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軼
摘 要:在專利審查過程中,創造性法條是應用最多的法條,而在實踐環節中,審查員通常采用三步法來評述創造性,三步法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基于區別技術特征來確定專利申請相對現有技術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結合實際復審案例,分析技術問題確定的正確與否對創造性評判的影響,結果表明:準確認定區別特征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準確判斷創造性的基礎,在認定區別特征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應當從背景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出發,準確認定區別特征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關鍵詞:創造性;三步法;區別技術特征;技術問題
中圖分類號:G30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2)10-0151-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10.034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chn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by
Distinguishing Technical Features in Creative Review from Rebuttal Cases
HE Yi
(Patent Examination Cooperation Center of the Patent Office,CNIPA,Guangzhou 510530,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atent examination, the creative law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w, while in the practice, the examiners usually adopt the three-step method to evaluate the creativity,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ree-step method is to determine the actual techn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by the patent applic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distinguishing technical features,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echnical problem determination on the creative judgment, and proves that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echnical problems solved by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s the basis of the accurate judgment of the creativity. In id by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ccurately.
Keywords:creativity; three-step method; distinguishing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echnical problem
0 引言
創造性是專利申請能夠被授予專利權的實質條件之一,在專利實質審查以及專利復審中涉及最多的法條之一。《專利法》第22條第3款規定的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1-2],而如何認定發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專利審查指南》提供了“三步法”作為創造性評判的重要方法:①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②確定發明的區別特征和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③判斷要求保護的發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3-4]。在審查實踐環節中,對于有經驗的審查員來說,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對比較容易,也不太容易出錯,而根據發明的區別技術特征確定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一個難點。在實際審查過程中,如果區別技術特征解決的技術問題確定的不正確,也會造成創造性結論不正確,甚至駁回了本應該授權的專利申請,侵害了申請人的利益,申請人需要通過復審程序才有可能挽回自己的利益,專利復審程序是行政授權審批程序的最后一道關口[5]。在此通過一個復審撤駁案例,來探討如何在審查工作中正確地認定區別技術特征解決的技術問題,以實現更加客觀公正的審查。
1 具體案例介紹
1.1 案例概況
本研究分析的案例申請請求保護一種烤盤組件以及烤箱,其中溫度探針設于所述烤盤的上表面,從而實現對食材的內部溫度的自動檢測,解決了需要用戶頻繁手動操作來檢測食材內部溫度的問題。駁回時針對的權利要求是:一種烤盤組件,用于烤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烤盤組件包括:烤盤以及設于所述烤盤上表面的溫度探針,所述溫度探針用以插入待烘烤食材內,以檢測所述待烘烤食材的內部溫度。其中,所述溫度探針設置為多個,所述多個溫度探針的高度不一,用以檢測所述待烘烤食材的內部不同高度處的溫度,或所述溫度探針為高度可調節的溫度探針。所述烤盤的上表面設有金屬安裝板,所述溫度探針安裝于所述金屬安裝板上,所述溫度探針在水平向的位置可調地安裝在所述金屬安裝板上。
