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麗秋
【導讀】 福建省寧德市有著豐富的野生獼猴桃資源,自然條件也適宜種植獼猴桃,然而當地的獼猴桃產業發展卻差強人意。除了缺技術,建園時生態適宜性考慮不周、種植不規范等問題,也制約了當地獼猴桃產業的健康發展。
福建省寧德市野生獼猴桃資源豐富,自然條件適宜獼猴桃種植。20 世紀70 年代,當地農戶利用野生獼猴桃資源進行零星種植。2013 年以來寧德市獼猴桃產業發展迅速,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增加,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特色果業之一。但產業發展上也存在盲目種植、栽培技術滯后等問題。
2013 年以來,寧德市獼猴桃種植面積迅速增加。2020 年末,全市獼猴桃面積866.3 hm2,采摘面積668.1 hm2,產量8 022 t,面積、產量分別比2013 年增加633.7%、766.3%。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寧德市海拔400~1 000 m 區域,包括蕉城、福安、福鼎、古田高山區域與壽寧、周寧、屏南、柘榮大部分區域。主要種植品種有紅心獼猴桃(紅陽、東紅)、黃肉獼猴桃(金艷、黃金果、安沛1 號、安沛2 號)、綠肉獼猴桃(翠玉、布魯諾、華特、貴長、徐香、米良1 號)等(見表1),綠肉、紅肉、黃肉獼猴桃所占比重分別為23.7%、41.2%、35.1%。由于多數果園剛投產,平均每667 m2產量800.4 kg,相對較低。
據1982 年獼猴桃資源普查,寧德市野生獼猴桃多生長在海拔500~1 100 m 的山地溝谷、林緣、坡地、溪邊的灌木叢中,甚至巖石縫中。分布范圍廣,在各縣(市、區)山區、半山區均有獼猴桃。分布規律為:從西向東、從北至南逐漸減少;太姥山、鷲峰山、洞宮山一帶山區為獼猴桃分布的密集區;沿海平原,低丘山地,林木、植被稀少處,分布絕少或無;以陰坡、半陽坡多,陽坡少。據1987 年《寧德地區果樹資源調查與區劃報告》,寧德市野生獼猴桃資源主要有8 個種,分別為中華、毛花、闊葉、小葉、長葉、異色、葛棗、京梨獼猴桃。

表1 2020 年寧德市市獼猴桃面積、品種分布情況
貯藏方面,主要有常溫貯藏、土窯洞貯藏、通風庫貯藏、保鮮劑貯藏、冷庫貯藏等。常溫貯藏、土窯洞貯藏、通風庫貯藏不需冷藏設備,在涼爽環境下可以使獼猴桃保存幾周,但要長時間保持較好的商品價值,減少損耗和調節上市量,就必須采取冷藏。在冷藏條件下,獼猴桃可貯藏4~6 個月以上。加工方面,僅有少量獼猴桃以手工制作的方式,經切片、護色、燙漂、糖漬、糖煮、預干燥、浸膜、干燥、包裝等工藝,制成獼猴桃果脯。其風味純正、色澤穩定、口感好,貯藏時間長,具有調中理氣,生津潤燥,解熱除煩功效。另外,當地農家有制作獼猴桃果酒的習慣。選擇新鮮無霉爛、硬度適中的野生獼猴桃,不剝表皮,將獼猴桃切成兩半,放入玻璃瓶內,按質量比例1∶1 倒入白酒,全部浸沒獼猴桃,釀制3個月后便可以飲用。
當地采用的種植架式有平頂棚架式和“T”形小棚架式。平頂棚架式常見于平地果園,使用年限較長,高產、優質,便于管理,成本較高,第一年每667 m2種植成本約1.3 萬元;“T”形小棚架式常見于山地果園,建架容易,投資較少,第一年每667m2種植成本約1.0萬元。2019—2020年,當地獼猴桃紅心品種售價30~40 元/kg,每667 m2效益約2 萬元;黃肉品種售價約20 元/kg,每667 m2效益約1.2 萬元;綠肉品種售價約10 元/kg,每667 m2效益約0.6 萬元。
一是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寧德市獼猴桃開發起步較晚,基本上始于2014 年以后。大部分獼猴桃建園標準低,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備,抗災減災能力弱,缺乏山地果園小型生產、采收機械設備,處于較為粗放生產狀態。
二是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不夠合理。寧德大部分高海拔區域都適宜種植獼猴桃,但也受早春晚霜凍害、夏季高溫灼傷等氣候影響。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生產區劃與發展規劃,種植戶對生態適宜性考慮不足,在非最佳適生區盲目種植,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不夠合理。
三是栽培和加工技術水平薄弱。獼猴桃生產種植分散,組織化程度不高。栽培管理技術水平較低,表現為:建園成活率低,果園定植密度不合理,整形修剪及疏花疏果技術不到位和病蟲害(特別潰瘍病)發生嚴重等,導致產量低下。果品加工尚屬空白。
