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層級,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在我國起步晚、發展快、挑戰多。與之相對應的,在眾多經濟報道領域中,期貨和衍生品這一細分領域因其融合了大宗商品和金融產品、橫跨直接和間接融資市場、兼具高風險和高收益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經濟報道中最具挑戰性的細分領域。
談及期貨和衍生品,特別是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的國債期貨“327事件”的人,總會因為其高杠桿性和相關交易制度過分夸大其高風險性,甚至還貼上了“賭博”的標簽。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固然彌足珍貴,但這并不能成為不去發展這一市場的理由,而且事實上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本身也從未停止過發展,并且實體經濟的發展也要有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管理市場,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恰好就扮演了這個角色——它并不是像銀行市場吸儲放貸間接融資,也不像證券市場直接發股發債直接融資,而是靠在進行期貨和其他衍生產品交易中發現的價格和提供的套期保值機會,實現對實體經濟的服務,這一過程就奠定了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的三大基礎功能。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補齊了我國期貨和衍生品領域的法律“短板”,為促進規范行業和市場發展,保護投資者權益,推動期貨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與此同時,也為主流媒體加強在期貨和衍生品領域的報道指明了方向。
按照業界普遍分類,傳統衍生品交易主要分為遠期、期貨、期權、互換,它們是在大宗商品或金融資產之上設計的協議或者合約。大宗商品包括原油、黃金、銅、棉花、大豆等;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外匯、利率、指數等;碳排放權、電力、水、天氣等創新型衍生品合約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有上市交易,我國相關部門也在進行研究和設計。
作為衡量市場發育程度的重要指標,按照成立時間的先后順序,我國期貨和衍生品交易所目前有5家,分別是1990年成立的鄭州商品交易所、1993年成立的大連商品交易所、1999年成立的上海期貨交易所、2006年成立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2021年成立的廣州期貨交易所。截至2021年底,5家交易所已上市的期貨期權品種數量達到94個。經過30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期貨市場已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衍生品市場。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場累計成交量、成交額均創下歷史新高,分別為75.14億手、581.20萬億元。我國商品期貨的交易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有色金屬、焦炭、動力煤和黑色建材期貨市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第四條規定:“國家鼓勵利用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國家采取措施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引導國內農產品生產經營。”這就在法律層面對期貨和衍生品市場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了要求。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交易者主要分為投機者和套期保值者,其中投機者在數量上占比很大,他們交易的目的是獲取價格波動產生的收益,他們頻繁交易產生的流動性有利于套期保值者進出市場,同時因交易產生的價格,對并不或者很少參與期貨和衍生品交易的農民、商人或產業鏈企業提供了價格指引,他們依靠這個價格來指導生產經營活動——這也是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體現,即提供給第三方非參與交易方使用。比如在東北地區種植大豆的農民雖然并沒有參與大豆期貨交易,但是他們可以利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大豆期貨價格與收購大豆的商販進行談判;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銅期貨價格,被銅產業鏈上的企業之間作為開口合同的基準價格,買賣雙方基于此進行談判就會更加方便和放心。這些具有公益屬性的外部性,恰恰是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上的投機者們貢獻了主要力量,這種社會效益往往是隱秘的,導致了不太容易被更廣泛的社會大眾所理解。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發展資本市場上的經驗已經表明,實體經濟越發達,對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需求就越旺盛越多元。我國資本市場發展30多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私募市場的規模都已經處于全球第一梯隊,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相對落后,在投資者教育、市場體系建設、監管機制確立等方面還有需要不斷發展的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第十六條規定:“各種傳播媒介傳播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信息應當真實、客觀,禁止誤導。傳播媒介及其從事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信息報道的工作人員不得從事與其工作職責發生利益沖突的期貨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及相關活動。”這條法律對各類媒體如何報道期貨和衍生品新聞以及媒體工作人員的相關職業活動劃定了“紅線”。類似的規定其實在過往的期貨行業監管條例和新聞單位宣傳紀律中一直存在,只是這次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我們以下的探討也都是基于這個前提。
當前一般的新聞媒體對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報道主要聚焦于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關于價格波動的報道,這也是最直接、最迅速和最簡單的財經新聞報道。無論綜合媒體還是專業財經媒體一直都在關注、追蹤和播發相關數據,比如每個交易日市場上處于交易活躍的主力合約的開盤價和收盤價,報道對市場保持一個盯市狀態;二是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新品種上市新聞。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對各類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的風險管理需求與日俱增,各大交易所也在政府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陸續設計和上市了一大批新的商品和金融期貨期權產品,這類內容具有很強的新聞性,自然吸引了媒體的扎堆關注;三是對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頒布與調整。無論是今年4月份關于期貨和衍生品法這種行業基礎性法律的集中報道,還是幾年前原油和鐵礦石期貨引入境外投資者這種具有標志性的對外開放新政,報道產生的影響或大或小地沖破了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圈子;四是在重要時間節點或者重要會議論壇,一些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具有廣泛行業和學術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的談話、采訪、演講。這些特殊人士的公開言論往往具有重要的市場影響力、信號感和預測性,同樣吸引了媒體的報道注意力。基于當前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報道的現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夯實期貨和衍生品報道。
