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河南農業大學 鄭州 450046)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廣泛開展全面健身活動,有利于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加強創新社會治理。體育,作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環節,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人們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同時對于鄉村治理、生態環境改善等也起到助推作用。當下,農村體育發展已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瓶頸,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農村體育的基礎與核心內容,如何分配體育發展成果并為農民提供共建共享平臺,解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需困局成為現階段亟需思考的問題。由林峰等編著、中國農業出版社于2018 年5 月出版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實施》一書,對“三農”相關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研讀和解析,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規范標準、示范村村莊規范規劃標準,還分析了鄉村的產業發展、生態宜居、治理有效、文化傳承、扶貧攻堅等問題,詳細闡述了鄉村生態改造、四大鄉村現代化、鄉村治理與公共服務、鄉村文明的傳承與創新等相關內容,為探析農村公共改造與體育服務協同發展提供了有效參考。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實施》不僅是一本鄉村振興規劃政策的解讀手冊,更是一本鄉村振興規劃落地與實踐操作的指南。全書共分為緒論、五篇主題以及附錄三個部分。第一篇,鄉村振興政策及鄉村發展現狀研究,主要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農業農村部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論述以及梳理了2004—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導向和要點,通過對鄉村原有發展脈絡和現狀問題的分析,提出了鄉村振興實施的方向。第二篇,鄉村振興規劃與行動綱領,主要闡述鄉村規劃經歷了初步成型、探索實踐、調整完善等三個發展階段,通過對鄉村產業、鄉村區域、鄉村村民、土地改革、金融開拓、鄉村社會、鄉村文化、扶貧攻堅等具體問題的分析,提出鄉村規劃是鄉村未來一定時期內發展做出的綜合部署與統籌安排,是鄉村開發、建設與管理的主要依據。第三篇,現代農業與休閑農業規劃,主要闡述了鄉村振興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及打造手法、休閑農業開發模式及打造要點以及綠維文旅經典案例,通過具體案例,具體分析,提出在實際建設中,不同項目主題需要根據鄉村自身的現實條件綜合考量,選擇適合的開發模式。第四篇,村莊規劃與鄉村旅游,主要闡述了鄉村振興下村莊規劃的思考,按照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優化空間布局、保護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計、改善村民住宅條件、傳承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實施高效精細化管理,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第五篇,鄉村綜合體開發與田園綜合體,主要闡述了鄉村區域整合開發的模式、田園綜合體的模式解讀與實踐探索,通過對產業融合、產居融合新發展理念的分析,提出區域綜合開發,才是鄉村振興發展的特色和基礎。《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 年)》《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分別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滿足億萬農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是推動農村公共服務再上新臺階和加快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步伐以及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對農民體育權益的必要保障,是政府、市場、體育社會組織等多元供給主體通過各種渠道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向億萬農民提供體育產品與行為的總稱。促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應以鄉鎮和農村社區為重點,實現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在農村的推進。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是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是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期待的內在要求,是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內容。
參閱本書可知,在農村公共空間改造與體育服務協同發展中,通過整合農村公共空間,全方位實地調研、科學規劃,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進行生態改造與體育服務體系協同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為農民建設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廣場、體育運動場地、智能健身設施等,完成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由“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推進,真正實現農村全面建設、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加強鄉村善治。從發展路徑方面,具體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在我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和全民健身等戰略背景下,農村體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解決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同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供給不足的矛盾,對于促進農村居民身心健康、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公共空間中,比如農民個體單元之間的連接處、廢棄的坑洼區域、沒有被確定為宅基地的公共區、曬糧場區、停車場區、廢舊倉庫區以及被閑置的邊角旮旯區域等,存在資源浪費現象;另外在農村體育資源方面嚴重缺乏,有的雖然有一些簡單的訓練器械,但安裝的區域也不合理,造成大面積區域浪費,使用率低。所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應結合農村居民體育運動參與的實際需要,了解農村居民的心理需求,特別是農村居民自發性的健身項目應當給予重點支持,科學規劃公共空間,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資源,建設和發展農村居民喜歡的生態空間和體育運動場地設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堅持農村優先發展,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在我國大多數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差、起步晚、底子薄,與城市公共體育資源差距較大。為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在國家對新型農村建設綱領的引領下,要加快、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強城鄉統籌,在公共空間,共建共享體育資源,進一步完善農村建設設施,打造“30 分鐘健身圈”,讓農村居民獲得更多的公共體育資源服務,進而增強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空間改造與體育服務體系協同發展中,人、財、物的投入是二者協同建設與發展的關鍵。雖然有一定的項目資金支持,但在實際建設與發展中,卻是杯水車薪。所以要發揮市場對農村產業化的經濟推動作用,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應構建農村居委會、社會體育組織、健身服務市場、地方體育院校、地方園林規劃院校、農村居民等協同建設、發展、維護、治理的共同體,加強社會資金融入,引入高校體育和園林規劃人才下基層實踐服務,推動健身服務產業鏈條城鄉均衡轉移,推進農村公共空間改造和體育服務事業共建、共治、共享。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決定我國全民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安全性問題。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就成為建設完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部分農村建設中由于過度于現代化建設,忽略了農村原有的文化主題,使得鄉村文化逐漸被邊緣化,成了缺少“文化內涵”的新型農村,進而導致青年群體失去或者淡忘鄉村文化的不利影響,更不能很好地對鄉村文化進行傳承。鄉俗文化是農村居民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農村居民生活的文化展示,所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在農村公共空間改造與體育體育服務體系協同發展中,務必結合農村居民當地文化特色,保留原生態元素符號,夯實文化根基,發揮農村自身優勢,突出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形式,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建設和發展農村居民愿意接受的公共特色綜合區域,為農民高質量生活奠定基礎。
農村公共空間改造與體育服務體系協同建設與發展,改善了農村居民參與全民健身公共空間的生態環境,有效解決了農村居民體育鍛煉供給方式單一的問題,彌補了農村體育服務基礎設施供需不足。若要可持續發展,務必堅持地方政府的領導,多元參與,制定和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制度,責任到人,落實到人。具體內容可以為:第一級為地方政府專門機構;第二級為片區主管;第三級分別為健身設施維護、生態環境衛生維護、健身服務指導、全面監督等,再從第三級繼續細化,充分保障每一個環節良性發展。
總體而言,該書以政策理論分析與實踐案例借鑒為核心,語言通俗易懂,簡明扼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我國農村公共空間改造與體育服務體系協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王建民,男,碩士,河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促進。基金項目:河南農業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微公共空間改造與體育服務體系協同發展研究;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21YB07)
書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實施
作者:林 峰等著
ISBN:9787109240308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 年5 月
定價:110.00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