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知峰,汪國祥,黃新宇,汪和平,王勇
介入治療目前成為肝癌治療的重要手段,甚至首選治療方案,肝癌介入后并發肝膿腫(PLA)的比例逐步上升。肝癌經導管動脈栓塞化療(TACE)后并發PLA發生率約0.2%~4.5%,Lv等[1]并指出轉移性肝癌肝膿腫的發生率較原發性肝細胞癌更高。Meloni等[2]報道肝癌射頻后PLA發生率約0.2%~0.6%。PLA的形成嚴重影響了病人的預后,本研究通過2例病例報告,加強臨床醫生對肝癌介入前的術前評估、膿腫的處理及不良預后因素的認識。
本研究2例病人所有治療均簽署醫患溝通及病人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病例1:女,47歲,2019年3月21日行膽總管癌根治術,術后肝轉移。9月4日行首次TACE,術前磁共振成像(MRI)示少許膽管積氣(圖1A),術后感染。9月16日復查CT示肝右后葉膿腫形成(圖1B),9月18日CT下穿刺抽吸,抽出10 mL濃稠咖啡色液體,并用慶大霉素沖洗,9月25日復查CT示肝膿腫病灶范圍增大,肝內膽管擴張、積氣明顯(圖1C)。11月6日復查MRI示膿腫縮小,膿壁形成(圖1D)。2020年1月6日復查CT示病灶明顯進展(圖1E)。抗生素早期根據經驗性使用,后根據血培養或膿液培養(大腸埃希菌)。

圖1 肝癌經導管動脈栓塞化療后并發肝膿腫病例1影像學圖片:A為磁共振成像(MRI)示肝內多發占位,少許肝內膽管積氣;B為CT示肝膿腫形成;C為CT示膿腫擴大,膽管擴張、積氣;D為MRI示膿腔縮小,膿壁形成;E為CT示膿腫基本消失,腫瘤病灶進展明顯
病例2:女,47歲,2019年1月8日行膽管癌根治術,術后肝轉移。3月11日行首次TACE,術前CT示肝內膽管略擴張,術后感染。4月19日行第2次TACE,術前CT示肝內膽管輕度擴張,少許積氣(圖2A)。7月26日行第3次TACE,術前MRI示肝右葉膽管擴張(圖2B),術后感染。8月5日復查MRI示多發感染灶,考慮小膿腫形成。9月9日在B超下行肝穿刺引流,抽出300 mL膿性液體,帶管引流。9月29日復查CT示:肝臟多發膿腫逐步吸收,提示腹腔轉移(圖2C)。11月1日復查CT示膿腫基本吸收,腹腔轉移明顯(圖2D)。抗生素根據經驗性使用。

圖2 肝癌經導管動脈栓塞化療后并發肝膿腫病例2影像學圖片:A為CT示肝內膽管擴張、積氣;B為磁共振成像(MRI)示肝內膽管擴張,管壁增厚、強化,并見多發異常強化影,沿膽管分布,炎癥可能;C為CT示膿腫逐步吸收,見網膜渾濁、結節樣增厚,腹腔積液;D為CT示膿腫縮小,網膜增厚、渾濁更加明顯
病例1經治療后感染控制,并行再次介入治療,2個月后肝內病灶顯著進展。病例2感染反復,膿腫形成后腫瘤多發轉移,4個月后死亡。
肝癌介入后肝膿腫的發生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如男性、高齡、營養不良、糖尿病、膽道疾病史(尤其是膽道阻塞性病變、膽管細胞癌)、肝內積氣及是否轉移性肝癌等基礎因素更易發生肝膿腫[1,3-4]。其他特殊因素,如Sch等[5]、姜敏霞等[6]指出顆粒性栓塞劑的使用、腹水、術前有肝癌破裂出血、肝膿腫史或既往TACE術后感染史與TACE術后發生感染顯著相關。周顏等[7]指出轉移性肝腫瘤TACE后發生肝膿腫的危險因素與原發腫瘤的部位、消化道手術有關。研究指出腫瘤位置是否鄰近周圍重要臟器、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射頻消融(RFA)治療后肝膿腫形成的危險因素[8-9]。