發現價格是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首要功能,而新聞報道除了關注價格本身的變動,還應該關注價格的背后,也就是其價格形成的過程及其產生的影響。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原油到鐵礦石到大豆,我國在大宗商品方面的采購是巨量的,而大宗商品的定價主要錨定和參考的就是對應的期貨合約價格。能夠影響價格的因素,包括全球和重點區域宏觀經濟基本面、相關商品供給面和需求面、各經濟體隨時調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需要掌握和報道的信息龐雜散亂,而且深究其中還隱藏著各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類問題。當前的很多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報道往往浮于表面,并沒有深入了解和采訪,很少抓住影響價格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結果倒推原因”式寫作,但凡價格下跌,各種層面的誘導因素全都羅列一遍,到底是不是因為這些原因,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是,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說不是。這就要求媒體采編人員足夠貼近市場,跟監管部門、交易所、產業鏈企業、投資者群體建立更緊密而廣泛的聯系,才能寫出超越一時一刻價格波動的具有深度調查樣式的解釋性報道。
出臺不久的期貨和衍生品法已經明確了要推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鼓勵實體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明確對套期保值實施持倉限額豁免;專門規定采取措施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引導國內農產品生產經營。這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今后報道的重要線索。
在過往的金融實踐和新聞報道中,以“期貨+保險”為代表的項目就有很多切合農民實際和企業實際的好故事。所謂“保險+期貨”,即保險公司將保險賣給投保人之后,隨即通過購買場外期權的方式將價格波動的風險轉移給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再通過場內對沖的方式將風險最終釋放到期貨市場,形成一個閉環。2021年1月8日,我國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大商所后續推出的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在全國多點開花。2021年,大商所共完成124個生豬“保險+期貨”項目,覆蓋全國27個省份,幫助養殖戶近萬戶,保障生豬數量219萬頭。可想而知,這其中就蘊含了大量的生豬養殖戶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以及養殖企業如何利用現代金融市場進行風險對沖的管理經驗。
所以,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報道,為了避免“脫實向虛”的問題,首先就要把相關法律框架、行業政策、交易流程等研究明白,能夠把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該區分的時候區分,該聯系的時候聯系,進而真正把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生動故事講好。

□ 上圖 2019年8月16日,粳米期貨上市首日。(新華社記者 李昂/攝)□ 下圖 2018年12月10日,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乙二醇期貨,出市交易代表忙碌中。(新華社記者 李昂/攝)
因為期貨和衍生品市場進行交易的基礎標的物自身屬性所致,尤其是大宗商品,無論具體直接投資限制如何設置,標的物本身是在全球流動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期貨和衍生品交易在眾多資本市場的層級中具有超然的全球化屬性。
無論是芝加哥的大豆還是大連的大豆,無論是上海的銅還是倫敦的銅,價格波動具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而且很多跨境投機者還在其中透過各種渠道進行跨市交易,追逐的就是其中規律性波動帶來的收益。我們的新聞報道非常有必要了解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情況,以及大宗商品的來源地的情況,美國每年大豆的播種面積,影響的絕不僅是芝加哥的大豆期貨價格,也直接影響著大連的大豆期貨價格。

□ 2021年6月21日,原油期權上市儀式在上海期貨交易所舉行。當日,原油期權在上海掛牌交易。作為首批以人民幣計價并向境外投資者全面開放的期權品種,原油期權交易的上線,將使原油市場相關風險管理工具進一步完善。(新華社/發 上海期貨交易所供圖)
此外,隨著在世界范圍內交易所集團化浪潮的席卷,一些有影響力的交易所正在走向合并,這就進一步讓各種衍生品交易趨于集中化。200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并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成為第一個全球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分別在2012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2021年又投資新設立的廣州期貨交易所7%的股權。種種跡象表明,對于資產定價權的追逐始終是金融發達國家和地區非常在意的,所以才會聯合主流交易所平臺進行更全面的價格掌控,故此我們的相關報道也必須拓展視野,放眼全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曾說,建立新市場的重要成本就是要說服潛在的受益人和監管者認可新市場提供的經濟功能。同樣,一個相對不成熟的新聞報道領域,要引發更多非市場參與人士的認知和了解,需要讓他們知道到底自己能獲得什么,而這個前提,就是作為報道者本身認知和理解的提升。借期貨和衍生品法出臺的熱情,有志參與這一蓬勃發展市場的新聞同行不妨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肯定和多次強調的,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資本市場上的新事物,我們的認識和實踐與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這一市場100多年的發展確實有差距。我們有必要從他們的發展經驗教訓中認識到期貨和衍生品交易對于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意義,以及服務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加快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法治化、國際化建設。
在明確期貨和衍生品的影響是廣泛的、“大眾”的之后,重新再來看這個有一定報道門檻的“小眾”領域,就知道了我們需要學習和補充的知識是非常廣泛而專業的。在這里筆者建議有志投身于此的采編人員可以嘗試參與中國期貨業協會組織的期貨從業資格考試,其實都是一些基礎性的行業常識,目前的考試題目以客觀題為主,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綜合題。只要擠出一定的時間復習,通過并不難,這對于掃盲市場常識和增強自身報道信心都大有裨益。
在過往的期貨和衍生品報道中,充斥著大量的文字和數字,缺少故事和感情,這也讓很多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我們可以在報道期貨和衍生品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采訪大量的受益群體,從農民到企業主,他們未必是市場參與者,但卻是市場的受益者,通過他們的講述,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原來期貨和衍生品還有非常現實而廣泛的社會效益。并且最好用視頻、圖表、動畫等全媒體形態進行展示,讓冰冷的數字活起來。此外,對于我國主要央媒和專業財經媒體,也有必要把發生在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上的故事講給外國人聽,因為這一市場具有全球化的內在屬性,很多海外投資者非常關注中國市場,是非常好的國際傳播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