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翊飛
(作者單位:山東省寧陽縣融媒體中心)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發展形成了沖擊,廣電媒體順應發展趨勢,優化和完善自身的播出和管控模式,在對傳統業務進行創新的同時,積極發展新業務接口,用高質量的信息傳遞輸出積累用戶,增強用戶黏性。融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的大范圍普及助推了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廣電面臨新媒體運營模式帶來的挑戰,但傳統播控技術比較封閉,難以和新媒體技術緊密融合。基于此,廣電媒體應當發揮網絡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等的作用,改進自身的播控中心關鍵技術,保障廣電播出業務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廣電產業實現穩定發展。
廣電播控中心系統是其播控技術的重要體現形式,播控系統由多個不同子系統組合而成,包括總控平臺、分控平臺、存儲平臺、監控平臺、控制平臺和通信平臺等[1],各個子系統的作用也不相同(見表1)。各個平臺發揮獨立作用的同時又彼此相依,共同保證廣電播控中心系統的穩定性,將高質量、安全性的廣電節目提供給廣大用戶。

表1 廣電播控中心系統結構
廣電播控中心關鍵技術的主要特點是安全性和穩定性,這也是其能夠在現代播控系統中大范圍應用的主要原因[2]。廣電播控工作人員在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提升播控能力的同時,也可為受眾帶來更佳的視覺體驗。電子技術廣泛運用于總控系統中,不但形成了多級矩陣模式,而且可豐富矩陣功能,增強信號劃分,實現播控的高效運行。即使矩陣出現異常,但由于隔離效果影響,不受波及的矩陣依舊能正常運行[3]。另外,現代監控技術在廣電播控系統中的應用,能讓工作人員更為及時地掌握、了解設備運行狀況,如果發生異常,能第一時間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近年來,廣電節目人口覆蓋率逐漸增加,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廣播節目人口覆蓋率為98.71%,電視節目人口覆蓋率為99.07%,截止到2020年,廣播、電視節目人口覆蓋率已經分別增長為99.38%和99.59%(見圖1)。這說明民眾對廣電節目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廣電節目應當提升影響播出質量的播控中心關鍵技術水平。
目前,廣電播控中心關鍵技術應用時仍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廣電播控中心技術的核心是音視頻服務器,倘若音視頻服務器發生異常,必定會影響廣電播控效果。一般而言,電源與設備連接環節中容易出現音視頻服務器異常,如果異常連續發生,則可能會導致故障[4]。驗證與維護音視頻服務器異常時,由于存在流程偏差,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循標準技術手冊,減小音視頻服務器故障率,確保播控系統的正常穩定運行。
廣電播控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倘若出現電源線路老化或是電壓不穩定等情況,必定會影響應用廣電播控技術的效果,嚴重時可能會導致系統癱瘓。
隨著廣電5G 建設、高新視頻發展、數字內容生產、信息技術和廣電行業的融合創新,我國交互式網絡電視(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IPIV)用戶規模與互聯網電視(Over The Top,OTT)用戶規模都呈上升趨勢。2018年,我國IPIV 用戶為1.54 億人,OTT 用戶4.20億人,截止到2020年,IPIV 和OTT 用戶分別增長到3.00億人和9.55 億人,相較于2018年,IPIV 的用戶規模將近翻了一番,OTT 用戶規模翻了一倍還多(見表2)。這說明廣電媒體積極、主動轉型升級,基于傳統媒體的優勢特色,發揮新媒體在信息播放過程中的作用。對于廣電媒體而言,除了改進播控中心技術、構建平穩播控中心平臺外,還應當加強播控中心關鍵技術管理,具體的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幾點。

表2 2018—2020年我國IPIV 和OTT 用戶規模變化表(單位/億人)
