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存還是毀滅:元宇宙效應的哲學考察

2022-06-08 01:19:07秦子忠
閱江學刊 2022年3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

摘 要元宇宙是量子時空的一種表達,是真實的存在。元宇宙技術目前正在推動人類生活的結構轉型與人類自我認知的改變。從地球環境不再適宜生物生存的終極困境來看,元宇宙技術作為多種先進技術的集成,它的效應為人類從生物人轉變為非生物人以及生活于新的時空環境提供了一種可能。元宇宙效應尚在逐漸顯現之中,因此有必要在定量研究之前對它展開哲學考察,以便在定性研究層面闡釋其初始條件、中間連鎖反應、終極效果及其邏輯關系。

關鍵詞元宇宙 數字技術 人工智能 物理時空 虛擬時空

晚近,元宇宙成為各界人士追捧的一個概念。這一概念的熱度似有炒作的成分,但它確實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作為多種先進技術的集成,元宇宙不是現在才開始顯現其效應,如同蝴蝶效應一樣,其最終顯現的巨大影響實質上不過是一系列連鎖反應的綜合效應。由此,如何定義元宇宙、如何評估元宇宙可能產生的效應,既需要回顧其初始條件及其中間的連鎖反應,也需要展望其終極效果。就此而言,學術界早已觸及元宇宙的研究,并且產出大量研究成果,只不過這些成果并不一定冠以元宇宙的名義,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元宇宙的初始條件乃至中間連鎖反應的理論說明,但局限于此是不夠的,研究者需要對元宇宙的終極效果有所預估。

從宇宙演進歷程來看,地球有其生滅。人類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物種,即便它的能力與時俱進,但最終仍面臨地球環境不再適宜生物生存的終極困境。這時,人類若不想滅亡,可能只有兩種出路供選擇。一是通過航天航空技術尋求其他可供人類宜居的星球,以便在終極困境到來之前進行星際移民;人類早已開始探索這一出路,并在技術上相比過去有了很大進步,馬斯克的火星計劃展示了這類技術發展的一種愿景。二是元宇宙。當人類面對終極困境時,元宇宙能否有助于生命載體的再造,從而實現人類的延續?鑒于目前數字技術的發展水平,人們無法作出明確的回答。但誠如著名經濟學家朱嘉明先生所言,“人類在關注和參與‘元宇宙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傳統的生命概念、時空概念、能量概念、族群概念、經濟觀念、價值觀念都被改變與顛覆,觸及哲學,甚至倫理學”]朱嘉明:《元宇宙與“后人類社會”》,邢杰、趙國棟、徐遠重等:《元宇宙通證》,中譯出版社,2021年,第15頁。],正因如此,作為一種可能性,探討元宇宙效應構成了本文的價值。

一、元宇宙的真實性及效應

在現代物理學誕生之前,人們想當然地把時空理解為絕對時空:空間被理解為無限延伸的廣延性,時間被理解為一維的無窮而均勻流逝的連續性。其中,物體運動既不改變空間,也不會改變時間。與普通人一樣,牛頓也如此理解物體運動與時空的關系,因此絕對時空也可被稱為“牛頓時空”。經由愛因斯坦的開創性工作,人們注意到絕對時空只是一種想象。依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與運動物體連在一起,因此高能量的物體對時空是有影響的。][美]愛因斯坦:《相對論》,曹天華譯,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第179-181、198-200頁。]這就是光經過大質量的星體時自身會發生彎曲的原因。由此可知,如果人類的能量大至一定程度,那么勢必會影響人類生活的時空;反之亦然。

(一)時空的相對性

在相當長時期里,人類自身能量非常微小,難以影響物理時空。人類不僅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自身也幾乎被自然屏障所分隔。大航海時代之后,現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西歐誕生而后向世界其他地區拓展,推動了世界的一體化進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發了技術的迭代更新,后者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念。從時間域來看,生產相同數量的勞動產品,由蒸汽機驅動的流水線比由畜力驅動的手工作坊所用的時間更短;從空間域來看,在相同時間內汽車比馬車抵達更遠的距離,空間變小了。從人類視角來看,時間變短與空間變小,實質上是人類群體的質量或能量變大了,從而能夠對時空施以一定的影響,這一現象自信息革命以來表現得愈加明顯。

在信息技術推動下,人類建立起高度互聯的電信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人類借助電報、電話、電子郵件等媒介進行交流的行為不僅高速并能跨越幾乎所有地理屏障,而且呈現出加速趨勢,這種趨勢即是人類信息社會的本質特征。人類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的迭代升級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人類在單位時間內能夠穿行的空間越來越大。尤其在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產生之后,生產活動流程能夠被映射到互聯網上而后通過孿生技術操縱真實世界,這是人類目前經歷的“數字時空”體驗。這里,數字時空是指人類活動或多或少能夠施加影響的時間空間關系,這可以通過大面積的斷電或斷網加以驗證。由此,如果說工業的發展、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在物理上已經把世界聯系在一起,那么,信息數字技術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即時交互成為現實。

影響信息數字技術發展的另一面是網絡游戲(Online Game,簡稱“網游”)的迭代發展。網游已有數十年的發展歷程,近年來得益于大數據、云計算、算法、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縮寫為VR)技術的發展,人們在游戲中的感受愈加真實,互動也愈加頻繁。這種真假難分的游戲已經構成了參與者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并且給人類生活本身帶來了結構性影響。網游的虛擬空間不像數字空間那樣僅是外部世界的鏡像,它同時還可以在內部進行自主創造,后者創造出新的、現實世界中所沒有的東西。晚近發展起來的沉浸式網游,乃至由元宇宙議題所指向的未來圖景都提示人們,隨著人工智能或更高級算法的發展,具備自主創生能力的“虛擬時空”也便獲得更高的獨立性。就此而言,虛擬時空既不同于數字時空,也不同于物理時空。本文探討的元宇宙論題,其所直接對應的時空就是虛擬時空。

