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增坤 蔡觀鋒

?摘 要 高層建筑外觀與功能要求高,因此建筑設計出現不規則結構,對結構設計要求嚴格,設計難度大,對建筑結構設計的意義重大。本文主要分析不規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要點,以具體工程案例為主,了解不規則結構設計情況,優化結構設計與計算,討論抗震性能設計與建筑安全問題。
關鍵詞 不規則高層建筑 結構設計 抗震性能
中圖分類號:TU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22)05-0106-03
城市現代化發展中,高層建筑成為重要工程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但是,建筑高度持續增加,功能復雜,結構造型新穎度強,開始出現較多不規則結構。相比于規則建筑,不規則高層建筑遭受地震影響后,會出現明顯結構破壞問題,所以對建筑結構設計提出嚴格要求。
1 高層建筑不規則結構的定義
不規則結構,是人們對建筑外形與功能的全新追求,不僅可以達到建筑功能要求,也可以滿足視覺審美要求,但是不規則結構對結構工程師的挑戰要求高。由于不規則結構剛心與質心不重合,受到地震影響后,會出現明顯扭轉與變形問題[1]。按照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要求,對不規則結構進行以下分類:
第一,平面不規則:涉及凹凸、扭轉不規則,樓板不連續等問題。扭轉不規則,要求在規定水平力作用下,樓層最大彈性水平位移,明顯高于兩端彈性水平位移均值1.2倍。凹凸不規則結構,要求平面凹凸進尺寸大于投影尺寸30%。樓板不規則,表現為樓板尺寸、平面剛度急速變化。其一,平面質量偏心:高層建筑層數多,荷載大,所以平面質量偏心,會影響結構穩固性。平面不規則結構設計中,由于結構構件設計所致平面質量偏心,若不注重處理質量偏心問題,將無法滿足規范要求,還會影響結構施工與建筑安全。針對該類問題,應用增加邊榀結構方式,降低偏心對結構抗震性能、穩固性的影響。按照相關要求,當建筑物與地震方向垂直時,以投影長度5%為質量偏心計算,減少質量偏心的不良影響。其二,平面剛度偏心:建筑平面剛度,涉及平面內剛度、外剛度。其中,內剛度和荷載方向相同,外剛度垂直于荷載方向。平面剛度偏心,是建筑結構構件設計時,模型差異大所致。剛度偏心,也會受到構件荷載不均衡、施工環境影響。當平面剛度偏心較小時,處理難度不大,并且不會影響建筑結構穩定性。由于建筑無法避免平面剛度偏心問題,所以必須優化結構設計,減少平面剛度偏心量。其三,平面強度偏心:平面應力與應變,源于空間簡化概念。平面應力,是所有應力處于平面內;平面應變,是所有應變處于平面內。通常情況下,平面質量偏心、剛度偏心屬于常見偏心問題,但是技術人員不太關注強度偏心的不良影響。在工程實踐中,配制混凝土、鋼筋、鋼構件的穩定性不足,致使結構設計強度、實際強度的差異大。構件截面位置出現強度偏心,技術人員無法控制該類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進行優化。
第二,豎向不規則:涉及豎向抗側力、豎向剛度不規則,樓層承載力突變。豎向剛度不規則,是該層側向剛度不滿足上層70%,或者沒有達到其他樓層側向剛度80%。除過頂層、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進水平向尺寸,大于下一層25%。豎向抗側力不連續,是豎向抗側力利用水平轉換構件,逐漸向下傳輸結構。樓層承載力突變,是抗側力構建層間,受到剪承載力不滿足上層80%。不規則建筑結構設計,具備特殊性要求,必須滿足規范要求、造型與功能要求,同時要進行規范外計算分析,消除常規限制,建設優質、可靠項目[2-3]。
2 高層建筑不規則結構的標準
針對不規則高層建筑來說,整體設計復雜度大。在規劃設計中,不合理處理整體結構,就會影響高層建筑結構穩定性,從而影響建筑施工與運營壽命。高層建筑設計領域法律的出臺,提升了不規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要求。按照高層建筑抗震規范與要求,不規則高層建筑結構劃分為一般類、特殊類、嚴重類。一般類不規則,滿足相關標準要求,遵循規范要求加強設計質量。特殊類,經過專家論證處理后,綜合考量項目結構設計,遵循抗震要求、結構設計要求,落實各項加強措施。嚴重類不規則,是不滿足規范標準,必須進行整改與調整的設計。所以在不規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期間,應當規避嚴重不規則問題,保證結構不規則度滿足規范要求。
