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高廣周,張曉明,郝英霞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統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總體病死率約在5%,且發病率逐年升高。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1—2020年10年間1 424例AP病人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保定地區AP病人病因構成及與年齡、性別、嚴重程度的關系,以便采取針對性預防和治療措施,提高AP救治成功率。
1.1一般資料回顧性納入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住院的AP病人1 424例(多次住院病人采用首次住院資料)。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9年,沈陽)》[1]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病例資料不完整;②本次就診處于AP恢復期;③復合病因;④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⑤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病人或其近親屬對所受治療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病因診斷與分組標準分為膽源性、高三酰甘油血癥性、酒精性、特發性和其他病因5種病因。①膽源性AP診斷標準:腹部彩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發現膽道結石、膽系感染或膽道畸形;或者實驗室檢查存在以下任意兩項:堿性磷酸酶(ALP)>125 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75 U/L、總膽紅素>39μmol/L,且排除其他原因。符合以上兩條之一均可診斷。②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的診斷標準[1]為血清三酰甘油≥11.30 mmo/L或血清三酰甘油在>5.65 mmo/L至<11.30 mmo/L之間,但標本呈乳糜血,同時排除其他誘發因素。③酒精性AP為長期飲酒史(每日攝入乙醇>50 g,連續5年以上)或在AP發病前大量飲酒,排除其他原因。④特發性AP指經仔細詢問病史,完善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仍不能明確病因的胰腺炎⑤其他病因:包括藥物性A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術后AP、胰腺腫瘤及胰腺解剖結構異常等。
1.3年齡劃分按年齡段分為低齡組(≤18歲)、中年組(>18~59歲)、老年組(>59歲)。
1.4嚴重程度分級依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癥急性胰腺炎(MAP)、中度重癥急性胰腺炎(MSAP)、重癥急性胰腺炎(SAP)。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分割法(α'=0.05/3),P<0.016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總體描述本研究中男855例,女569例,年齡(52.2±17.5)歲,范圍為14~94歲。低齡組15例,中年組882例,老年組527例。MAP 793例(55.7%),MSAP 556例(39.0%),SAP 75例(5.3%)。
2.2AP發病率變化趨勢2011—2015年間病例數占同期消化內科住院總人數的4.0%(708/17 565),而2016—2020年間為4.1%(716/17 260),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8,P=0.595)。
2.3AP病人的病因構成1 424例AP病人中,膽源性765例(53.7%)位居首位,隨后依次是高三酰甘油血癥性329例(23.1%),特發性168例(11.8%),酒精性100例(7.0%),其他病因62例(4.4%)。
2.4不同時間段AP病人的病因構成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AP病因構成比順序從高到低均為膽源性、高三酰甘油血癥性、特發性、酒精性、其他病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的急性胰腺炎病人病因構成比較/例(%)
2.5不同性別AP病人的病因構成膽源性在不同性別中均為最常見病因,在女性中所占比例高于男性(P<0.001)。男性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酒精性AP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均P<0.001)。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急性胰腺炎病人的病因構成比較/例(%)
2.6不同年齡AP病人的病因構成老年組膽源性AP的比例高于低齡組和中年組(P<0.016)。中年組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酒精性AP的比例均高于老年組(P<0.016)。低齡組特發性AP的比例高于中年組和老年組(P<0.016)。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急性胰腺炎病人病因構成比較/例(%)
