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鵬飛

摘要:泰安岱廟古建筑的修復工程,堅持不改動文物原狀的原則,通過現代科技與厚重歷史文化的結合,再現了岱廟古建筑的昔日風采。這一工程在勘測古建筑的技術特點時采用了現代新技術,在古建筑修復過程中還重視對目前高新科技手段的利用,結合傳統工藝修復古建筑,這為下一步更科學地修復古建筑提供了長遠的借鑒意義。文章針對這一點展開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古建筑;修繕保護;新技術使用
古建筑是歷史遺留的寶貴資產,不僅彰顯了當地的歷史文化沉淀,也為研究某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古建筑承載著我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對歷史保持高度重視,才能在實際維護、修繕古建筑時做到科學有效。
一、岱廟古建筑修復的借鑒意義
岱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漢代,在宋代形成了現有的建筑格局。元、明、清各代都對岱廟有過大的維修。現存岱廟古建筑基本為明清時期的風格。其在“民國”期間遭受巨大的破壞,亟待修復保護。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文物保護高度重視,在國家和當地政府的資金、政策、人力支持下,泰安市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者先后修復了太尉殿和三靈侯殿,恢復了唐槐院、雨花道院,修復了岱廟西城墻、北城墻、東城墻和西華門,修繕了天貺殿、中寢宮等。整個修復過程,既沒有改變整個岱廟建筑群的原本布局,也沒有對古建筑歷史原貌進行改變,完美保留了歷史的原汁原味。在進行古建筑的修繕、維護時,一定要確保其原真性。此外,在修護過程中,在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應用現代新技術,更科學、有效地保護古建筑。
二、岱廟古建筑的保護現狀
岱廟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始建于漢,拓于唐宋,經金、元、明、清歷代維修,目前基本保持宋代格局??傉嫉孛娣e10萬平方米,是泰山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院內存有自秦漢以來的歷代碑碣石刻300余通,有以漢柏、唐槐為代表的古樹名木240余株。1988年,岱廟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錄。
古建筑是先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經濟狀況、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特征。古建筑作為寶貴的研究資料,在考證我國歷史時具有深遠意義,所以在修繕過程中不能隨意改變古建筑的細節。然而古建筑經過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風吹雨打后很難完整保存。相關人員在修復時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再現了古建筑的風采。在開展古建筑修復工作時要考慮全面,例如原材料的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泰安市博物館文物園林科古建部主任趙祥明提到,由于長期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風吹日曬,溫度和濕度發生變化,彩畫自身材料的耐老化性能降低,造成了天貺殿彩畫地仗局部開裂,部分彩畫褪色,且剝裂情況也比較嚴重,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木骨。
天貺殿是東岳大帝神宮,采用了“九五”之制的重檐廡殿頂建筑形式,是中國古代禮制建筑的最高規制等級。建筑上的油飾彩畫不僅使木結構免受雨水侵蝕,延長了建筑物壽命,而且外表美觀,起到彰顯建筑物等級的作用,一旦彩畫表面剝落,露出木骨,就會失去保護作用,需要及時修補。岱廟施工的古建修繕隊屬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該管理處為明清官式建筑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成功實施過孔府西路和孔廟大成門油飾彩繪保護工程,彩畫修復技術較為成熟。施工隊對天貺殿后檐上架大木結構進行了彩畫修繕,前檐施工腳手架正在搭設,之后還將對前檐柱子、門窗等部位的油飾進行修繕。
現階段,我國政府對于古建筑的修復和保護決心很強,很多重點修復項目相繼貫徹落實,實現了很好的修復和保護效果。然而全國各地還存在很多待保護和修復的珍貴古建筑,由于資金成本的短缺,很多古建筑都沒能得到及時的保護和修復。在很多古建筑群集中地區,社區相繼開始發展旅游業,對古建筑展開了有效的宣傳,從而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至此參觀。旅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經濟帶動作用,為古建筑修復保護部門提供了思路。我國疆域遼闊,五千多年來孕育了深厚的傳統文化,留存的古建筑不計其數。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眾多藏在城市里的古建筑已經被高樓大廈取代,曾經的灰墻青瓦已經消失不見,改建或許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收益,但卻遺失了厚重的歷史。因此,古建筑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三、古建筑修復應當注重其“可讀性”
古建筑修復是為了讓其展現昔日風采,存留得更加久遠。我國文物部門提出了明確要求:應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礎上,對古建筑進行修復。因此在修復過程中要堅持“可讀性”的修復原則,采用傳統技術,結合目前的各種現代先進技術,對破舊、損壞的地方加以修補,重現古建筑的榮光。在古建筑修護過程中加強“可讀性”修復原則的引入以及尊重建筑原有設計理念,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我國古建筑歷史價值的發揮和建筑領域的優化發展,另一方面對我國的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也有重要的貢獻和參考價值。“可讀性”修復原則旨在修護工程的發展進行行業上的引導和變革,促進古建筑修護行業的整體發展。采用“可讀性”修復指導原則可以為施工引進更多現代化的新型設備和技術,減少對古建筑的破壞,在避免資源浪費的同時提高施工效率,不僅優化了施工方案,還極大程度地降低了項目的成本。此外,現代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還能大大改善提高施工的質量和水平。
四、在不破壞原有價值的基礎上注重新技術的引入