(二)元宇宙的真實性

由上所述,人類經歷了物理時空、數字時空和虛擬時空。其中,虛擬時空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由數字技術迭代升級驅動而產生的。就此而言,虛擬時空中的“虛擬”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同于物理時空的另一種存在。這里有必要辨析一下由虛擬時空引申出來的真假問題。E60CC18B-E77E-44F8-B2FA-0C7164E70E2B

人們通常理解的“真”主要是以客觀經驗為根據的,或是以可證實性作為其必要條件。但是這種理解并沒有涵括“真”的全部內涵。在關于真與假的初步討論中,羅素就指出,“‘真的是一個比‘可證實的范圍更廣的概念,而且事實上它無法通過可證實性而得到定義” ][英]伯特蘭·羅素:《意義與真理的探究》,賈可春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266頁。]。基于可證實性的關于真的認識只是真理的符合論。關于“真”的認識還有其他理論,比如真理的融貫論。依據融貫論,“‘真是一個句法的而非語義的概念:一個命題在一個特定系統中是‘真的,假如它與該系統中的其余命題之間是融貫的;但是可能存在一些與第一個系統不相容的其他系統,而這些系統中命題將是‘假的……在邏輯和數學中,‘真是一個句法的概念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因為正是句法保證了重言式的真。在這個范圍內,通過研究所涉及的這個命題的形式,可以發現真;無須走到外面去尋找這個命題所‘意指或‘斷言的某種事物。”][英]伯特蘭·羅素:《意義與真理的探究》,賈可春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62頁。]

真理的符合論與真理的融貫論之不同,實質上表明“經驗材料中的‘真和邏輯和數學中的‘真擁有不同的意義。”][英]伯特蘭·羅素:《意義與真理的探究》,賈可春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62頁。]從時空的相對性以及后文論及的人類生命載體的演進來看,我們需要符合論、融貫論等共同呈現的關于“真”的理解。據此而言,所謂“虛擬”是相對的,它指的是一個物理實體通過某種技術而變成為若干邏輯上的對應物,其中“物理實體”是實的,而對應物是虛的。但是從量子角度來看,這些由邏輯與數學呈現出來的“對應物”也是實的,即它們作為由一串代碼編程表示的電子流是真實的。相應地,虛擬時空的“虛擬”是相對物理時空的(比如適合生物體生存的)諸特性而言的,在量子層面它和數字時空一樣是真實的。]關于現實(reality),大衛·查爾莫斯(David J. Chalmers)做了詳細的研究。他區分現實有三種用法:一是作為實體的現實(reality as an entity);二是作為世界的現實(reality as a world),它是復數,它包括物理世界、虛擬世界等;三是作為一種屬性的現實,比如剛性(reality as a property like rigidity),有些物體是剛性的有些不是,就此而言,現實就是真實性(reality is real-ness)。(David J. Chalmers. Reality+: Virtual Worlds and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W. W. Norton & Company, 2022, Chapter 6.) 查爾莫斯并非從某個用法而是綜合了這三種用法來理解現實。筆者直接基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提供的視角來理解現實,但在關于元宇宙的真實性的判斷上與查爾莫斯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不同。感謝本文外審專家讓筆者注意到這一點。順帶提及的是筆者并沒有把元宇宙的真實性與真理性直接等同起來,而是主張超越目前單一的真理論,如符合論、融貫論等,從而在綜合多種真理論基礎上形成關于真理的整體視域,從中來理解元宇宙的真實性。]就此而言,虛擬時空只不過是人類從自身視角對量子時空]薛曉舟:《論空間時間的量子觀念》,《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1期。]的一種表述。至此,我們得以在恰當的語境中探討元宇宙,否則就會過早地陷入這樣的悲觀論調,即“元宇宙的發展使人內卷、沉迷以至于威脅到物理世界的發展”,從而難以客觀地評估元宇宙對人類存續的價值與意義。

當前,元宇宙是在綜合網絡與算力技術、人工智能、電子游戲技術、顯示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等多種技術的基礎上,將原先二維平面的互聯網轉變為三維立體的、低延遲的甚至有觸覺的新形態。在這樣的新形態中,人類個體在量子時空中的生活與物理時空中的生活之間的邊界不再是割裂的、固化的,而是交互的、互為真實的。中山大學翟振明及其實驗團隊在描述其成功研發的利用VR頭盔獲得無縫穿越體驗的技術時寫道:“當我們戴上頭盔的時候看到的是現場,之后開始穿越,電腦介入虛擬世界,進行無縫對接。通過現實慢慢帶入虛擬,或在太空,或在北京,或廣州抑或紐約,再回到太空轉一圈,最后回到中山大學校園。”]翟振明:《迎接虛擬與現實共存的時代》,《環境經濟》,2017年第23期。]量子力學原理事實上早已揭示了這種技術的可能性,以及在這種技術下人們會真正認識到,虛擬(主觀)與真實(客觀)本為一體。誠如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薛定諤所言,“主體和客體是同一個世界。它們間的屏障并沒有因物理學近來的實驗發現而坍塌,因為這個屏障實際根本不存在。”][奧]埃爾溫·薛定諤:《生命是什么》,羅來歐、羅遼復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第128頁。]