3 高層建筑不規則結構設計要點
不規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應當按照不規則類型與方法實施,采取科學措施予以處理。不規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減小結構相對偏心距
針對高層建筑來說,減小相對偏心距,可以降低建筑結構逆轉效應。減少偏心距方法,涉及調整不規則平面布局、減小樓層位移比、調整結構抗側力構件。建筑偏心距,通常與扭轉效應呈現線性關系,可采取科學措施降低偏心距,控制結構扭轉效應,加強建筑結構穩固性。注重調整結構不規則布局,做好科學化計算,選擇最佳平面布局方案,科學控制相對偏心距。注重調整對抗側力構件,確保建筑整體結構剛度分布均衡,加強建筑結構質量。
3.2 調整結構抗側、抗扭剛度
按照相關學者研究可知,建筑結構扭轉效應、結構周期比平,具備線性關系。按照此種特性,能夠調整結構抗側剛度、抗扭剛度比,降低結構扭轉效應。為了實現該類目的,應用加強、加厚剪力墻方式,也可以在建筑結構邊上方拉設梁。
3.3 加強抗扭構件抗剪力
在不規則高層建筑中,抗震性能是通過審核的重點。為了優化不規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必須加強建筑抗震性能。為了加強建筑抗震性能,不能只調整結構布設。地震波所致建筑破壞不規則,不同時期地震波形式不同,地震波對建筑不規則性作用力,會增加建筑構件剪力,當建筑構件問題較多時,則會破壞建筑性能。
3.4 防震縫設計
防震縫,可以使建筑結構成為獨立結構單元,有助于加強建筑結構穩固性。高層建筑設計中,防震縫所發揮出的作用效果顯著。高層建筑防震縫,按照不同建筑結構設計,利用防震縫設計,可以減少地震對結構的不良影響。在地震災害中,因地震波所致鄰近基礎結構破壞,則防震縫可以控制破壞力傳輸,形成沉降縫,防止建筑坍塌[4]。25686471-BE5B-4384-B5DE-93E1BB2366A8
4 不規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實踐
4.1 工程概況
某地區綜合體建筑,由塔樓與裙樓組成。塔樓地上國有45層,建筑高度為207.4m,包括大廳、辦公用房、配套用房、客房、餐廳等。塔樓不設縫,與裙樓地下室為一體建筑,地下建筑共為3層。該建筑為典型的不規則結構建筑,因此需要做好詳細規劃與設計。
4.2 結構設計參數
在此次工程項目中,設計基準期、使用年限為50年,結構設計參數如表1所示:
4.3 結構不規則情況
該工程項目結構高度為B級,包含一般不規則項2項:
第一,塔樓二層、三層彈性水平位移,超過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值1.2倍,樓層偏心率大于0.15。結構首層樓板有效寬度,不滿足總寬度50%,開洞面積大于總面積30%。所以,存在兩項滿足平面不規則標準。
第二,塔樓31層高度突變,側向剛度比不滿足標準要求,所以有1項不滿足豎向不規則要求。
4.4 結構性能目標
深入分析場地條件、抗震設防因素,項目將結構性能目標設置為C~D。其中,C級性能目標:建筑結構在中震、大震影響下,可以滿足3級、4級抗震要求;D級性能目標,等級要求最低,建筑結構在中震、大震影響下,可以滿足4級、5級抗震要求,結構損壞嚴重,但是不會出現倒塌、危害生命等問題。針對多遇地震,層間位移角限值為1/615。核心筒底部、框架柱、連梁、框架梁均為彈性。設防地震,核心筒底部、框架柱為抗剪彈性,連梁為可彎曲屈服,框架梁為部分可彎曲屈服。針對罕見地震,層間位移角限值為1/100,核心筒底部、框架柱滿足抗剪截面控制要求,連梁為允許彎曲損壞,框架梁為可彎曲屈服。
4.5 結構方案設計
此次工程項目為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形成雙重抗側力結構。
4.5.1 調整扭轉位移比