審查員采用三篇對比文件來評述權利要求的創造性,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對比文件1公開了一種烤箱的溫度探測裝置,烤箱包括放置食物8的烤盤,以及具備探針2的溫度探測器1,溫度探測器1的探針2插入待烹飪的食物8中,對食物8的內部溫度進行測量,從而來判斷食物8的生熟程度,感溫探測器1可以伸縮自如,并且可以方便地出入食物的不同部位,應用于不同大小的食物的測量。對比文件2公開了一種燒餅烤箱,在腔室3內設置有蓄熱板8,其中蓄熱板8采用陶瓷板,蓄熱板8上設有烤盤,陶瓷板蓄熱能力好,蓄熱板用來蓄熱,將炭槽送入腔室的熱量可以暫存在蓄熱板內,然后蓄熱板能夠長時間保持熱度,供給腔室,加熱烤盤中的食物。對比文件3公開了一種自動電熱烹飪設備,包括食物探針,食物探針16是多個探針,食物探針16測量出正在燒烤的食物內部溫度,采用多個探針,可以全面反映出燒烤的狀態,有助于確定食物是否全熟了。
駁回決定中認為不具備創造性的理由如下。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與對比文件1相比,區別特征在于:①溫度探針設于烤盤的上表面,形成烤盤組件,所述烤盤的上表面設有金屬安裝板,所述溫度探針安裝于所述金屬安裝板上;②所述溫度探針設置為多個,所述多個溫度探針的高度不一或高度可調,用以檢測所述待烘烤食材內部不同高度處的溫度;③所述溫度探針在水平向的位置可調地安裝在所述金屬安裝板上。
基于上述區別技術特征1,權利要求1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將溫度探針設置在烤箱何處。
對于上述區別技術特征1,在對比文件1公開的在烤箱內部設置具備探針2的溫度探測器1的基礎上,適應性地改變溫度探測器1的設置位置,使其設于烤盤的上表面的金屬安裝板上,屬于該領域人員的常用技術手段。
基于該區別技術特征2,權利要求1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準確全面地檢測食物的溫度。
對于該區別技術特征,對比文件3公開了一種自動電熱烹飪設備,其具體公開了以下技術特征:食物探針16是多個探針,食物探針16測量出正在燒烤的食物的內部溫度,采用多個探針可以全面反映出燒烤的狀態,有助于確定食物是否全熟了。
對比文件3給出的利用多個食物探針全面檢測食物溫度,從而判斷食物是否烤熟的技術教導。在此教導下,該領域技術人員有動機在對比文件1的烤盤上也設置多個探針,而使每個探針的高度不同,從而更加全面精準地測量食物不同高度處的溫度,在對比文件1、3公開的內容基礎上是容易想到的。
基于區別技術特征3,權利要求1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適應不同大小的食材的溫度探測。如此可全面地獲得食材內部烹制的溫度,適應不同食材的烹制。
對于區別技術特征3,對比文件1公開了以下技術特征:探針2與插頭3之間通過一柔性連接線來連接,因此該溫度探測器1可以伸縮自如,并且可以方便插入食物的不同的部位,即對比文件1中的探針2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可調,而對比文件1已經公開了利用單個探針調整水平位置測量食物不同位置的溫度,其能夠針對不同的食物實現對食物內部不同位置的溫度測量。同時,在對比文件1的烤盤上也設置多個探針,而使每個探針的高度不同,從而更加全面精準地測量食物不同高度處的溫度,是在對比文件1、3公開的內容基礎上容易想到的,而當利用多個探針探測食物的溫度時,也很容易發現不同食物的體積以及寬度、長度、高度都不同,為了使多個探針能夠均勻探測食物多個地方的溫度,基于對比文件1給出的利用單個探針調整水平位置來測量食物不同位置的溫度,不難想到使得多個探針在水平位置上可以調節。
即在對比文件1的基礎上,結合對比文件3以及該領域的公知常識得到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對該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權利要求1不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不具備《專利法》第22條第3款規定的創造性。
1.2 案例復審概況
復審請求人在提出復審請求時修改了權利要求,將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探針為高度可調節的溫度探針修改為所述多個溫度探針為高度可調節的溫度探針,復審做出了撤銷駁回的決定,復審決定認為,該權利要求與對比文件1相比,區別技術特征在于:①所述溫度探針設置為多個,該多個溫度探針高度不一,用以檢測待烘烤食材內部不同高度處的溫度;②權利要求1的主題是一種烤盤組件,該烤盤組件包括烤盤和溫度探針,溫度探針設于烤盤的上表面;③烤盤的上表面設有金屬安裝板,溫度探針在水平向的位置可調地安裝在該金屬安裝板上。
基于該區別技術特征可以確定,相對于對比文件1,權利要求1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食物內部溫度檢測的全面性,如何安排溫度探針的位置以簡化溫度檢測操作。
對于區別技術特征①,首先對比文件3公開的一種自動電熱烹飪設備,其涉及一起使用的烘箱和電轉烤肉架,包括食物探針16,用于測量正在燒烤的食物內部溫度,可采用多個食物探針16測量出食物不同位置的溫度,這樣可以全面反映出燒烤的狀態,有助于確定食物是否全熟了。上述內容在對比文件3中的作用與其在本申請中的作用相同,均是提高食物內部溫度檢測的全面性,即對比文件3給出了采用多個食物探針以全面檢測食物內部溫度的技術啟示,在該啟示下,領域技術人員有動機在對比文件1中也設置多個溫度探針。
其次,由于對比文件1已經公開了探針2和插頭3之間有柔性連接線,探針2可方便地插入食物8的不同部位,應用于不同大小的食物8的測量上,并隱含公開了探針2的高度是可調節的。因而容易想到,在實際使用時,可以通過改變溫度探針的高度,來對食材內不同高度位置部位進行溫度檢測。而當如上所述的,在對比文件1中設置了多個溫度探針時,使其高度不一,從而對食材內不同高度位置的多個部位同時進行溫度檢測,是常規設計。