綜上所述,筆者辨析了人類目前經歷的三種時空。一是物理時空,它嚴格遵循著經典物理學定律,是人力不能左右、只能順應的。二是數字時空,它是由人類發明的信息數字技術支撐起來的,是人力可以部分左右、進行局部性調整的。這是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就觸及的時空背景。三是虛擬時空或量子時空,它是由人類發明的諸多先進技術集成支撐的,是人力可以支配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這是當前元宇宙議題所對應的真實的時空。由此,當人類面臨終極考驗時,人的自我保存與認同會推動著自身尋求種族的延續,其中的一種可能就是再造生命的載體,從而實現從生物人到電子人的演化。這或許就像生命演化進程中的一次跨越——從無機物到有機物一樣,只不過這一次的跨越是逆向的,即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回歸,它借助數字編程從而實現人類個體生命(實質上就是具有量子運動特征的個體自我意識)的電子化或數字化。這當然是一種未來學想象。但是,因為虛擬時空在量子意義上是真實的,因此它作為一種真實的量子時空,為電子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就像人類當前熟悉的物理時空為地球生命提供可能一樣。E60CC18B-E77E-44F8-B2FA-0C7164E70E2B

(三)元宇宙效應的概念及形成

元宇宙技術對人類生活世界及人類自身的影響尚在進行之中,因而與其說難以給元宇宙效應下一個完備的定義,倒不如說元宇宙效應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它的內涵需要通過它已經造成和將會造成的后果來揭示。據此而言,元宇宙效應概念至少包括三個層面的說明,即元宇宙效應的初始條件、中間連鎖反應與終極效果。人類目前正在經歷其中間連鎖反應過程,由此我們可以通過理論研究追溯它的初始條件并預測它的最終反應。

在前文論述時空的相對性與元宇宙的真實性時,筆者已論及了元宇宙效應的初始條件,它醞釀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利潤最大化的不斷追求中,并脫胎于信息數字技術迭代升級而產生的虛擬游戲。這個論述是非直接的,因為元宇宙效應的這些初始條件當時蘊含在其他事件之中。人類正在經歷元宇宙效應的中間連鎖反應,它主要是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多種先進技術集成的綜合反應。這一反應推動并且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數字化轉型。伴隨著人類生活的數字化轉型,元宇宙效應的終極效果會是什么?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從人類經歷的數字化轉型來看,元宇宙效應的終極效果可能是人類認同其自身生物機體的非生物化,以及人類在面臨地球環境不再適應生物體生存的終極困境時,至少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從生物人變為非生物人,并且在新的存在形式基礎上探求存在的意義。

由此,就元宇宙效應的研究而言,因為元宇宙效應的初始條件已存在,因而關于它的研究主要是歷史學式的;元宇宙效應的中間連鎖反應是正在發生的,并且與人類的介入性干預緊密關聯在一起,因此關于它的研究既是描述性的也是規范性的;元宇宙效應的終極效果尚未產生,因而關于它的研究主要是未來學式的。在理論層面,元宇宙效應的初始條件、中間連鎖反應與終極效果之間可以建立起相應的邏輯關系,但是由于人類行為的不確定性,這樣的邏輯關系并非有且只有一種,因此關于元宇宙效應的定義不能準確給定;并且因為元宇宙效應在基本原理層面遵循量子力學定律,具有不確定性,因而任何關于它的精確定義只是在給定條件下的一種說明。據此而言,元宇宙效應的形成過程至少在目前階段或多或少受到關于它的研究的影響。

二、元宇宙效應的中間連鎖反應:人類生活的數字化轉型

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已經深度地影響人類的勞動領域,由此人類“無事可做”乃至被取代成為晚近的一種公共性焦慮。確實,專用人工智能如阿爾法狗,其智能在某個領域已經超過人類;通用人工智能雖在初始階段,但其可能會產生的自主意識,也給人類倫理行為及其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挑戰。] 秦子忠:《人類的復雜性及其程序化限度——兼評“人類終結論”與“競速統治論”》,《自然辯證法通訊》,2021年第1期。]然而,這種焦慮也許是過激反應,因為它沒有同時注意人類生活的其他方面的變化。例如,就勞動這一概念而言,在數字時代之前,它的內容是物質性的,即勞動對象、勞動資料與勞動產品都是可觸摸的,并且與土地、動植物等緊密關聯在一起。但是,隨著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勞動的內容已經發生了非物質化的改變。當今最重要的資源不是石油而是數據,據此而言,身處數字化世界的人們,只要其產生數據,就在進行非物質化的數字勞動。與此相應,人的工作日、必需品、網游等概念也需要重新定義,否則所謂的社會矛盾不過是人們自己想象當中的矛盾,或只是概念網絡內部不協調的張力。勞動的數字化,以及工作日、必需品與網游等方面相應的變化推動了人類生活世界的數字化轉型。

(一)價值生產的多重化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活空間的工作領域與閑暇領域日漸分化。生產活動發生在工作領域,它與閑暇領域的活動是不同的,即前者與價值生產有關,而后者無關于價值生產。由于生產勞動時間可以溢出工作領域、延伸到閑暇領域,因此,聚焦工作日并把它當作一個重要概念予以考察是非常必要的。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將“工作日”單列為一章,而且他關于絕對/相對剩余價值、剝削等的研究都是關于工作日的界定。然而,當前的數字技術正在結構性地改變人類生活空間;工作領域與休閑領域相互滲透,因此,工作日概念的有效性有待考察。讓我們從馬克思界定的工作日概念開始:

我們用a—b表示必要勞動時間的持續或長度,假定是6小時。再假定勞動分別超過ab線1小時、3小時、6小時不等,我們就得到3條不同的線:

工作日Ⅰ????? ?工作日Ⅱ

a—b—c?????? a—b—c

工作日Ⅲ

a—b—c

這3條線表示三種不同的工作日:七小時工作日、九小時工作日和十二小時工作日。延長線bc表示剩余勞動的長度。因為工作日等于ab+bc,即ac,所以它隨著可變量bc一同變化。]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7-268頁。]

