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何詩穎
始興縣羅壩鎮東二村是個革命老區村莊,位于始興縣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村子變得越來越漂亮,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柏油路寬闊平整,房屋錯落有致,鄉村舞臺、健身器材等文娛設施也一應俱全,這里的老年人們過上了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
老區的生活越來越好,村里人逐漸從物質追求轉向精神追求。東二村的水城村小組就有個退休老黨員,喜歡安安靜靜地享受鄉村生活,冬日里,在院子燒起炭爐,煨上一壺茶,再點上竹煙桿,手里搗鼓著刻刀與錘頭,開啟悠閑的一天。
近日,筆者在水城見到了該老人。老人名叫李子昌,雖然已滿75歲,但依然身體健碩,神采奕奕,中氣十足。走進李子昌家,一個個人物木雕作品列成橫排,形象各異,有卡通人物、神話人物等。“腦子里想到什么就雕刻什么,沒有什么參照物。”李子昌老人指著木雕介紹,自己無師自通,全靠琢磨,十幾年來都是自己的興趣促使自己一點一點完成雕刻。
李子昌老人年輕時是當地生產隊的隊長,60年代就加入了中共共產黨,也曾經服過兵役。常言道“人有七十古來稀”,人到了這個歲數自然希望家人陪伴,含飴弄孫。如今子女在縣城務工,老伴在縣城里帶孫子,但李子昌卻選擇留在越來越美的鄉村,過田園生活。生產隊多年的工作經驗讓老人對農作工具非常熟悉,讓他對雕刻產生興趣的也正是一根農用杵棍,有一次,他在山上撿到一截樹枝,為了方便勞作,老人剝去樹皮,磨掉毛刺,將手握處削成適合的大小,第一個作品—搗臼用的杵棍就完成了。
起初,沒有雕刻基礎,沒有雕刻工具,只有山上找到的樹枝、藤條等木材,老人僅憑自己的感覺動手。從最開始制作簡易工具到現在雕刻生動的形象,從劈柴用的砍刀到鋸子、鑿子、刻刀、木銼、刨子等全套的雕刻工具,他堅持從實踐中學習,老人家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和熟能生巧的樸素道理,用山上尋來的木材將自己腦海中想象的畫面變成一個個摸得到的作品。
在簡短的交談后,李子昌老人上閣樓取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這是一個半米高的木雕作品,一直大猴子背上馱著一直小猴,步履蹣跚,栩栩如生,像極了一個背負重物的老人。老人介紹,這是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的“輩輩封侯”,“背”同“輩”,大猴小猴也是祖孫“輩”,猴子寓意著“加官封侯”。老人表示,這個作品自己僅用了十幾天便完成了,每次自己尋到天然的木材,都會觀察木材本身像什么,再將木材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雕刻。筆者看到,這只大猴的右腿到腳的部分是木原料的枝干自然生長形成的彎曲,老人只在猴子腳趾部分進行雕刻,整條腿保留了原材料本身特色,仔細觀察,仿佛這塊木料本就是只猴子,只是老人家用雙手精雕細刻給它換了新裝。
“家鄉什么都好,不僅生態優美,鄉村建設與道路交通也成效明顯”,李子昌老人說,“經常有前往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游玩的游客看見我在家門前雕刻,就會過來陪我說話,夸贊我。”老人介紹,2020年有前往車八嶺的游客路過,買走了一批自己雕刻的拐杖,自己也打算將拐杖放在家門口,隨緣出售給進山的游客。據老人講述,自己沒有選擇和老伴一起在縣城帶孫子就是因為水城村的悠然靜謐,閑下來的時候是思想最活躍的時候,自己想要什么,木材像什么,只要想到了,都能動手去做。說著說著老人又拿出了用自然纏繞的藤條雕刻的“相逢蛇”、用竹自做成的對聯、竹枝釘制成的廟宇、一個個雕刻著龍頭的拐杖,琳瑯滿目,這些作品,展示了這位老區黨員的幸福晚年生活。
經年累月,李子昌老人的作品堆滿了院子,便收進了閣樓。有一年閣樓漏水,來維修屋頂的工人發現了藏在閣樓里這些惟妙惟肖的作品,工人十分喜歡,便花了2000多元購買了四件老人的木雕作品。于是,老人醉心于雕刻的事傳遍了村中的角角落落,也有不少孩子會跑過來圍觀這位喜歡又削又磨的老人,大家都希望老人的作品能有個更好的安身之所。
東二村支部書記應海平告訴我們,村里十分關心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經常邀請他們參加文體活動和黨課講座,現在準備在文化室騰出一個角落,專門放置當地人的手工作品,如刺繡、繪畫,藤編、木雕等。相信不久的將來,李子昌老人的作品能從昏暗的閣樓挪到明亮的展廳,讓路過的游客停下腳步,盡情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