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預制菜的發展在當今疫情的影響下勢如破竹。今年8?月5?日,?《2022?中國(上海)預制菜產業趨勢白皮書》在上海發布,其中指出,65.5%?的消費者在疫情后購買預制菜的頻率增加,在購入渠道上,高達80.7%?的人選擇了生鮮電商、47.1%?的人選擇了超市賣場、42.1%?的人選擇生鮮超市、超過20%?的人選擇社區團購。井噴式增長的產能和消費同樣得益于消費新群體的崛起,使預制菜迅速成為餐飲業的一片“藍海”。
預制菜屢屢登上搜索排行榜高位,讓不熟悉它的人感到疑惑:?預制菜到底是什么?食用預制菜有沒有安全風險?和現做的菜品相比,預制菜的營養價值更低嗎?
預制菜也叫“?預制包裝菜肴”。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團體標準《預制菜(T/CCA?001-?2017)》中定義為: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等)或預烹調(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預制菜開封后可以直接食用,?或者只需簡單加熱或烹調就可以食用。方便面等中的調料包其實就是預制菜的前身。預制菜具有免洗、免切、烹飪方便且快捷、菜式有視覺感、選擇面廣等多個特點。
可將預制菜產品分為四個類型:即食類、即熱類、即烹類以及預制凈菜。
即食類?指已完成殺菌、熟制過程,包裝開封后可直接食用的產品。“開袋即食”“開罐即食”?指的就是這類產品。罐頭和軟罐頭食品,比如袋裝燒雞、袋裝醬牛肉等,也都是即食類的預制菜,?只不過現在很多菜是放在復合膜或鋁箔袋中再裝入紙盒,而不是裝在鐵皮罐頭或玻璃瓶里。
即熱類?指經過烹調處理,只需簡單復熱即可食用的產品,甚至不需要有廚房,只要有臺電磁爐、微波爐或電飯鍋就可以操作。例如一份即食咖喱米飯,只需將耐熱的復合膜袋子放在沸水里煮幾分鐘,或者打開袋子倒入碗里,?再蓋個蓋子,放入微波爐里加熱2?分鐘左右就可以吃了。外出旅游時,只要買一份帶著加熱包的自熱食品,也可以隨時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即烹類?指已完成對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過程,可配輔料,也可不配,進行烹調后可食用的產品。也就是說,食物還沒有熟,但是已經是半成品了,直接加熱做熟,?很快就能吃上,如速凍烤雞翅、速凍雞米花、速凍肉串之類。主食中的速凍餃子、速凍包子、速凍餡餅等產品也可以歸為這一類。還有一些餐飲企業提供即烹大菜,
如速凍的魚片、肉片及半熟的肉類,再配好調料汁,按照包裝上的指示將食材放入鍋中操作,幾分鐘內就可以在家享受大廚烹調的感覺,簡單制作出高規格、高品質的菜品。這種類型的產品需要消費者有烹調的設施條件,還可能需要準備蔥花、香菜之類的配料。
預制凈菜?指對植物性食材進行清洗、切分、消毒、漂洗去除表面水分等處理,對動物性食材進行宰殺、去毛、去鱗、去內臟、洗滌、分割等處理,再經預包裝后儲存、流通的產品。例如,?肉變成了上漿調味的肉絲,魚變成了切好、腌好的魚塊或魚片,?一些小包裝的、速凍或冷藏的動植物食材,也都能做到開袋即配。預制凈菜雖然需要消費者進行烹飪,但比起自己采購、處理原料來,?更省時省力。
關于預制菜是否安全的問題,?很難用一句話來解釋。
理論上,只要經過滅菌處理和罐裝處理(包括軟罐頭),且工藝操作規范,即食型、即熱型的預制菜在室溫下可以保存6?個月以上,而不同工藝的產品,保質期為半年至兩年。
現代化城市中,冷鏈配送和冷鏈銷售系統日益發達,很多即熱、即烹類的預制菜都可以做成速凍產品,只要溫度保持穩定,?就可以在零下18℃的冷柜里存放?12?個月。然而,具體到每一種產品是否安全,需要看食材品質是否穩定、生產管理是否嚴格、工藝參數是否合理。我們在餐館點菜時也沒法立即判斷菜品是否足夠安全,而是需要查看店里的原材料品質如何、店家對后廚衛生的管理是否嚴格、廚師的操作是否規范,這些要求有待團體標準落地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優化和完善。
目前,中國烹飪協會已經制訂了預制菜的團體標準,對預制菜的原料質量、理化指標、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等給出了明確的標準,感官方面則從外觀、色澤、組織結構、滋味氣味、雜質等五項來判定。一般來說,合格的預制菜產品能夠達到食品安全標準。