在上面這一引文中,剩余價值的生產發生在bc線表示的剩余勞動之中。當把工作日延長時,則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不過這種延長,遭遇身體界限(一個人在24小時自然日內只能支出一定量的生命力)與道德界限(工人必須有時間滿足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這些需要的范圍和數量由一般文化狀況決定)。當引入先進技術、提高勞動效率時,在工作日時間不變條件下達到剩余勞動時間bc的延長,即b點向a點移動(表現為必要勞動時間ab的縮短與剩余勞動時間bc的延長),則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從歷史來看,在激烈市場競爭下,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最大化追求,主要是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優化經營模式、提高勞動效率來實現的。在這個進程中,工作日ac表現為歷史性縮短,比如從14小時縮短為8小時,因而工人享受到了一定量的閑暇時間。在這個歷史時期,工人在閑暇時間發生的活動也產生一定量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或難以記錄,或過于離散難以收集,或無法將之聚合成有價值的數據。換言之,在前數字時代,閑暇領域是非生產性的。E60CC18B-E77E-44F8-B2FA-0C7164E70E2B

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算法等數字技術驅動下,人類生活世界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不僅工作領域數字化,閑暇領域也數字化,由此人類個體不論工作抑或閑暇,都置身其中、參與原始數據的生產。原始數據是有價值的,因此為了能夠把握數字時代的人類勞動,我們需要重構馬克思的工作日概念,即把馬克思的工作日(a—b—c)重新界定如下:

新工作日

a—b—c—d

其中,ab線、bc線與馬克思的定義相同,分別表示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cd線是新增的,它表示閑暇勞動時間,這段時間的數字勞動在數字時代是產生價值的。]秦子忠:《大數據時代的剝削與不正義》,《浙江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借此,我們不僅發現數字時代勞動時間的延長,即在閑暇時間普通網民瀏覽、點擊、書寫網頁等活動是一種數字勞動,因而,即便技術的迭代發展導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斷縮短直至最低限度,但數字勞動的出現在另一面延長了勞動時間;也發現數字時代價值生產的多重性,即不僅在必要勞動時間,也在剩余勞動時間,以及在閑暇勞動時間都存在相應的價值生產。]這個價值生產的多重性從價值載體本身看是指物質勞動與數字勞動都參與了生產過程,前者生產了以物質性產品為載體的價值,后者生產了以非物質性產品即數字產品為載體的價值。]

(二)必需品的精神化

事實上,馬克思早已揭示了機器體系與科學的發展會導致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變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以及全體社會成員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多。馬克思正確地闡述了伴隨著自動化機器體系的迭代發展與普及,“勞動表現為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地,表現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本身發生關系。……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在這個轉變中,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197頁。]在馬克思看來,“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頁。],并且“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尺度,這表明財富本身是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的,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是在同剩余勞動時間的對立中并且是由于這種對立而存在的,或者說,個人的全部時間都成為勞動時間,從而使個人降到僅僅是工人的地位,使他從屬于勞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頁。]與此不同,在生產力發展的資本屬性消失之后的新社會中,“因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那時,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頁。]

當財富的尺度從勞動時間轉變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也隨之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為了獲取生存所需的必需品,人類的全部時間幾乎都成了勞動時間,并且這些必需品主要表現為物質性的產品。進入工業社會以后,由于生產技術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用,人類不同個體在獲取必需品上所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一些人基于雇傭制度而占有了另一些人的部分勞動時間,因此社會出現了一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并為少數人所支配。并且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技術的發展,勞動的時間(工作時間)與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閑暇時間)也便日漸分離出來,并且社會大多數人可以享有閑暇時間。在這個時候,人們的必需品不再僅僅表現為物質性東西,它還包括用以享受閑暇的非物質性東西,如娛樂,旅行,看電影、電視、演出,乃至其典型——不同時期的“游戲”。

簡言之,在前工業社會人類的必需品主要是物質性的,是那些維持新陳代謝、身體健康等生理意義上的物品。進入信息社會后,必需品這一概念已包括精神上的必需品,并且精神上的必需品占總必需品的比重隨著社會的數字化發展,會變得越來越大;當它大到一定程度時,生理意義上的必需品不再占有主要地位。] 比如,假定一個人的收入是10個單位,總必需品占6個單位,其中生理必需品只占1個單位,剩余的5個單位是滿足精神需求的必需品的費用。在這個假定中,非生理必需品遠遠高于生理必需品。當前數字技術的發展已經讓這個假定越來越具有現實性。]因為如果非生理的必需品(即精神的認同以及自我意義的確認、維持精神意義所需要的產品)超過了一定的比值,以至于它與生理的必需品之比很高,那么物質必需品就是可以忽略的。當然,這個忽略并不代表可以完全去掉它;只要人類還擁有生理意義上的身體時,就還需要生理的必需品,只是后者在人類個體生活當中已經不再占據主要的地位。在這個時候,按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美]亞伯拉罕·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唐譯編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第26-30頁。],人類整體處在后三個層次上。當前,一個人如果沒有手機、郵箱、數字身份,那么他/她是難以融入現代生活的。這便構成了現代社會的數字鴻溝,但是數字鴻溝在當前社會中更多的是老一輩人與年輕人之間的鴻溝。當老一輩人全部離開這個世界,數字鴻溝會隨之縮小,因為新一代人基本上都是數字世界的原住民,他們都處在數字生活中。數字生活的工具會成為必需品,它甚至成為像空氣一樣須臾不離的東西。

