、物理學、心理學與圖書情報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并沒有太多相通的地方,所以這幾個主題之間的交叉不多。圖書情報學科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所以新聞與傳播學、文獻學、法學、社會學與圖書情報學科的關聯性僅次于排名前5位的相關學科,表明與人、社會有關的學科越來越受到LIS博士研究生的關注,在情報學、圖書館學中的影響和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這與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研究重心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圖書館學、情報學與其他主題之間的交叉趨勢越來越突出,中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題類別均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和分散性[28]。兩者的研究重點都在情報學、圖書館學、計算機科學上,但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題覆蓋程度相對于國內LIS論文來說更高一些。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下,圖書情報學科的一些研究主題、研究方向將會變得復雜化,需要運用情報學、圖書館學、文獻學、管理學、法學等理論與方法進行綜合研究,與此同時,LIS學科也在不斷為其他學科領域提供理論與方法,共同推動圖書情報學科發展。
為了驗證跨學科論文數量的變化是否與對其進行論文指導的博士生導師學科背景有關,本文調查了導師的專業背景(即他們是否畢業于圖情學專業)、論文研究主題的多樣性(即已發表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題數量),以及他們的資歷(即LIS博士生導師畢業年份與其學生間的差值)[29]。
首先,將指導論文的中美導師撰寫的654篇論文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了分析。圖6顯示,321名導師(49.1%)獲得了圖情學博士學位,其余333名(50.9%)來自其他領域,畢業于理工科專業的導師居多。進一步比較圖情學博士生導師的學術背景后,發現在中國LIS師資隊伍中,一半以上的博士生導師來自該專業;北美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學科建設注重實踐,定位明確,即把博士研究生培養成學科專業化人才。因此,北美學院會有目的性地招聘更多的非圖書情報領域的導師(295/562)來指導論文。從1994年到2018年,134名國內導師共指導了1054名博士生,截至目前,累計最多的1位導師指導了44名博士畢業生,而864名北美導師共指導1834名博士生,平均每名導師指導2名博士畢業生,兩者差距是極大的。雖然中國學者對圖情學博士教育的發展很關注,但這一領域的博士生導師的缺口仍舊很大,而且主要的師資力量都集中在華北、華中地區,在提高博士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和中國圖情領域的人才培養建設方面帶來了一定限制[30]。

圖6 LIS博士生導師的專業背景
結合圖7顯示的數據進行分析,39.0%(255/654)的圖情學導師的論文是跨學科的(中國占比46.7%,北美占比37.7%),涉及多個主題領域,但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博士生導師在讀博期間更傾向于某個學科主題的研究,這符合當時的時代教育背景。

圖7 LIS博士生導師的學術背景
圖8顯示,中美圖情學博士生導師的資歷情況的差異相當明顯。首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LIS導師的資歷(以學生和導師畢業年份之間的年數差異衡量)呈現逐年遞減趨勢。北美數據相對穩定,縱向的時間跨度并沒有很大。在1998—2004年,國內的數值驟然下降了近17年,出現較大的波動。其原因主要在于,1990年起,我國才正式建立LIS博士學位授權點,LIS博士教育由此開始。相應的博士生招生工作與培養也剛起步,在這一階段,資歷較老的學者首先成為博士生導師,因此,兩者年份差距自然是比較大的。到了中期發展階段,我國對博士生導師的資格認可門檻有所放低,再加上經驗豐富的資深導師會因退休而退出論文指導,這種年份差異也會慢慢減小。其次,兩者的平均資歷年數分別為28年和19年,這與2008—2018年招聘的博士生導師隊伍的年齡結構有一定關系,北美LIS導師的資歷構成更加年輕化[31],而且北美擔任博士生導師的條件僅為具有博士學位,且在該領域中有一定的指導經驗。除此以外,并沒有太多的束縛[32],這與我國的博士生導師學歷結構是不同的。經調查,國內的134名LIS博士生導師中,獲得博士學位的共有71人,占比為53.0%。

圖8 中美LIS博士生導師資歷(1994—2018年)
本文的研究結果說明,LIS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在不斷地擴展和延伸,傳統的研究領域已經不符合如今的圖書情報學科性質,圖書館學已經不是最熱門的研究方向,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等亦然,與情報學有關的其他主題則成為主流研究趨勢,證實了圖情學跨學科論文比例的增加。特別在2003年“i School”運動興起后,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作為聯盟成員,它們設立的圖書情報學專業在學科定位和研究范疇上再次凸顯了跨學科發展的趨勢[33]。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中跨學科性的增加也部分歸因于該運動,2013—2018年,跨學科LIS博士學位論文的增長比例再次大幅度地提升,在2013年高達87%。
表4和表5按博士學位論文的平均主題數量列出了前10名非跨學科的LIS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在這20所單位中,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在1994—2018年共發表了66.5%(294/442)的非跨學科LIS博士學位論文,而北美的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北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匹茲堡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羅格斯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佛羅里達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則貢獻了39.9%(115/288)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非跨學科LIS論文數量的減少以及跨學科LIS論文數量的增加。

