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地,因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戰略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外敵入侵、國難當頭時,英雄輩出的遼寧人民以自己的生命和熱血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譜寫出經世不朽的贊歌。
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出生于“三燕古都”朝陽市的趙尚志和“遼東首府”遼陽市的李兆麟,是遼寧這片熱土上涌現出的抗日英雄的杰出代表。這兩個熠熠生輝的名字,早已成為遼寧人民抗日斗爭中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在中國抵御外敵入侵的偉大歷程中光耀千秋。
趙尚志——
情寄“滿江紅” 有憾亦永恒
“黑水白山,被兇殘日寇強占,我中華無辜男兒,備受摧殘。血染山河尸遍野,貧困流離怨載天。想故國莊園無復見,淚潸然。爭自由,誓抗戰,效馬援,裹尸還。看拼斗疆場,軍威赫顯。冰天雪地矢壯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復東北凱旋日,慰軒轅。”這首充滿壯志豪情又彰顯文學功底的《滿江紅·黑水白山》是抗日英雄趙尚志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期間創作的,表現出誓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趙尚志,遼寧朝陽人。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曾先后任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執委會主席,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等職。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趙尚志指揮抗聯將士與日偽軍周旋于雪原林海,馳騁在松江兩岸,指揮了著名的木炮打賓州、阻敵冰趟子等戰斗,創造了東北戰爭史上的奇跡。僅1936年趙尚志任第三軍軍長后半年多時間里,就率部與敵作戰百余次,殲敵千余人,被稱為“北國雄獅”。
趙尚志文武雙全,曾擔任《東北紅星壁報》主筆,并以“向之”筆名撰寫了《關于東北抗日游擊隊過去與現狀的略述》等文章。他曾率部開辟了湯原、木蘭、巴彥、鐵力等十余縣抗日游擊根據地。在根據地建立了小型兵工廠、被服廠、倉庫和軍醫院,還建立了政治軍事干部學校,他任校長。
趙尚志一生革命生涯極其坎坷,曾三次身陷囹圄,兩次被錯誤開除黨籍。然而,無論身處何種逆境,他始終堅持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從未喪失抗日決心,從未動搖革命意志,堅貞不屈、矢志不渝,率部在白山黑水間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者。面對日偽軍的瘋狂“討伐”“圍剿”,趙尚志率部在極其艱難困苦的險惡環境中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穿越茫茫林海,遠征松嫩平原,風餐露宿,浴血奮戰,打得敵人聞風喪膽。日本侵略者曾發出“小小滿洲國,大大趙尚志”的無奈感嘆。
日本侵略者恨趙尚志入骨,登報懸賞1萬元通緝捕殺趙尚志,并叫囂誰抓住趙尚志,“一兩骨頭一兩金,一兩肉一兩銀”。1942年2月,在敵人連續“圍剿”之下,趙尚志終因寡不敵眾,受傷被俘。敵人如獲至寶,妄圖從趙尚志這個北滿抗聯的“大人物”身上弄到我黨、我軍的重要情報。然而,兇殘狡猾的敵人失算了,他們可以靠詭計誘捕一個堅貞的共產黨員,卻無法用重傷和酷刑使其開口。趙尚志在受傷被俘后僅8小時,便英勇就義,時年34歲。殘忍的敵人用鋼鋸將其頭顱割下運往長春請功,將其尸身沉入松花江的冰窟窿里。
毛澤東贊譽趙尚志等抗聯將領是“有名的義勇軍領袖”,其“堅決抗日、艱苦奮斗的戰績是人所共知的”。遲浩田稱“趙尚志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威震中外的抗日民族將領,深受人民愛戴和敬仰的傳奇民族英雄”。
李兆麟——
報國在桑梓 同譜露營歌
“朔風怒號,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這首《露營之歌》是抗日名將李兆麟與抗聯將士陳雷、于天放等套用古曲“落花調”共同填詞完成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曾經極大鼓舞了抗聯將士的斗志,影響廣泛。抗戰勝利后,在東北地區廣為流傳。
李兆麟,原名李超蘭,化名張壽篯,遼寧省遼陽市燈塔縣(今燈塔市)人,中共黨員,東北抗聯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九一八事變后不久,李兆麟便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從北平回家鄉遼陽組織了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以小堡為中心,在遼陽和沈陽、本溪之間的廣大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斗爭。多次戰斗的勝利,使第二十四路義勇軍聲名鵲起,成為遼陽一帶極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抗日隊伍。在領導義勇軍開展抗日斗爭的同時,李兆麟還廣泛發動群眾,建立了“反帝大同盟”“農民大同盟”“窮人會”“婦女會”“少年先鋒隊”等群眾性抗日組織,使其配合、支援義勇軍斗爭。
從1934年起,李兆麟先后任珠河反日游擊隊副隊長、哈東支隊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等職。他曾與趙尚志共同指揮打賓州、克五常堡,與李延祿部配合襲擊洼洪、攻占林口、激戰老錢柜等戰斗,創建了松花江下游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39年5月,李兆麟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率部開展松嫩平原游擊戰,攻克訥河、克山、肇源等縣城。
李兆麟十分善于抓部隊的政治工作,經常結合實際給戰士講形勢任務,鼓勵大家堅持抗戰,克服困難,爭取早日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他沒有官架子,對大家循循善誘,熱心幫助,和藹可親。
李兆麟注意總結經驗,探索規律,提出建立新的軍事據點,改善游擊戰術,掌握有利時機,爭取克敵制勝。他總是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做到謀略在前,周密部署。他強調部隊必須與群眾同心協力,要求每到一地,都應對群眾開展宣傳工作。第三路軍以騎兵為主,往往采取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的游擊戰術,突擊、伏擊、襲擊、阻擊、截擊、追擊敵人,具有很大殺傷力。在廣大群眾的支持下,第三路軍的平原游擊戰爭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
1940年以后,抗聯部隊遭受嚴重挫折,李兆麟率領部隊入境蘇聯,組織整訓部隊,繼續堅持戰斗,曾任東北抗聯教導旅政治副旅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李兆麟任濱江省副省長、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曾積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陰謀。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爾濱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時年36歲。
抗聯英雄趙尚志和李兆麟都是遼寧人民的優秀兒女,是東北抗聯將士的杰出代表。2009年,趙尚志和李兆麟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們的光輝業績和偉大精神必將永遠鼓舞遼寧人民沿著英雄的足跡不斷奮勇登攀,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