(三)網游的生產化

事實上,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早已論及勞動的游戲化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當時沒有相應技術,因此馬克思在相關評述中也認為“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3頁。]現在,以游戲為主體的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讓傅立葉的勞動游戲化思想和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的專業性或嚴肅性思想兼容起來。長期以來,人們把游戲視為休閑領域的一種娛樂活動,一種與生產勞動相對立的活動。這種認識在前數字時代不算片面。但是當前,在網民瀏覽、點擊、書寫網頁的同時就產生有價值的原始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把游戲尤其網絡游戲僅僅看作一種娛樂活動是片面的,因為它至少忽視了數字時代網絡游戲的生產性。數字時代網游的生產性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E60CC18B-E77E-44F8-B2FA-0C7164E70E2B

首先,網游的生產性。“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意義上說,生產勞動就是雇傭勞動,它同資本的可變部分(花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相交換,不僅把這部分(也就是自己勞動能力的價值)再生產處理,而且,除此之外,還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3頁。]依據引文中這一由斯密提出并經馬克思肯定過的關于生產勞動的定義,不論網游是免費的還是付費的,即不管其形式如何,只要網游把平臺資本家花在它身上的價值額以增大了的數額再生產出來,它就具有生產性。換句話說,只要創造的價值(它等價于游戲平臺獲得的收益)大于其本身價值(它等價于網游獲得的效用)的網游就是生產性的。更進一步說,網游即便被視為一種獲取其他價值的消費活動,但是它購買(比如由廣告引致的)相關產品時已經支付了與之相應的等價物,而其活動過程產生的原始數據則沒有被支付相應的等價物。因此,只要網游過程產生的數據本身有價值,它就是生產性的。據此而言,網游既是消費性的,也是生產性的,而網游者即是阿爾文·托夫勒所謂的產消者(Prosumer)。] [美]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黃明堅譯,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283-287頁。]

其次,網游的生產化。數字孿生技術已經在推動標準企業的數字化,即原先的戶外、現場的工作方式轉變為室內的、屏幕的工作方式,與此相應,大量的產業工人或被戶外的智能機器人取代(其崗位仍在),或被熟悉代碼編程或數字流程的人員取代(其崗位被兼并)。這個生產的數字化趨勢,為游戲的生產化提供了前提。這一過渡有點快,這里稍加解釋。大體而言,當前的網游主要是娛樂性的,它通過提供給網游者在現實世界難以體驗到的滿足感來獲得發展。從這一點來看,標準企業的數字化與網游的生產化之間顯然存在著鴻溝。但是,作為源于游戲但又超越游戲的元宇宙,其未來的發展呈現出這樣的可能,即它作為一種集成性場域(時空),使得數字化的標準企業與娛樂化的網游兼容起來。由此,數字化的生產企業具有相應的娛樂性,而網游也具有相應的生產性。比如,新生代的某類游戲實現了物質生產勞動的數字化與娛樂化,它通過設定游戲規則將玩游戲與產品生產關聯起來,由此網游者通過玩游戲的方式完成了生產,即人類個體在玩生產性游戲時,對應的智能機器人按照游戲產生的最優方案在戶外從事生產。在這個過程中,智能機器人把人從笨重的、單調的、有損創造力的勞動環境中解放出來。

最后,網游的社會化。就財富的尺度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而言,當網游成為人類個體享受自由支配時間的一種社會化方式時,它就不再是人類個體在現實中遭受挫敗后轉向虛擬世界的一種自我滿足,而是一種調節生活的方式,一種自我反思的、尋求多種可能人生的方式,甚至就是其直接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就網游可以增進個體福祉或優化人生軌跡而言,社會化的網游具有生產性。這時,網游的生產性不再是人類個體為了占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的手段,而是享受自由支配時間的一種方式。

綜上所述,在數字時代,一方面,由于社會的總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任何人都不會再為微不足道的物質性必需品而屈從于另一個人。這時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就成了財富的尺度,人們會充分利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追求其存在的價值,或者說享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就是自身存在意義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由于必需品的精神化,自由支配時間表現為人類在虛擬世界(元宇宙)的數字活動,其作為大腦神經元運動的意識活動,從短期來看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退化;但從長期來看,這或許就是為人類不得不整體進入生命的新形態而創造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討論元宇宙議題時應當兼顧長短時段視角。若缺乏某一視角,勢必過于悲觀,或過于樂觀。

三、元宇宙效應的終極效果:數字居民的存在意義

人類個體生命從其生存環境角度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受精卵到脫離母體,作為生物體的胎兒,其生存環境是羊水。第二個階段是脫離母體到死亡,作為肉體與精神二者合一的常人,其生存環境是自然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構成的物理世界。第三階段是死亡之后,作為遺傳基因的DNA,其生存環境是新的人類個體(通常是其子女)。對于常人,由于肉體和精神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甚至肉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精神更重要(因為當肉體不存在時,來自“本體”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正因如此,對于經過數千萬年演化積淀的人類認知系統而言,能夠維持我們肉體存在的物理世界才是絕對必要的,而晚近出現的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縮寫為AR)、擴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縮寫為ER)等技術才能進入的虛擬世界則是相對次要的,后者的作用只不過是豐富精神生活、促進物理世界進一步發展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如果有一天人類由于地球環境變化而整體不能孕生后代,那么人類生命就不能在第二階段結束時進入DNA存在的第三階段。這時為了使生命存續,作為多種數字技術集成的元宇宙在使人類生命最終擁有某版本的“第三階段”上才顯示出它的潛在價值。] [美]卡爾·齊默:《演化故事:40億年生命之旅》,唐嘉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7-130頁。]

