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古代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歷史悠久,作品類型多樣,蘊含的情感思想豐富多樣,其中以愁最具代表性。不同的詩人盡管生活時代背景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但卻有著相近的愁緒。有遭遇不公的愁緒,有傷春悲秋時表達人生無常的愁緒,還有很多詩人通過詩詞表達自身的思鄉、思人愁緒。詩人的詩詞愁緒萬千,滲透在字里行間,在閱讀和品味詩詞時,可以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加深對詩人內心愁緒的感受和理解。因此,綜合分析我國古代詩詞中的愁緒,有助于加深對古詩詞意象描繪和表達的理解,積累古詩詞閱讀鑒賞經驗,對提升審美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二、古詩詞中的意象概述
愁是一種古詩詞中較為常見的意象,同時,也是古典美學中常用的概念,是客觀物象與主觀思想融合的產物,借助客觀事物表達詩人的情感思想。古代詩詞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通過具體的物象表達情感,讀者在閱讀中可以通過具體物象了解詩人所描繪的情感。在情景交融過程中,通過物象與情感的融合,構造出獨特的意象,如果是將情感融入多個物象,則構成了意境。因此,在詩歌閱讀鑒賞中,需要深層次把握古詩詞蘊含的多個意象,深層次感受詩人創作時流露的意境,以便于加深對古詩詞作品內涵的理解掌握,增強藝術表現力。如在閱讀歐陽修《踏莎行》時,其中“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睆淖掷镄虚g可以了解到主人公早春時節踏上征程的所見所感,梅、柳、草三種物象均與表達離別愁緒有關,營造出多種離別意象。陸凱送范曄的詩歌中,有“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逼渲辛土敉?,主要表達作者折柳送別的不舍之情,而草有著離別愁緒的意象,通過梅、柳、草幾種意象的交叉渲染,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渲染離愁意象,在后續表達作者的愁緒時也更加順暢到位。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加深意象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對提升古詩詞理解和鑒賞具有積極作用。[1]
實際上,在古詩詞中,在賦予客觀事物獨特的意象、內涵后,已經不再屬于單一的自然事物了,而是蘊含作者豐富的情感思想。[2]受到文化習俗影響,一種物象往往被賦予一種或是多種的寓意,代表獨特的情感思想。在作者前赴后繼的影響下,逐漸令這種物象形成深厚的文化內涵。而這種蘊含個人情感思想以及民族文化內涵的物象,則是客觀事物和作者主觀情感思想融合的結晶。通過把握古詩詞中的意象,有助于深刻感受作品蘊含的情感思想,設身處地去理解和感知,在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的同時,提升理解效果。[3]
三、古詩詞中愁緒的表現形式
(一)以實物寓愁
在古詩詞中,愁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月、水、雨均是詩人筆下愁緒的反映載體。李煜在《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代表性較強的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愁緒巧妙量化,令廣大讀者仿佛看到了猶如連綿不絕的水流的愁緒,無窮無盡。[4]此處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酒水。除此之外,劉禹錫的《竹枝詞》中的“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諸如此類名句,均是借水表達愁緒。以月表達愁緒,知名度最高的當屬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蓖ㄆ涑庵罹w,讀者在讀完整首詩后,眼前不禁浮現一幅惆悵的詩人舉杯望月的情境,在喝酒的同時,也在沉思,思念故鄉卻無法回歸故里,這種現狀如何能令詩人不愁。以雨表達愁緒,如李清照在《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整首詩描述的情境是夕陽西下,陰云不散,加之淅淅瀝瀝的小雨始終不停,滴落在樹葉上的聲音,顯得生活十分乏味、單調。[5]加之身邊沒有一個人陪伴,產生一種無盡的空虛、孤獨,這時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一種愁緒。
(二)以情感賦愁
相較于以實物寓愁,以情感賦愁多為一種閑愁。如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被摓閷崳詫崒懱?,是一種在古詩詞中常見的渲染情緒的手法,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詩人的主觀情感,令讀者產生情感共鳴。但仔細品味詩詞內容,卻發現并非是真正的愁,而是閑愁,流露出一種無病呻吟的意味。此種愁緒同現實生活聯系較渺茫,更多的是擁有優越生活的人才能形象地表現出這種閑愁,如果每日為生計發愁,或是憂國憂民,是難以寫出真正蘊含閑愁情緒的作品的。