表4 排名前10位的非跨學科LIS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國)

表5 排名前10位的非跨學科LIS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北美)
北美的相關研究也曾提及導師的學術背景會對LIS博士學位論文的跨學科性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證實這一猜想,本研究選取了更長的時間軸,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更大的數據集。
圖9a顯示,在擁有圖情學博士學位的導師指導下,國內58.4%(420/719)的圖情學博士發表了具有跨學科性質的論文,而57.3%(192/335)的圖情學博士,其導師來自非圖情學的專業領域,其論文偏向于選擇非LIS主題。這些結果表明,具有圖情學專業背景的導師所指導的學生更有可能產生具有跨學科性質的論文,隨著圖書情報領域的深化發展,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目前該領域中的潮流。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畢業于該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在指導圖書情報領域中的跨學科論文方面會更有余力。圖中顯示的數值之間相差在1.1%,可以忽略不計。圖9b顯示,一半以上(617/825)的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是由非LIS專業的導師進行指導的。55.0%(1009/1834)的博士生,其導師具有圖情學博士學位,卻傾向于選擇緊扣圖書情報專業的研究方向,這一現象與國內相比是完全相反的。

圖9 基于導師背景的LIS博士學位論文的跨學科性
圖10a和圖10b均表明,發表過跨學科論文的導師所指導的博士生更有可能產生跨學科論文。如圖10a所示,47.0%(63/134)的中國跨學科導師指導的博士生為他們的論文選擇了與其他學科交叉的研究主題,而這類論文占比為64.3%(349/543),他們往往不局限于單個主題的研究,更傾向于結合時代背景來探索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的某種隱形聯系[34]。圖10b的差距則更加明顯,匹茲堡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羅格斯大學、伊利諾伊大學等都是美國極具影響力的公立大學,他們招聘的博士生導師的學術背景更易具有多樣性[35]。此外,曾發表過跨學科論文的導師在指導學生論文的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專業基礎面,使研究成果更有深度[36]。

圖10 學生與導師的LIS博士學位論文的跨學科性
對中美LIS導師的資歷做進一步分析,并根據學生和導師畢業年份之間的差異來衡量后,發現了這一規律:經驗豐富的博士生導師指導的學生更有可能進行跨學科研究。由圖11可知,在進行跨學科論文產出的中國LIS博士生中,超過一半是由具有超過20年經驗的導師指導的,而只有14.4%是由具有更少經驗(≤10年)的導師指導的。大多數博士生的導師資歷集中在11~20年,他們的論文產出分別為302篇(中國)和675篇(北美),合計占總論文數的34.4%。圖11中兩條反映跨學科論文數量變動趨勢的曲線整體上呈現先迅速增長、后緩慢下降的態勢,說明具有跨學科性質的LIS博士學位論文數量隨著導師資歷的增加而逐步增長。北美作為圖書情報領域的研究開展最早和最為活躍的地區,發展至今,其博士教育到達了一個臨界點,需要找到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與此同時,在教育體系不斷成熟以及信息技術持續影響的背景下,我國的LIS學科教育也面臨著如何適應學科發展與滿足社會需求的問題。通常而言,學術造詣越高的導師,無論是知識儲備,還是社會敏感度,一般都會優于青年導師。但是,青年導師在一定程度上非常重視創新思維和技術運用,致力于突破傳統的研究內容,這一現象同樣反映在圖11中,側面體現出中美圖情學博士培養正在努力適應新環境、新技術和新需求。