2020年,在亞馬遜首播的科幻劇《上載新生》向觀眾形象地展示了富人死后可通過上載意識到數字化世界——“湖景天堂”,從而獲得作為數字人的“新生”,并且仍能與親友在社區網絡中聊天。這個“湖景天堂”可被視為元宇宙發展的一種圖景,對于肉體即將消亡的、期待擁有第三階段生命的人類來說,它是值得期待的。當然,《上載新生》不僅呈現了人類個體死亡后通過上載意識獲得新生,同時揭示了資本主義對數字技術及其產物(如“湖景天堂”及其規則)的操縱,并且人的意識能否完全數字化,上載后能否具有自主性,這在現實的技術層面上仍然是未知的。但是,就量子科學、腦科學、腦機融合技術的發展前景來看,這個未知并非等同于完全不可能。事實上,已有學者在學術層面把元宇宙作為一個存在論事件予以考察。]趙汀陽:《假如元宇宙成為一個存在論事件》,《江海學刊》,2022年第1期。]E60CC18B-E77E-44F8-B2FA-0C7164E70E2B

由此而來的問題是,隨著人類生活的數字化,人類最終會不會選擇放棄肉身而單純將意識的數據包進行上載?在《上載新生》中,這主要是根據家庭經濟條件與個人意愿而進行選擇的問題。這種死后可以選擇在虛擬世界中繼續生活的方式實質上蘊含這樣的可能性,即人類生理上的身體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就像人類祖先在生物演進上所經歷的那樣,皮毛和尾巴變成了不重要的東西。目前看來,人類身體的退化當然不是好現象,但是從人類族群的延續而言,為什么一定要有一個生物的機體呢?從宇宙演化來看,這個生物的機體也不過是自然選擇的產物,并且人類會面臨這樣的終極選擇,即當地球環境不再適合生物體生存時,要么隨著肉身死亡而整個灰飛煙滅,要么讓自己的記憶、意識、思維,即讓自己的生活軌跡數字化為一個數據包,以至于可以上載到數字世界中。如果選擇后者,人類還可以重新獲得新的身體,比如硅基體,甚至不必需要物質性的身體,而僅僅是電子人或數字人。這時,必然會涉及存在的意義問題。當這個問題不再是個體性而是集體性的問題時,意義這個概念會不會發生變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先考察海德格爾等關于存在意義的經典論述,以便確立一個探討這個問題的參照性語境。

(一)意義的地基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遵循古希臘哲學傳統,把意義的基礎或地基直接落實在實體上,落實在此在上。換言之,海德格爾理解的意義的地基是實體范疇的一種表達,由此,他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存在的意義,是此在的展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存在表現為兩種重要特征,即操勞和操心。“寓于……的存在是操勞,因為這種存在作為‘在之中的方式是由它的基本結構即操心規定的。操心并不是只描述與實際性及沉淪都脫了節的生存論結構,而是包括這些存在規定之統一的。”][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243頁。]因此,操勞可歸結為操心,操心可進一步追溯到此在,而此在的深層結構就是“畏”。“畏使此在個別化為其最本己的在世的存在。這種最本己的在世的存在領會著自身,從本質上向各種可能性籌劃自身。”][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237頁。]在這一分析進路中,海德格爾把意義的地基落在作為實體的此在上,即落在作為此在的深層結構的“畏”上。但在筆者看來,“畏”不能完全歸結到實體上,它還是有意向性的,這個意向性雖然沒有明確的對象,但它依然可以指向內,也可以指向外。由于這種指向性,所以沿著海德格爾的這條進路繼續往前走,意義的地基就會與關系概念聯系在一起。

海德格爾確實沒有把關系作為其探究存在意義的一個基礎概念。但如前所述,即便從實體范疇出發,在探究存在意義這個議題上也最終與關系范疇關聯在一起。事實上,從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來看,他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早在關系領域就開始了。因為語言活動是人展開自身的狀態,而語言乃至語法就是關系的媒介。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即便是荒島上的魯濱遜,也仍要處理這些關系。因此,當人們追問意義的時候,實質上已經探析到作為關系性存在的人。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提綱》中已經做了精煉的論述,即“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頁。]。關于意義的理解是無法在脫離社會關系的孤立的個人身上得以展開的,也就是說對意義的理解意味著你必須進入關系中去思考,否則無法真正把握住意義。意義蘊含著這樣的語法結構,就是“……對……的意義”。這個意義在不同語境下被闡釋為效益、功用、價值等。簡言之,意義是在關系中的,因此把它歸到關系上更加恰當。

由此而來的一個推斷是,進入虛擬時空的數字化的人類個體,其意義的基礎并不會隨著肉體的消失而消失,因為那個時候人類個體相互間的人際關系仍然存在。但是從歷史上來看,關于意義的追問滲透進與人類肉體感知相關的七情六欲,因此當肉體消失后,意義本身或意義的空間會不會發生變化呢?這是元宇宙的“居民”的存在論問題,也是接下來要論及的問題。

基于以上論述,意義的地基不是具有生理特征的實體——此在,其內在結構不是既定的等待被發現的東西——畏,而是具有交往特征的關系——多重身份,其內在結構是建構的流變的秩序——交互行為。由此,意義的空間就有一個非常直觀的呈現。當關系作為意義的地基,意義的空間一般而言就是人類個體的多重身份及其交互行為構成的網絡。在這里,意義的空間經由人類個體的身份與行為,把時間帶了進來。