對于區別技術特征②,復審決定認為:首先,根據本申請說明書背景技術部分記載的內容“現有的電烤箱內設置的溫度傳感器只能檢測食材表面或者烘烤室內部的溫度,來判斷對食材的加熱情況,然而,通過檢測食材表面的溫度或者烘烤室內部的溫度,無法準確判斷食材是否被完全烤熟,特別是在加熱較厚的食材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食材表層已經烤熟,但是食材里層還未烤熟的問題,目前是通過用戶采用溫度探針手動插入到食材內,去檢測食材的內部溫度,故存在操作煩瑣的問題”可知,利用溫度探針,將其插入到食材內部對食材的內部溫度進行檢測,來判斷食材烘烤的生熟程度,屬于現有技術,本申請旨在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通過用戶采用溫度探針手動插入到食材內,去檢測食材的內部溫度,操作煩瑣的問題”,而上述區別技術特征②中將“溫度探針設于烤盤的上表面”,由“所述烤盤和溫度探針”構成“烤盤組件”,正是該申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必要技術手段。對比文件1披露的技術方案實際上屬于該申請背景技術部分提到的現有技術,其同樣存在本申請要解決的上述技術問題,但其并未提及該技術問題以及如何解決該技術問題的技術手段,顯然對比文件1無法給出解決該技術問題的相關技術啟示,促使該領域技術人員采用上述區別技術特征②所對應的技術手段來改進對比文件1的技術方案。
對比文件2公開了一種燒餅烤箱,包括箱體1與設置在箱體1上的箱門2,箱體1內設有用于烘烤食物的腔室3,腔室3下方設有碳槽4,箱體1內部設有煙氣回收管道6并與碳槽4連通,這樣更加環保衛生,且可有效地利用熱能,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在碳槽4上方所在的腔室3內設有蓄熱板8,蓄熱板8上設有烤盤,蓄熱板8采用陶瓷板,陶瓷板蓄熱能力好,蓄熱板8用來蓄熱,將碳槽4送入腔室3的熱量可以暫存在蓄熱板8內,然后蓄熱板8能夠長久保持熱度,供給腔室3內,用來加熱烤盤中的食物。
由此可見,對比文件2不涉及在烤箱內設置溫度探針,其沒有公開上述區別技術特征②,而且對比文件3也沒有公開該區別技術特征②,顯然對比文件2和對比文件3均不能給出相應的技術啟示。進一步分析發現,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上述區別技術特征②屬于該領域的公知常識,并且該區別技術特征②給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帶來了有益的技術效果,即實現了對食材內部溫度的自動檢測,無須用戶手動將溫度探針插入食材內,使得對食材內部溫度進行檢測的操作得以簡化。綜上所述,權利要求1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相對于對比文件1~3以及本領域公知常識的結合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3款有關創造性的規定。
2 案例分析
由于實審和復審對區別技術特征所解決的實際技術問題認定的不同,會造成不同的創造性結論。該案審查意見中,審查員對創造性的評判結論存在以下問題:沒有從發明背景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上出發來認定區別特征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導致將區別特征簡單地認定為公知常識。審查員將區別特征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認定為將溫度探針設置在烤箱何處。基于上述認定,認為在對比文件1公開了在烤箱內部設置具備探針2的溫度探測器1的基礎上,適應性地改變溫度探測器1的設置位置,使其設于烤盤上表面的金屬安裝板上,屬于本領域人員的常用技術手段。但實際上,審查員在區別特征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的認定上已經出現了偏差,從而對區別技術特征是否是公知常識出現了錯誤認定。而結合權利要求的整體技術方案以及本申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用戶采用溫度探針手動插入到食材內,去檢測食材的內部溫度,操作煩瑣的問題”,區別特征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應當是如何安排溫度探針的位置以簡化溫度檢測操作。因此,區別技術特征不能簡單認定為公知常識。
3 結語
通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知,在實質審查過程中關于創造性的評判應當注意3點問題。
①在認定區別特征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時應當從背景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出發,準確認定區別特征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②如果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區別性的技術特征,則該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以及其他對比文件未給出采用該區別技術特征解決相應技術問題的技術啟示,并且沒有證據表明該區別技術特征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同時該區別技術特征為本申請所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帶來了有益的技術效果,那么該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具備創造性。
③當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區別技術特征時,并且沒有證據表明該區別技術特征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則應當謹慎考慮該區別技術特征為本申請所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是否帶來了有益的技術效果,而不能簡單地認定該區別技術特征屬于公知常識。在考慮區別特征是否屬于公知常識時,應當將該區別技術特征回歸到技術方案整體去考慮,因為單獨考慮區別特征時可能是屬于公知常識,但是當該技術手段具體應用到某個領域中的技術方案時未必就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 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3] 于蘭,杜曉萍.從復審撤駁案件談專利審查中創造性的評判[J].河南科技,2020(36):46-48.
[4] 麥佐艷,董覺非.從一個復審案例淺談創造性評判中準確認定發明起點的重要性[J].專利代理,2019(1):38-41.
[5] 李曉娜,孫毅,王榮,等.專利復審程序中公知常識的舉證和公知常識說理的輔證[J].專利代理,2017(3):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