對于古建筑的修復和保護,要想高效開展修復工程,相關技術管理人員應結合古建筑的保存現狀,合理引入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如現代化的運輸、施工提升工具。現代技術和設備使得古建筑修復保護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質量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很多古建筑的保護和修復方法都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包括在修復過程中遵循的原則和理念?,F代化的古建筑修復和保護工作要遵守不破壞古建筑原有價值的原則,并且無論是對保存狀況良好的古建筑,還是對已經存在一定程度損壞的古建筑的修復,現代化技術設備的合理應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些古建筑會出現損壞,首要原因是古建筑的修筑建造方法較為傳統,技術水平不高,技術上的限制較大。還有一個原因是20世紀我國科學技術水平還不夠成熟,相關的修復技術沒能達到要求和標準,導致古建筑的修復工作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從這一點來看,古建筑的保護和修復對于現代化先進的修復技術及設備的依賴性還是很強的。因此,相關的技術管理人員要想實現更好的修復效果,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研發新技術和提升技術水平。在古建筑修復過程中,應用現代化施工技術和理念是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正確決斷?,F代化施工技術可以在古建筑修復的多個施工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在古建筑項目開展之前,要先進行施工方案的規劃,這是施工開展的依據和基礎。在這一環節,一定要遵循科學合理的修復規劃原理,適當引入一些現代化修復理念,采用數碼相機、三維掃描儀、高清晰攝像機與計算機,不僅可以測繪復雜而不規則的建筑外形,還可以全程真實記錄和準確測量古建筑的病害現狀,對需要修復的古建筑進行詳細、嚴謹的原狀診斷。只有按照實際的古建筑保護以及資源保護需求進行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設計和規劃,在傳統修復理念的基礎上,增強古建筑修復工程的各項特性,最終才能制定一個令人滿意的修復方案。相關管理人員可參考現代化施工方案開展一系列的工作調度和分配,使得古建筑修復工作在實現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時,滿足相關需求和規定。
五、在修復古建筑時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對于任何一項古建筑修復工程,相關的施工管理人員都必須將“不改變文物原狀”作為修復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前提條件。這是因為古建筑的珍貴之處在于其歷史久遠,具有極大的文物價值,如果對其進行破壞性改造,那么古建筑存在的意義將蕩然無存。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全體施工修復人員展開意識層面的培訓工作,確保相關施工修復人員責任意識到位,嚴格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的相關要求和標準來完成工作任務。這樣做在實現更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還能拉近各部門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改善工作氛圍。
此外,各部門的工作都是公開透明的,對各部門的工作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這樣一來,任何部門出現工作懈怠的情況或者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存在不嚴謹、不認真的行為,都會受到其他部門相關人員的監督和記錄,發生消極怠工情況的部門以及人員會受到嚴肅處置。古建筑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是多部門合作的,嚴格監督能對各部門的工作人員起到積極意義。這種無形間建立的監督體系在每個人的心里設置了一條防線,提醒工作人員務必將自己負責的工作嚴謹完成,最終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除此之外,還要設立一個定期對古建筑進行檢查的部門,這個部門的工作較為重要。每當臨近定期檢測的時間,該部門都要實施監督管理,嚴謹認真地把控負責區域的工作。在開展定期檢測過程中,還可以合理引入當下科技含量較高的檢測設備,應用這種設備不僅能極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對一些意外情況進行科學檢測,及時規避風險和制定應急措施。

六、總結
古建筑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標識,不僅能展現城市濃厚的文化底蘊,還能對城市旅游業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古建筑修復和保護工作部門要結合當地古建筑的保存現狀,結合國家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對古建筑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和修復,盡可能地引入一些現代化的修復保護技術、設備,提高修復保護工作的施工技術水平,進而推動我國古建筑保護修復工作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翟永亮.古建筑文物的保護與修繕工作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9):118-119.
[2]牛志強.試論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J].卷宗,2019(35):376.
[3]雷鳴鴻.探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J].中國民族博覽,2019(2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