(二)時間:有限者運動的屬性

人作為一種存在,他/她處于一定關系之中。這個關系表現為兩個相關聯的向度。一個向度就是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空間中;另一向度是每個人作為有限者在這個空間中活動,它表現為次序,這種次序就是時間。在這一點上,時間是有限者運動的一種屬性。] 這是從人類角度來理解的時間,它不同于從物理本身來理解的時間。因此為了避免歧義,下面筆者會結合語境,在某些地方給時間這個術語以及表達它的相關詞語打上雙引號,以表示物理層面的時間。]因為對于一個小至無內的整體,其自身沒有時間,它直接就是空間。這里實際上觸及宇宙的起始問題。霍金等學者認為“在早期宇宙——當宇宙小到足夠讓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一起制約之時——有效地存在四維空間而不存在時間。這意味著,當我們提及宇宙的‘起始,我們正位于微妙問題之邊緣,即當我們向極早期宇宙回溯時,我們所知的時間并不存在!我們必須接受,我們通常的空間和時間觀念不適用于極早期宇宙。這超出我們的經驗,卻未超出我們的想像或數學。”][英]史蒂芬·霍金、[美]列納德·蒙洛迪諾:《大設計》,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125頁。]換言之,在極早期宇宙,萬物一體的實在尚未分化為有限者,“時間”是永恒的,一切時間都是絕對的“現在”][美]威爾伯:《意識光譜》,杜偉華、蘇健譯,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第89頁。],而人們習以為常的并以現在、過去、未來等不同時態予以刻畫的時間則是相對的,是對有限者運動(就意識也是一種運動而言)的一種表達:有限者在空間中從A點運動到B點,或是自身從X狀態過渡到Y狀態。E60CC18B-E77E-44F8-B2FA-0C7164E70E2B

身為人類,我們能感覺到時間的流逝。這是因為在我們自身的新陳代謝中,就有周期性進程在發生——呼吸、心跳、電脈沖、消化、中樞神經系統的節律,等等。我們自身就是時鐘的集合,紛繁復雜,相互關聯。但我們中樞神經系統的節律不像鐘擺那么靠得住,會受到外部環境或自身情感狀態的影響,導致時間過得更快了或更慢了的印象。但也有真正可靠的時鐘在我們體內滴答作響——分子振動、個別化學反應等——不會跟平常比起來走得更快或更慢些。][美]肖恩·卡羅爾:《從永恒到此刻:追尋時間的終極奧秘》,舍其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年,第25頁。]

據此而言,有限者的生命存續,即生與死之間,就其純粹形式而言是時間,就其附有經驗的內容而言,是生命的歷程。這個歷程,即人類個體在其出生與死亡之間的期限內與人、與物、與自己的交互行為所形成的獨特經驗,構成了時間的內涵。每個人在其生命期限內所經歷的事件集合,就相互關聯的個體而言,可能是交疊的,但是并不等同。它們的差異實際上構成了個體生命的實質,同時也構成了個體生命的意義本身。因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歷程,所以個體的生命期限即便有長與短的區分,但是這期限內個體做出的系列選擇,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和心理上的諸多反應,乃至個體最終引發的系列行為后果,實際上構成了個體本身。

在以上一般性論述中,一個人的意義的空間是個體諸多身份生產與行為發生的場域,是一系列選擇累積起來的事實集合;并且人類個體的生命期限是以胎兒出生為起點而以其生物機體的死亡為終點的,由此,意義帶有著由死亡規定的時間性特征,以及部分地呈現為生與死、身與心之間的張力關系上。但是,若人類個體能夠上載自己的意識從而生活于數字化世界,數字化的個體意識,其存在的意義何在?在這個問題上,因為數字化的個體意識,其初始值是帶有原生人際關系的,因此其存在的意義的地基仍和之前一樣是社會關系,至于其意義的具體呈現則會是非常不同的。這不僅因為數字化的個體意識,比如其有死與否可能是選擇問題而非必然問題,因而時間性不再是其意義的一個必要特征,也因為數字化世界的規則不同于之前世界的規則,比如“‘元宇宙的語言系統不同于傳統人類自然語言,而是計算機程序語言,以及代碼轉化的文本、聲音、圖像、視頻,以及其他符號形式,進而構成新的文明規則”]朱嘉明:《元宇宙與“后人類社會”》,邢杰、趙國棟、徐遠重等:《元宇宙通證》,中譯出版社,2021年,第16頁。],因而“游戲人生”可能構成了數字居民的意義的重要內容。并且就元宇宙的語言深層結構而言,相較于海德格爾的“語言就是存在的家”,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就是游戲,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更契合元宇宙中“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對意義的尋求方式。

(三)意義的向度

存在結構的絕對自由性即是絕對的選擇性,而人的意義是在不斷進行選擇的過程中獲得的;這個過程同時也生成了人自己的本質。人總是在不斷地成為自己,也就是說他現在還不是完整的自身,它總是不斷地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東西。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由于他把意義的地基都落在個體的人或者說實體上,所以他雖然強調存在就是在世之中的存在,但是他在談存在的意義時仍不自覺地在人與世界之間劃出了一定間隙。薩特把海德格爾那個有一定間隙的人際關系推向極端,所以在薩特那里,存在就是不斷地作出選擇的存在][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第114-121頁。],而他人就是地獄]黃忠晶:《他人與地獄——薩特關于他人的思想簡論》,《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與此不同,筆者主張只有在關系里面,我們才能夠很好地去解決人與世界、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問題。

世界是由多重的乃至部分重疊的相互關系構成的。這構成我們無法逃避的框架。“對我們來說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生活顯然是不可能的;換言之,我們在其中過我們的生活和使它們有意義的視界,必定包括哲學強勢的性質區分在內。”][加]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韓震等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第39頁。]由此表達和追求意義當然也會面臨一些沖突。“入則孝,出則悌”就是中國古人追求意義的一種方式,而“忠孝自古兩難全”則呈現了表達、追求意義時所面對的價值沖突。

個體生命從生到死是一種可能性的整體。這個整體猶如一條尚未完成的曲線呈現在文化坐標系里面,而它的意義向度是由個人在由諸多矛盾價值所規范的意義空間中做出的價值取舍來呈現的。當然,個人做出的價值取舍實質上也深受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傳統的影響。沒有無拘的自我,自我的定位與呈現內生于文化坐標系。問題是當人類有一天蛻去了肉身,只有人類個體的意識進入元宇宙,進入虛擬時空的具體的數字化社區,那么作為意識存在的個體,應當如何追尋存在的意義?在這個問題上,身體的必要與否、生命的有死與否等,對于未來的數字居民而言,將是開放的,即它不一定是事先預定的,而是可以由個體自行選擇的。相應地,這時存在的意義以及追求意義的方式也將完全不同于之前人類只能作為生物體存在的任何時代。

