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若



Q:劉勇伯伯,同學們都知道我是小航天迷,有問題總愛問我。昨天,有同學問:咱們為什么要研究航天呢?我該怎么回答?
A:航天,是人類智慧的終極挑戰,也是綜合科技的反映。哪個國家能把航天做好,就說明這個國家的科學家很厲害,這個國家的基礎工業也很厲害。
反過來,航天也可以帶動整個國家的科技發展。這不僅包括航天相關工藝,還有其他產業。這是因為,航天研究過程中,會提出一些在地面你根本想象不到的問題。比如,怎么把航天探測儀做得又輕又靈敏,這就會觸發人們去思考,去創新,去開發新材料,去獲得新知識。這是航天帶給我們最大的好處。
Q:去年,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神舟十三號升空,同學們都很激動。但是聽說,航天員在太空中會失重,我們又有點擔心。為什么一定要載人去太空呢?
A: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航天事業的發展,其實都圍繞著一個目標:離開“搖籃”,也就是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
比如,我們的火星車已經帶著設備著陸火星了,不需要人去也可以操作吧?確實,不載人我們也能在太空進行科學實驗和探索,但只有載人去了,人類的生存空間才能拓展。所以,載人航天的意義是無法替代的。
Q:說起載人航天,我有很多同學都有個理想——長大后成為翟志剛、王亞平那樣的航天員。同學們應該如何努力呢?
A:以前,國家對航天員的身體要求很嚴格,通常都是從飛行員或試飛員里選拔。什么是試飛員呢?就是飛機生產出來,不確定能不能飛,試飛員就要去試飛。從這樣的人才里選出的航天員,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和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
是不是有點難?別著急,好消息是等你們長大了,國家對航天員身體的要求可能就不會這么嚴苛了。但是,航天員還是要有個好身體,經常鍛煉,讓自己體力充沛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有志成為航天員的小朋友還要好好學習,讓自己成為航天專業人士。有這兩條,就有希望成為航天員。
在太空,航天員會失去部分味覺,所以紅燒肉等味道有點重的食物大受歡迎。當然,美味要整塊放進嘴里,要不然就飛了。
Q:我跟同學們不太一樣,我更想像您—樣,成為航天科普大使。當然,我現在只能在學校做個小小航天宣傳員。我應該怎么做呢?
A:你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但是首先要學有余力。在此基礎上,如果你對太空充滿向往,對航天科學很有興趣,學起航天知識就會感到非常快樂。至于具體方法,推薦你讀一些課外書,掌握航天知識,比如火箭原理、衛星運行原理等方面。當然,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你可以找一個領域學得深入一些,不需要對每個領域都講得頭頭是道。此外,你還要多關注國際國內的航天大事。
以前,有個航天員半夜睡著了,突然感到有個東西飄到面前,就緊張地伸手抓,結果發現:飄來的竟是自己的手臂!自己的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了,是不是很神奇?
Q:向同學們宣傳航天肯定特別有意思,這方面您有好多經驗,能不能跟我說說您碰到的趣事?
A:我碰到的很多趣事都有點“尷尬”。有一次,我正講太陽系八大行星:“八大行星里水星最小,木星最大……”正說著,有個同學就問:“老師,為什么水星最小?”我猶豫著說不出,緊接著第二個問題來了,“為什么木星最大?”我更傻眼了。
其實,這些問題與太陽系的形成有關,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答案。可見,同學們的問題很“犀利”。類似還有宇宙中有沒有外星人,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小朋友問了很多好問題,有一些不好回答,我們將來可以—起去探索。
小記者手記
我還問了劉勇伯伯很多問題,被戲稱為“小航天迷的101個問題”。采訪快結束的時候,我得知劉伯伯來自湖北的一個小地方,他是怎么走上航天這條路的?劉伯伯告訴我: “我們小的時候沒什么機會和科學家對話,只能自己讀書。我愛看科學雜志,就是在書中找到了對航天的熱愛。”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可要好多了,我更要把航天學習進行到底。
未來,人類能常去太空旅行:去木星看極光,去木衛一看火山爆發,去土星看土星環,甚至去冥王星看心形高原……我希望,這一切能在5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492D86EB-FC00-4CB9-948A-5D629ABF3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