四是人才隊伍建設落后。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短缺,鄉鎮一級大多沒有配備對口專業技術人員;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從業人員多為中老年人,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接受新技術能力差,新品種、新技術、新措施推廣應用難度大,導致農業生產后勁不足。
高標準建園。一是規劃引領。對現有栽培品種和新引進品種開展區域試驗示范,規劃最適宜區、次適宜區和不適宜區,引導科學種植。在基地建設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立地條件能否達到穩產、豐產要求,所選品種是否適合,在果園選址、設計、建設上做到科學適地,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種,避免盲目種植。二是園地選擇。獼猴桃不耐水、不耐旱。選擇海拔300~900 m,地勢平坦,坡度低于15°的背風向陽或半陽坡,忌選擇山頂或其他風口處;以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通透性好、pH 值5~6.5、有機質含量2%以上、地下水位低的地塊為佳;完善排、灌水系統。三是品種選擇。獼猴桃為雌雄異株,在生產栽培中不僅要選擇優良的雌性品種,還要合理配置優良的雄性授粉品種。從當前種植表現和經濟效益來看,寧德區域種植品種應以黃肉為主,如安發公司近幾年從新西蘭引種的安沛1號、安沛2 號或金艷、黃金果等,適當配置翠玉、華特、徐香等。海拔400 m 以下宜種植紅陽等紅肉品種。苗木選擇品種純正、無病毒的健壯苗,優先選擇大苗或營養袋苗。四是土壤改良。改善土壤通透性,調整pH 值,活化土壤,如種植前深翻改土和施用石灰;合理使用有機肥,增施纖維素多的有機肥,如腐熟的秸稈、農家肥、餅肥等,增加土壤有機質;實施果園生草,每年拔除有害的草,種植有益的草和綠肥(毛苕子、三葉草、紫云英等),改善獼猴桃園的生態環境和土壤團粒結構。五是設施栽培。高海拔區域注意早春霜凍,幼葉、幼芽及花蕾受凍造成減產;低海拔區域注意高溫暴曬易引起日灼、落果,產量下降,且低海拔溫度高,獼猴桃品質相對較差。紅陽抗逆性較弱,易感潰瘍病、葉斑病,要求種植技術較高,要具備一定種植經驗。高海拔區域種植,特別是早花品種如紅陽、安沛1 號等,早春花期易受倒春寒影響,需要設施栽培。
加強示范帶動。圍繞標準化種植要求,做好標準化栽培管理。即統一栽培密度、統一架型、統一配方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采后貯藏等,配套水肥一體化、物聯網工程、無人機施肥等現代化生產設施;建立質量追溯體系、果品產地檢測制度;完善機械化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旋耕機等山地果園小型生產與采收機械設備,推行機械化作業,配套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提高水肥利用率,減少勞動力投入。通過建成獼猴桃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生產示范園,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
加大技術支持。加強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定期開展技術培訓。通過采取授課、現場觀摩交流、微信群,發放獼猴桃高產優質栽培手冊、明白紙等技術資料,把最新和最高效的栽培管理技術傳授給果農。把有技術需求農戶作為新型農民,開展專家一對一幫扶,及時提供技術支撐。組織種植大戶到浙江泰順、四川蒼溪等獼猴桃生產先進地區,學習其經營理念、栽培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當地獼猴桃產業種植水平。
加大政府扶持。整合項目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集成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扶持有種植經驗和積極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路子,壯大生產基地,促進獼猴桃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