2.7不同嚴重程度AP病人的病因構成膽源性AP、酒精性AP在MAP、MSAP、SAP病人中的比例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三酰甘油血癥AP在MSAP、SAP病人中的比例高于MAP(P<0.016)。特發性AP在MAP病人中的比例均高于MSAP組、SAP組(P<0.016)。見表4。

表4 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急性胰腺炎病因構成比較/例(%)
AP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歐洲發病率為4.6/10萬~100/10萬[2]。AP病因多而復雜,不同國家和地區受地域和飲食習慣影響,AP病因學構成存在明顯差異[3-4]。明確本地區的AP病因學構成,可積極指導本地胰腺炎防治。
本研究顯示保定地區膽源性AP仍為AP的首位病因,與國內同類研究[5-7]結果相符。任何膽道疾病均可導致AP,其中以膽道系統膽石為主。本研究中膽道結石比例高達78%。膽道結石造成壺腹部嵌頓往往是一過性的,在觸發胰腺炎后結石排入腸道,此時影像學檢查可能捕捉不到結石。趙越等[8]研究中膽源性AP 107例,經影像學檢查發現結石的僅有39例,其余均是通過膽紅素及肝酶升高診斷。本研究中有58例病人是根據生化及影像學異常做出診斷。2016年的一項Meta分析顯示,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位居我國AP的第二位[9]。本研究中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占23.1%,高于國內其他地區的報道(6.78%~14.6%)[5-7]。考慮與本地區飲食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為主有關。本研究中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診斷標準嚴格按照指南推薦,對于三酰甘油低于11.3 mmol/L,無乳糜血證據,如排除酒精性、膽源性等病因,多歸之為特發性AP。徐海峰等[10]研究顯示,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組三酰甘油水平在(9.02±2.84)mmol/L,低于目前指南推薦水平。Pas‐cual等[11]研究顯示當三酰甘油>8.47 mmol/L時,單純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比例51.1%,混合性AP(酒精+高三酰甘油血癥性)比例42.2%,由此推測本地區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比例可能更高。2020年的一項Meta分析[12]表明,我國整體酒精性AP占比呈上升趨勢,但不同地區差異性較大。Kume等[13]研究表明AP發病率與飲酒量存在線性相關。本研究中保定地區酒精性AP為7.0%,考慮與保定地區人群相對低的酒精攝入量有關。Yin等[7]研究結果顯示隨著磁共振、超聲內鏡、ERCP廣泛應用,江西省特發性AP比例由2005—2008年的28.3%下降至2009—1012年的10.3%,本研究中比例11.8%,考慮與本地區未開展膽道微結石檢測及超聲內鏡和ER‐CP的普及率仍較低有關。
國內大樣本回顧性研究顯示AP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14]。本研究中膽源性AP以女性多見,與國內大多數報道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女性膽石癥整體患病率更高。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酒精性AP幾乎均是男性,與傳統認知中男性社會壓力大,社交更廣,更容易出現嗜酒行為,且缺乏自我保健意識,嗜食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相符。
同大多數研究一樣,本研究中老年組主要以膽源性AP為主,中年組主要以酒精性AP、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為主。分析可能原因:①老年人對膽囊收縮素反應下降,易出現膽汁淤積,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②罹患膽石癥的老年病人早期多選擇保守治療,病因得以持續存在;③中年人飲食上偏嗜高脂高糖以及有吸煙、酗酒、運動量過少等不良生活方式。本研究中低齡組中特發性胰腺炎比例最高,與鐘瑞等[15]研究結果類似,提示兒童AP病因構成與成人存在明顯差別,病因篩查應有所不同。
不同的AP病因是否影響病情轉歸,尚存在爭議。楊磊等[16]研究報道,重癥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組病人的循環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及腎功能不全的發生率顯著高于重癥急性膽石性AP組(P<0.01)。本研究中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更容易出現MSAP和SAP的結果與其相符。推測原因考慮為高濃度游離脂肪酸引起內皮細胞損傷及微血栓形成和過量的脂肪酸引起炎癥級聯反應有關[17]。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第一,回顧性研究數據收集方面存在一定偏倚;其二,單中心數據存在病例選擇偏倚。尚需進行大樣本的多中心研究。
總之,在河北省保定地區,膽源性AP仍是胰腺炎的首位病因,尤其見于女性和老年人,而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已成為本地區第二位病因,以男性和中年人多見,高三酰甘油血癥性AP有重癥化傾向,更容易出現MSAP、S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