為求降低肝膿腫發病率,應及時行并發肝膿腫的風險評估。對擬行肝癌介入治療的病人,Shin等[10]制定了一項術前肝膿腫發病風險評分系統,如經風險評分≥71分者,其肝膿腫的發生率是對照組(風險評分≤55分)的50倍。姜敏霞等[6]也制定TACE術后感染風險評分系統,TACE術后感染高風險因素越多,感染發生率越高,對評分≥15分,予抗菌藥物預防感染。針對高風險病人,是否行預防性抗生素治療仍存爭議,介入放射科抗菌藥物使用指南(草案)指出風險高及以梗死為目的的腫瘤和(或)實體臟器栓塞治療時,可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而有資料顯示TACE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并不能減少肝膿腫的發生率[11]。該2例皆為膽管癌、手術史、術前膽道積氣,病例2既往多次TACE術后感染史,3次TACE術前復查影像學均示肝內膽管擴張,并逐步明顯。本團隊認為對術前風險評估十分必要,同時應重視風險的疊加。即第一次風險評估為高風險,但未發生肝膿腫,那么后期風險就會逐步增加。
肝癌介入后肝膿腫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需指出糖尿病病人及老年病人合并隱源性肝膿腫臨床表現較輕。TACE術后化療栓塞綜合征極易掩蓋并發肝膿腫的癥狀及血象,一般多為低中熱,20 d內自行消退。肝癌熱消融后也可出現發熱,一般在術后數日內達高峰,多為低熱,之后逐漸消退。TACE及熱消融均可形成膽汁瘤,再合并肝膿腫。同時早期肝膿腫影像學改變與早期腫瘤液化壞死不易鑒別。
肝癌并發肝膿腫時,膿腫處理優先。目前多在抗生素的基礎上,聯合介入或外科手術。早期抗生素的選擇應針對可疑細菌,后根據血液或膿液藥敏調整,對尚未液化的肝膿腫可取得滿意效果。肝膿腫致病菌目前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等為主,多發膿腫和膿腫起源于膽道呈相關性[12-13]。目前早期經驗性采用甲硝唑+第三代頭孢菌素或喹諾酮類,大多是有效的。為了提高局部抗生素濃度,可采用肝總動脈置管給藥等方式。B超或CT引導下穿刺抽吸或引流是目前介入治療的主要方法。蘇秀峰[3]統計發現消融聯合無水乙醇治療肝癌顯著降低肝膿腫的發生率。也有外文報道無水乙醇成功治療肝膿腫病例[14]。外科手術目前認為用于保守或介入治療失敗的補救、膿腫型肝癌或膽道疾病需行手術治療等情況。本研究2例病人均行穿刺抽吸或引流,本團隊認為針對膿腫早期液化不良或膿壁未形成者,不建議行穿刺抽吸或引流,可能擴大膿腔。
本團隊認為肝癌早期腫瘤內部發生膿腫的預后與液化壞死程度有關,完全液化壞死可能提示預后良好。而腫瘤周圍部位膿腫的預后較差,本研究2例提示肝膿腫期間或治療后多伴有癌灶進展。參照肝膿腫,對于存在不良預后因素和全身性并發癥的病人,應積極治療,可顯著降低因膿腫導致的病死率,延長腫瘤病人生存期。Cho等[15]報道感染性休克常發生在最初病情穩定的病人中,并與高齡、惡性腫瘤、低血壓、呼吸急促和乳酸濃度升高有關。相關文獻指出獨立危險因素(惡性腫瘤、肝移植術后、大膿腫、產氣膿腫、膿毒癥、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價Ⅱ(APACHEⅡ)評分≥15分)、糖尿病、多藥耐藥菌、厭氧感染、血尿素氮>7.86 mmol/L和單純使用抗生素與病死率顯著相關,并認為APACHEⅡ評分可以作為預后的預測因子[13,16-18]。同時注意多重感染,本研究2例皆合并肺部感染,有學者指出肝膿腫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人病死率高[18]。
總之,臨床醫生應重視肝癌介入前的風險評估。同時認識預后因素或危險因素的重要作用,肝膿腫后多伴有癌灶明顯進展,為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不能忽視發生不良預后因素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