廣電播控系統運行涉及諸多設備,定期檢修可及時發現問題,保證播控系統長時間處于正常狀態,日常維護可消除安全隱患。但日常檢修需要嚴格根據有關要求展開,若因人力或是其他因素原因不能全面排查各個環節的故障,則需通過定期抽查,盡可能避免設備在運行時發生故障。若檢修中發現設備存在安全隱患,需要及時上報上級部門,同時采取對應解決措施。通常而言,為了防止設備突發故障影響廣電節目的正常播放,需要提前制定危機處理策略,通過日常檢修、全面檢修以及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實現故障的及時發現、隱患的及時排除[5]。另外,廣電播控技術負責人員需要定期更新設備對應的軟硬件設施,及時備份系統數據庫中的數據,防止突發情況造成信息 流失。
融媒體時代,廣電播控中心系統易受網絡影響,播控中心系統由于網絡的共享性與開放性而存在信息安全風險。有效的安全管理能減少播控中心系統出現安全事故的概率,避免發生播出故障,最大程度上保障廣電節目的信息安全。廣電機構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符合要求的網絡信息安全標準與機房安全控制標準,若發生安全問題,可及時采取積極應對策略。播控中心可應用物理隔離技術隔離廣電因特網與內網,分開存儲外部網絡硬盤與服務器、內部網絡磁帶機與硬盤,降低外部網絡和廣電播控系統的數據交換頻率,防止木馬、IP 協議漏洞、系統漏洞等趁機攻擊[6]。為了應對電源故障,廣電播控中心可實行雙電源供電系統,兩路電源分別做主用和備用,若發生斷電,可即刻啟動備用設備,防止由于突發性斷電導致節目難以正常播出。另外,廣電播控中心需構建相應的安全機制,可結合各個部門以及員工的工作內容,制定對應的播控系統訪問權限,工作人員經過系統認證、用戶信息識別方可訪問播控系統,基于用戶身份確定對應訪問內容,避免非法入侵,保證播控中心系統的安全性。
廣電播控中心技術的管理維護工作主要還是依靠相關工作人員負責,所以提升播控中心技術負責人員的整體素質對播控系統的順利運行至關重要。具備較高專業技能的工作人員能更為從容地應對播控過程中的突發情況,此類工作人員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基于此,廣電播控中心可對工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盡量降低工作人員操作播控平臺時出現的人為失誤幾率,開拓工作人員思想和視野,讓其逐漸形成具有批判性與創造性的理念,更好服務于廣電播控系統工作。同時,廣電播控中心可制定播控中心系統績效考核制度,在工作人員績效考核內容中納入播控中心系統設備檢修保養、安全管理與日常運行等,將這些工作和工作人員的薪資掛鉤,避免員工形成僵化思維。另外,廣電播控中心可給予業務熟練的技術人員一定的精神以及物質嘉獎,對其努力工作以及積極創新給予充分肯定與鼓勵,并且要嚴處由于個人原因導致播出重大事故或是安全事故的工作人員,促使員工嚴格依照廣電播控中心系統的安全管理制度與運營管理制度展開工作,以此提升廣電播控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與安 全性。
廣電播控中心系統包含豐富且繁雜的內容,唯有保證系統的運行穩定性,才能較大程度上實現廣電節目的順利播出。廣電播控中心系統當前包括網絡技術、數據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這些新型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廣電播控系統發展的數據化和IP 化,能促使其更快實現媒體融合,但這也對廣電播控中心系統的運行水平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對廣電播控中心系統的日常運行進行合理管控,可提高系統運行安全性,因此,廣電播控中心工作人員要認真觀察、記錄、分析與總結播控中心系統各個環節的規律與特點,尋找符合自身播控中心系統的運行規律以及實際操作方法[7],通過規范化的材料、設備以及工具等實現規范化運行,加強運行環節管理。
人類文明進步、科技發展的主要體現之一是能滿足民眾科教娛樂、休閑、心理放松等需求。融媒體時代,若廣電播控系統不能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進和完善,其市場占有率將隨之降低。播控中心關鍵技術是廣電行業發展的主要技術依據,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份額,廣電行業應積極發展新型播控中心關鍵技術,為傳統播控中心關鍵技術注入新的生命力,讓其獲得較大發展助推力。同時,廣電播控中心關鍵技術在發展中應體現安全性、可靠性,相關部門應積極構建完善功能的音頻、視頻網絡監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