四、古詩詞中“愁”的具體分析
(一)憂國憂民的哀愁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關于描寫戰爭的詩詞較多,很多詩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國破家亡的愁緒。如張元干的《賀新郎》,岳飛的《滿江紅》等作品,均是描寫山河陷落,自身無法安身立命,只好背井離鄉的詩,每每想起以往安定祥和的日子,都會產生一種憂國憂民的哀愁,無法言說,只能通過古詩詞表達。[6]
杜甫作為代表性的愛國主義詩人,在《春望》中有對戰亂國破的哀嘆,也有《哀江頭》描述的國破家亡的愁緒。在描繪國破家亡的愁緒方面,莫過于李煜,其在《烏夜啼》中生動刻畫了自身對國破家亡無可奈何的愁緒,每每想起故國,都有著難以壓制的哀愁,如《浪淘沙令》《虞美人》等作品。最凄婉的愁緒,莫過于國破家亡。
李清照在《永遇樂》中,通過對照修辭方法,深刻反映出其對南宋偏居一隅,不思復國的憂患寂寥的愁緒,同時,也流露出對故國美好生活的懷念與向往。國破家亡,生靈涂炭,在經歷了中州盛日的同時,也經歷了當下的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在經過一番復雜的經歷后,李清照也有著對現實生活深深的擔憂,這種愁緒貫穿了作者后期的作品。[7]
(二)壯志未酬的悲愁
古詩詞中壯志未酬的悲愁,是一種常見的愁緒,主要表達作者理想抱負無法達成的一種悲愁,或是國破家亡時無法殺敵衛國的愁緒,表現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現實境地。面對國家陷落的景象,“謾暗澀銅華塵土”,所流露的愁緒變得更加深刻。辛棄疾在創作《水龍吟》時,將自身抗金壯志未酬的愁緒婉轉表達,不愿意虛度大好年華,更加充分地展現作者內心愁苦、抑郁的愁緒。所以,從作品整體角度看,其整體風格較為豪邁,但卻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悲愁意境。
對宋朝的很多文人而言,從鼎盛走到衰敗,不可避免地有一種無法擺脫的危機感。在國家局勢動蕩的背景下,這種情緒更加深刻,經常借酒消愁消減內心深處壯志未酬的愁緒。如陸游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正是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興亡的擔憂,通過回憶以往安定的生活,與目前的處境進行對比,由此發生感慨。作者年華逐漸衰落,但愿望卻尚未實現,滋生出一種羞愧和煩悶的愁緒。面對異族入侵,陸游在詩詞中表達了中原人民渴望恢復故國的復雜心境,同時,借著邊關士兵表達出報國無路的愁悶和激憤。小人誤國,恢復中原的希望已經消失,以往繁華、安定的生活一去不復返,此情此景只有傷心、悲愁。[8]
李白《秋浦歌》十五描述的則是另外一種愁緒,為何生出白發?愁也。緣何而愁?在了解李白生平后,可以發現李白的“白發三千丈”是由于懷才不遇導致的。范仲淹《漁家傲》表明了作者未能建功立業的愁緒,但這首詩詞是誕生于另外的背景,因此,所表達的是作者渴望殺敵衛國的一種苦悶愁緒。
(三)生死離別的怨愁
離別愁緒,同樣是古詩詞中常見的關于“愁”的意象。在江淹的《別賦》中,重點描寫了多種類型人物的離別愁緒,有男女情人離愁情緒,方士離別愁緒,夫婦之別,與子之別,等等。盡管情緒多樣,但共同點是面對離別時的黯然神傷、百感凄惻以及居人愁臥。此種離別愁緒帶有濃濃的傷感之情、切膚之痛。如晏幾道的《蝶戀花》,思念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情人。盡管黃菊花開放,但人卻并未成雙,徹夜難眠,相思隔天涯,每每念及此,不禁黯然神傷。
連年不斷的戰火造成了親人、朋友離別。有離別時“玉人遠而惟雞相應”的彷徨,也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愁緒。生離已經如此令人心碎,更何況死別。在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中,不難看出有很多包含愁緒意象的作品,有與丈夫分居兩地,獨守空閨的哀怨愁緒,也有丈夫去世后孤苦無依的愁緒。在《聲聲慢》中,其充分營造出一種失去丈夫的凄慘、清淡的愁緒氛圍,對一個孤苦無依的夫人而言,真的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四)季節更替的閑愁
四季更替同樣會帶給人一種別樣的愁緒。晏殊《踏莎行》中的“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營造出一種惜春傷時的愁緒?!朵较场分械摹耙磺略~酒一杯”表達了作者感慨年華飛逝的愁緒和苦悶。此類詩詞的誕生,是詞人在暢飲后,對著落花和夕陽,無所事事下創作的作品,因此,可以將其歸結為閑愁。相比較而言,此種愁緒盡管不如國破家亡、親人離別的愁緒更加深刻,但卻并非無故而發。由于生活的閑適富足,不需要擔心溫飽問題,因此,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亭臺樓閣、花鳥魚蟲欣賞方面,在享受自然美景帶來的心情舒適的同時,卻也在感慨年華易逝,時光飛逝,由此聯想到人生無常、世事變遷的寂寥。生活的寂寥,內心空虛、孤獨將會引發更大的空虛,因此,將精力投入雅致方面來消遣寂寞,尋求心靈上的解脫。張先在《天仙子》描繪純色美景的同時,也流露出一種惜春傷別的愁緒,午間酒醒,愁緒正濃,但沒想到春色已去,年華飛逝,這種愁緒何時能了。從中可以看出愁緒均是源于內心,是有感而發的。因此,關于古代詩詞的藝術鑒賞,不應該僅僅反映當代歷史事件,還要注重反饋當代情緒,這樣才具有社會意義,有益于顯示、理解作品傳遞的時代信息,同情緒觀念密切聯系,具有借古喻今的效果。古代詩詞中的愁,即便是詩人某時某刻的一種情緒思想,但仍然是一種深刻的悲劇情感。詩人的愁緒表現在各種客觀事物中,表現在一聲聲長嘆中,其中蘊含的內涵極為深刻。這種愁緒是一種凝重的心境,也是作者切身感受的反饋,對當前社會現實以及統治者的控訴,這種愁緒是感傷的,但不是消沉的。