圖11 導師資歷對LIS博士學位論文的影響
本文選取的國內三個論文數據庫收錄的博士學位論文數量有限,且存在數據收錄滯后的問題;近些年來,高校對學位論文的版權更加重視,部分學校沒有將圖情學博士學位論文授權給數據庫,并且有部分導師的相關信息無法查詢,在反映LIS學科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的跨學科研究的全面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此外,論文主題類型是根據PQDT分類方案進行選擇合并的,且屬于宏觀方向,存在一定的主觀判斷,所以不同的定義可能會影響到每篇論文涉及的主題數量。
本研究通過分析1994—2018年中美高校/機構發表的LIS博士學位論文,以觀察圖書館學、情報學與其他學科研究主題的交叉關系,探討中美LIS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的跨學科發展情況。研究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圖情學學科的主導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動,情報學取代了圖書館學,成為了最流行的研究主題,但兩者之間仍存在著強烈的交叉關系,這表明該學科本質上就具有跨學科性質,這些發現證實了前人的研究結果。
(1)在跨學科論文數量方面,其分布特征大致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北美的跨學科論文數量波動會更加明顯一點。根據跨學科論文發表的數量變化,可以直觀地看出中美圖情學教育的發展軌跡。國內的發展狀態可以分為3個階段:2000年以前,圖情學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論文數量有限,跨學科占比為3.6%;2000—2011年,進入上升期,與圖情學相關的學科主題占比呈起伏狀態;2011年以后,博士生教育處于調整期,信息/知識時代這一大背景沖擊著該學科的現有研究體系。北美的發展狀態則分為2個階段:1994—2003年為北美圖情學教育的調整期,涉及29個主題類別;2004—2018年,進入復興期,跨學科論文數量為905篇,占總量的58.5%,包含的研究主題也逐漸增多。
(2)以時間為線索,對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演變進行梳理后,可以看出情報學、圖書館學和計算機科學在近20年以來成為核心主題,位列前三;2016—2018年,論文研究主題著重關注技術層面,仍有上升發展的跡象。在圖情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國內論文不斷地出現以往從未出現過的相關主題,進一步改善了LIS博士學位論文現有的研究缺陷。也有一些原來與圖情學科關系密切的主題變得不那么重要。北美LIS博士學位論文主題涉及統計學、哲學、數學等學科,其研究方法也幾乎都來自這些學科,這與我國的情況是基本一致的,反映出國內外圖情學研究的共性。在關于競爭情報的研究中,情報學、圖書館學與軍事學的交叉應用作為新的研究熱點,應該更多地運用軍事學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方法。根據學科研究的分類可知,國內的研究范圍正在向外擴展,理論和技術都有了新的發展,但跨學科研究的系統性有待加強;北美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層面有向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領域滲透的趨勢[37]。
此外,圖書館學、情報學與其他研究主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經濟學、新聞與傳播學、社會學等在國內LIS博士學位論文中的占比較大,北美圖情學研究更加重視教育學、工學、心理學與情報學的交叉發展,以上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圖情學研究新的增長點,如借鑒經濟、法律、管理等領域的研究理論。依據圖情學主題與其他非圖情學主題聯系的緊密程度,國內的物理學、農學、環境科學等與圖情學主題的關聯很小,處于邊緣地帶。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它們之間的借鑒意義并不大,北美的遠緣主題則為神學、農學、生態學等。因此,在未來的選題研究上,可以從緊密聯系的相關學科及其許多分支學科上來深化主題研究,或者結合論文指導老師的專業教育背景,促進跨學科研究的路徑探索。
(3)本研究還有一個創新點,是結合LIS博士生導師的教育背景、發表論文的跨學科性以及導師資歷,深入地挖掘了這三個因素對學生論文產生跨學科性的影響。首先,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與導師自身的研究方向緊密相關,但中國與北美的LIS博士生教育還有一定的差距。其次,知名導師的學術成果在整個學科研究領域中極具影響力,為了拓展圖情學科的發展空間,也在不斷調整博士生論文的研究深度。其中,國內的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和北美的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Uni‐versity of Pittsburgh、Rutgers University在推動跨學科論文的研究上處于領先地位。具有學科優勢的國內高校的圖情學博士生教育也是各有所長,可以繼續突出學校特色,將其做精做強。通過分析學生和導師畢業年份之間的差異,發現兩者的年份差異整體呈現緩慢縮減的趨勢。北美的LIS博士生導師的師資隊伍正在努力朝年輕化發展,作為強大的保障和支撐。國內的中老年導師仍是目前LIS博士生教育的主要力量,青年師資力量的培養不容忽視。這一點可以結合我國國情,完善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的人才儲備,使得能更有效地將圖情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理念與方法用于研究,帶動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總之,本研究調查分析了圖書情報領域近20年博士學位論文的相關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外LIS學科的研究熱點,也側面反映了博士學位論文跨學科性的變化情況。LIS學科作為一門日益成熟的應用性學科,與一些熱門學科之間存在互相依存的關系,LIS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也應該進一步拓寬其研究視野,為圖情學跨學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