消費者購買時應選擇較大規模的品牌產品,具有較規范的管理制度、充足的技術人員,以及常規檢測監控等食品安全管理措施進行保障。避免購買那些不具備條件的小作坊生產的預制菜產品。
預制菜與用新鮮食材現做的食物相比,營養價值難免有一定損失。一方面因為經過了高溫殺菌處理,另一方面是食用前經過了兩次加熱,造成更多營養素損失。至于兩者之間營養價值到底差多遠,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不過,多國研究數據證明,經過冷藏或冷凍處理后的食材,仍能保留其中絕大部分的營養素,因而歐美的膳食指南中把冷凍蔬菜和新鮮蔬菜歸為一類,同樣鼓勵消費者食用。例如,冷凍的嫩豌豆、嫩豆角、胡蘿卜、甜玉米粒等等,已經成為日常烹調原料的一部分,家庭、餐館、食堂等都有使用;罐頭番茄、罐頭蘑菇、罐頭玉米筍、罐頭草菇、罐頭蘆筍等食材,也經常在各種餐館菜肴中出現;那些已經處理好了、開袋就能下鍋的速凍肉絲、魚片、蝦仁等,也不比自己買凍魚、凍肉再回家烹調的營養損失更大。
大家比較擔心的其實是那種“開袋即食”的預制菜,例如,買了一包土豆咖喱雞,總覺得沒有自己買來食材做的營養價值高。即食類的菜肴,一方面經過高溫加熱的時間比較長,會損失維生素;另一方面,普遍存在油鹽過多、蔬菜配料過少等問題,而且很多菜是用濃郁的調料汁來吸引食客的,即使是即食米飯之類的產品也有類似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厭倦了繁瑣的家務勞動,為了省時省心而購買預制菜,就像點外賣一樣,成為人們的日常選擇。做到即配、即烹的預制菜,對營養價值的影響是很小的。對于即熱、即食的預制菜,?原料做熟之后進行包裝,雖然保質期得以延長,但買回家還需要經過二次加熱,對營養價值的影響略大一些。同時,部分即熱產品也存在著脂肪含量高、鈉含量高、熱量高、維生素含量低等問題。
雖然即食型和即熱型預制菜可以做到保留更多營養,但會增加制作成本;在預制菜里減少油、鹽用量,意味著對原料的品質要求更高,長期保存的難度也隨之增加;增加蔬菜的數量和品種,?則需要解決一些蔬菜煮熟久存后口感以及顏色容易變差的問題,?還會大幅度增加體積,增加了運輸和儲存的成本。為了方便和降低成本,不得不損失新鮮度、營養價值。
好在還有一個解決辦法:將預制菜搭配家里的食物一起食用。每天的飯菜是由多種食物原料構成的,只攝入一種食物無法達到合理膳食的要求。即食型預制成品菜蔬菜少、多油鹽之類的問題,可以通過合理搭配其他蔬菜、動物性食品等來解決,如搭配少油、少鹽或不放油、鹽的蔬菜,包括原味生菜、原味生黃瓜條、沒有油的番茄湯,僅用水、油燜煮的淡味西蘭花等。一道濃味菜配一道淡味菜,即可中和咸味;也可以采用“三明治”的吃法:?用餅皮或饅頭片包裹一些咸味重的肉絲、肉片,再疊一些原味蔬菜一起吃;吃烤雞的時候,可以撕一些很咸的雞絲,再加一些蔬菜,夾在饅頭或雜糧煎餅里一起吃。這種“三明治“吃法中的主食必須是原味的,不能再加油、鹽。
如果覺得預制菜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也可以解決。例如,?出門玩時帶了自熱米飯,里面不僅菜很少,肉也只有幾塊,此時加入一些已經洗凈的生番茄和生黃瓜,添一枚水煮蛋,就是一頓營養均衡的午餐。蘸著濃郁的菜汁吃黃瓜、水煮蛋,健康又美味。
在“宅”經濟、“懶”經濟的影響下,催生了一波預制菜的改革,在品種和食材的選擇上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會做飯也沒有關系,只需通過電商平臺就可以采購預制菜;新手媽媽再也不用一邊照顧寶寶起居,一邊盯著正開著火的鍋;家庭聚會時免去“買汰燒”?的麻煩就能吃上一頓豐盛的餐食,預制菜真是幫了大忙。然而,?想要預制菜在家庭模式中大規模適用,恐怕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如何用預制菜打造后疫情時代餐飲業重生之路,還需要解決主要難題:預制菜工藝不適合綠葉菜,因為綠葉菜的保質期短,?存儲要求高,加熱后難以還原蔬菜本味;餐廳間、品牌間菜單不同,導致個體差異大,?暫時還無法做到統一化量產、管理,出品質量不穩定。
作為消費者,我們只需等待這個行業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涌現更多、更優質的產品,來滿足我們對方便、美味、安全、營養等多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