四、余 論

虛擬與真實是一種人為區分,它把人類已熟悉的物理時空視為真實,而把與之不同的新出現的時空稱為虛擬。這類區分的根基是二元論,后者借助二分法或分析法把宇宙萬物分割開來;主觀與客觀、心靈與肉體、能量與物質只是解釋同一種實在的兩種方式,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卻把它們一個個“對立”起來,并據此試圖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真實,那么將毫無所獲。][美]肯·威爾伯:《意識光譜》,杜偉華、蘇健譯,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第30頁。]在本源上,物理時空與虛擬時空都是真實的,只不過它們對于生物人而言呈現方式不同:一個是可以直觀地感知,另一個需要穿戴設備才能體驗。虛擬時空實質上是電子流按照一定規則或程序呈現出來的真實的量子時空。這個時空的規則是人類意識編排出來的,卻是通過三極管、開關、電流等要素組合呈現出來的。它在本質上不同于人腦的神經元運動,但它們都是高速運轉的量子,并且具有等價的功能。E60CC18B-E77E-44F8-B2FA-0C7164E70E2B

在這里,我們觸及關于生命及其延續的理解。由于多種數字技術集成而導致勞動的數字化、必需品的精神化與網絡游戲的生產化,人類生活也隨之發生了數字化的結構轉型。由此,現在活著的人們尤其是21世紀出生的群體,已經置身于數字化的生活世界之中,因此他們對虛擬時空并不排斥。他們正在體驗各種各樣的“元宇宙社區”,并且這些體驗或經驗構成了其人生的一部分。由此在即將死亡之時,問他們愿不愿意用人生作為初始值而后數字化為一個數據包,直接上載到虛擬時空或者說量子時空?筆者以為,他們給出的否定回答不一定多于肯定的回答。

上載前后的自我是否具有一致性?在上載后人類個體蛻去肉身而作為意識存在,因此,如果從生理角度來看,上載前后的自我并不具有一致性。但是這個回答可能過于絕對。正如前文所述,人類個體的自我定位在上載前主要不是在生理層面而是在文化層面、自我實現層面進行的。就生命從無機物到有機物的演化而言,生命的生理機體只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就人類個體形態的發展而言,真正界定人類個體自我的階段,不是從受精卵到胎兒的孕育階段,而是從脫離母體的嬰兒到沉浸在文化環境中的常人的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是在故事、習俗、經驗等構成的文化坐標系中,通過一系列選擇性吸收之后生成其內涵的。換言之,人不僅僅是生理性的存在,而且主要是文化性的存在,是自我建構性的存在。因此,上載后的自我,就以其上載前的人生作為“初始值”而言,上載前后的自我在內容上并非毫無關聯性;就其意識的自主性而言,它可以將過去的事情與未來的事情都化為此時此刻的內在經驗而在場,]趙汀陽:《時間:意識時態和歷史性時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由此,上載前后的自我在形式上也并非毫無一致性。那種認為人類上載后不再具有碳基身體,因而上載前后是兩個無一致性的自我的論點是缺乏說服力的。當然,上載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則是另一個問題。

最后,就意義的地基是社會關系而言,元宇宙中的“居民”也面臨存在的意義問題,并在意義的尋求方式不僅有別于之前的生物人,也存在個性化層面的差異。這會與元宇宙社區的初始規則的制定關聯在一起,而后者表現為生活其中的“居民”在有無生死、隱私,是否完全自主等問題上存在根本性分歧。由此,在建構元宇宙社區的過程中,規則的形成是一個“居民”自由選擇問題。這種自由選擇可能會產生一個允許諸多元宇宙社區的元宇宙烏托邦框架,]它也許有些類似諾奇克曾經探討過的“烏托邦的框架”。參見[美]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姚大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355-400頁。]在這個框架中,每個個體或者選擇離開某個社區,或者選擇加入某個社區,或者選擇與志同道合者結伴一起建立新的社區。而在此之前的一段時期內,即在人類逼近終極選擇而在技術上允許“上載新生”的一段時期內,元宇宙中的“居民”樣態勢必多元化,即生物人、電子人與數字人等。至于他們之間的各種關系,《上載新生》做了如下呈現,即除了“湖景天堂”之外,還有不同版本的數字化世界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由此折射出在人類個體層面即便是在虛擬時空之中,也不意味著人人可以隨心所欲。虛擬世界的規則系統不同于物理世界的規則系統,但只要有規則系統,它的實質性就構成了對行為主體的一種約束。

〔責任編輯:李海中〕

作者簡介:秦子忠,哲學博士,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交互行為、平等與發展”(19FZXB017)E60CC18B-E77E-44F8-B2FA-0C7164E70E2B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用“小AI”解決人工智能的“大”煩惱
汽車零部件(2020年3期)2020-03-27 05:30:20
當人工智能遇見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AI人工智能解疑答問
人工智能與就業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基于人工智能的電力系統自動化控制
人工智能,來了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人工智能來了
學與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女人天堂av免费| 亚洲毛片在线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毛片一级在线|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99久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综合日韩| www.youjizz.com久久|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笫一页|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狠狠干欧美|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91精品小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天堂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色成人亚洲|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亚洲无码91视频| 久久网综合|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DVD|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亚洲乱强伦|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久久毛片网|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97久久精品人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91高清在线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丝袜第一页|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天天爽免费视频|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99在线国产| 亚洲天堂首页|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