(五)空閨的愁緒
閨愁是古代詩詞中的常見題材,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都有很多描寫閨愁的作品。如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主要是描述待字閨中的女子內心的愁緒;王昌齡《閨怨》中“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此種閨愁較為典型,愁緒表達得更加含蓄。李清照在表達閨愁方面同樣有著諸多作品,被稱之為“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如《一剪梅》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敝T如此類的詩詞將詩人的滿腔愁緒傾盡而出,令人更加深刻感受到閨中女子的愁緒。李清照在經歷國破家亡后,詩詞中的愁更顯復雜,如“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種看不見的愁緒縈繞在心頭,令人感到壓抑、沉悶。后期《聲聲慢》中的愁緒表達得更加直接、深刻,引人深思,不再含蓄、婉轉,簡單的一個愁已經無法表達。以往的愁都是可說、可見的,而國破家亡后的愁則是看不到、說不盡的,令讀者也為之動容。
除此之外,還有鄉愁,多是奔波在外的游子,或是戍守邊關的將士,長期無法回到故鄉,不免心中有些惆悵,產生的思鄉之情。于是,在思鄉情緒產生時,眼前的一草一木、流水、小船都蘊含愁緒,引發作者更深層次的思鄉之情。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K幕遮》的“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表達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鄉之情,只能借酒消愁,或是在夢中回到故鄉來排解內心的愁緒。
五、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古代詩詞中的愁較為普遍,詩人在表達愁緒時手段多樣,一草一木皆是愁緒,可以帶給讀者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古代詩詞中詩人的愁緒,同生活經歷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通過仔細品味作品中的愁緒,可以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提升對古詩詞作品的理解水平。
參考文獻:
[1]潘林.寄愁思于萬物,融悲情于離披——中國早期古典詩詞中的落木意象[J].皖西學院學報,2008(03):111-114.
[2]劉云飛.羈旅愁情,何以展現——柳永羈旅詞中的藝術手法鑒賞[J].青年文學家,2018(24):
72-73.
[3]侯仰軍.留下的不只是鄉愁——讀《運河記憶——嘉興船民生活口述實錄》[J].中國圖書評論,2019(06):112-117.
[4]秦景蘭.落花啼鳥總關愁——淺談古代詩詞中的“愁”[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
(02):18-19.
[5]譚行一.傷春悲秋 情景交融——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感傷離愁[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6(09):56-57.
[6]涂登宏.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談談古代詩詞中月亮的“憂愁”意象[J].文學界(理論版),2011(07):204-206.
[7]童紅燕.山牽別恨與腸斷水帶離聲入夢來——古詩詞中愁苦情緒的解讀[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2):220-221.
[8]幸婉瑩.愁苦之言易巧——古代作家愁苦心態中的創作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2(01):26-30.
(作者簡介:李軍霞,女,本科,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寶積鎮響泉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古詩詞鑒賞)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