工程塔樓和裙樓,不設置防震縫。裙樓偏置塔樓一側,底部樓層扭轉位移比大于1.4,通過常規方式調整偏心距,不能減小轉位移比。通過相關分析可知,工程豎向體型收進,塔樓標準層、裙樓部分位置的地震作用、結構剛度差異大。按照相關分析可知,假設扭轉位移比與剛度、資糧、裙樓剛度、地震力因素相關,只調整樓層結構構件剛度,不會影響結構總質量、質量分布,也不會影響整體結構周期。建筑結構設計中,扭轉位移比分為無偏心、正偶然偏心、負偶然偏心。以四層為例,計算表示正偶然偏心>無偏心>負偶然偏心,因此正偶然偏心工況不佳,通過增加裙樓剛度,能夠減小正偶然偏心。工程經過調整后,可以確保扭轉位移比小于1.4。
4.5.2 結構布置
在工程項目中,塔樓、核心筒平面為長方形,結構高寬比為14.9、6.4,構件布設如下:框架柱:應用型鋼混凝土柱,建筑20-21層為過渡層,內柱以構造含鋼率為主;鋼筋混凝土柱;柱體截面則由(1700×1700)mm逐漸過渡到(800×800)mm;底部柱軸壓比小于0.7;混凝土強度為C60與C40。框架梁:底部邊框架梁高度為1000mm,其余位置高度為800mm,內框架梁高度為700mm~800mm,次梁高度為600mm。核心筒剪力墻:底層至屋頂層,外墻厚度為400mm~850mm,內墻厚度為250mm~600mm,剪力墻軸壓比小于0.5,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樓板:地下室頂板厚度為175mm,其他樓板厚度為110mm。一層與二層樓板大開洞,局部厚度為140mm。
4.5.3 基礎設計
按照工程概況,塔樓、裙樓設計為天然基礎、墻柱下樁筏基礎、抗拔樁,分析沉降差異。裙樓、塔樓、地庫間,設置沉降后澆帶[5]。
4.6 計算整體結構
此次工程項目應用標準化計算軟件,分析小震災害下,振型分解反應譜,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相同。按照分析結果顯示,最小層剛度比,遵循標準規范控制,出現側向剛度超限問題。應用YJK標準軟件分析小震彈性時程,按照結果顯示,在時程波影響下,樓層剪力平均值為39-45層,明顯大于CQC計算結果。應用CQC計算方法時,部分樓層地震力放大系數為1.1-1.3。結構首層樓板大開洞,分析專項受力性能,判斷中震作用下,首層樓板正應力區域,小于C35混凝土軸心拉拔強度標準值,個別應力集中點、具備核心筒區域,樓板應力比較大,需要應用科學加強措施,優化樓板配筋與厚度。Ⅰ區首層樓板厚度130mm,Ⅱ區首層樓板厚度150mm,Ⅲ區首層樓板厚度150mm,雙層雙向配筋,Ⅰ區附加單層配筋率大于0.28%,Ⅱ區附加單層配筋率大于0.55%,Ⅲ區附加單層配筋率大于0.55%。
4.7 結構抗震性能設計
工程項目應用等效線性方法,對顯示墻體、框架柱抗震性能目標予以驗算,使用SAUSAGE軟件,分析大震動力彈塑性時程,結果顯示,建筑工程在大地震災害下,可以實現不倒塌目標。
5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化發展期間,為了滿足特定功能、特定造型需求,建筑結構出現水平不規則、豎向不規則情況。不規則高層建筑造型特殊,存在抗震不利條件,必須規范結構布置與計算分析,采取科學化加強措施,確保結構使用可靠性與安全性,確保建筑抗震性能滿足標準。
參考文獻:
[1] 岳彬彬.基于ABAQUS計算優化下沭陽閘除險加固結構方案設計參數分析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濟, 2021,27(10):63-67.
[2] 徐澤遠.偏心支撐對豎向不規則結構的抗扭轉性能影響研究[J].江蘇建筑,2019,15(04):46-48.
[3] 陶光慧,謝晨希.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新增低位放空設施金屬結構方案設計[J].水利科學與寒區工程,2021,04(05):121-123.
[4] 趙青羽,安偉東,等.探究全玻璃纖維復材自由曲面外立面建筑的結構設計[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1,23 (18):11-12,27.
[5] 石若利,李其倫.“工字型”平面不規則鋼結構的彈塑性時程分析研究[J].華南地震,2021,41(02):142-148.25686471-BE5B-4384-B5DE-93E1BB2366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