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仁
早在20世紀末,很多地區的藝術研究工作者就通過民間采風和實踐研究等方法,對各個區域境內的民間舞蹈進行了整理和分類,在經過長期研究之后,編寫出了教材、論文和地方史資料等,這些工作給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也為挖掘現代藝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傳統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越發艱難,對此,需要根據人們的文化審美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勢,讓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相互結合。
民間舞蹈文化的功能和價值
文化內涵
舞蹈是文化的一種藝術載體,文化是舞蹈的內部核心,這表明文化和舞蹈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可以說,文化直接支撐著舞蹈的發展方向。而舞蹈作為一種動態性的語言,在特殊的文化環境背景下會有對應的文化意義,特別是民間舞蹈,應該準確定位文化特性,不僅要對其外部形態進行研究,更要對其所蘊含的文化深層次內涵展開深入評估。
例如,我國很多地區的舞蹈都充分體現了傳統農耕文化的特點。傳統農耕文化指的是勞動人民在長期農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風俗習慣和行為習慣,主要作用于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其融儒家文化和其他類型的文化為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民間舞蹈是一個民族和地區的歷史見證,是當地居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保留下來的一種無形財富,是人們在發展進程當中不能遺忘的文化概念。民間舞蹈來源于民間生活,對區域內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同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集藝術和舞蹈元素為一體,既體現了濃烈的地方色彩,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是群眾文藝的主要主體之一。多年來,各類地方舞蹈和音樂被二度創作,登上了國內乃至國際舞臺,已經成為人們家喻戶曉和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研究民間舞蹈文化內涵就是研究區域近代史,因為一個地區的藝術形式能夠記錄該地區的文化發展過程和社會風貌,給今后其他地區的藝術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藝術功能
舞蹈和人類社會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并伴隨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在人們的精神活動和娛樂活動當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直至今日,很多舞蹈的藝術功能仍然保存在現有的藝術體系當中,并且隨著時代的轉變,對當地居民和文化起到了獨特的支持效應。例如,在民族文化的傳承方面,由于民俗文化來源于廣大群眾,并且在長期的勞動過程當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性,所以民間舞蹈可以被看作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的文化信仰圖騰,其表現的是當地民族文化的活態特性,是匯集當地人群智慧結晶的產物。歷史的不斷變革,讓民間舞蹈藝術形式不斷發生,在與當地歷史文化及生活體系進行融合之后,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從現代角度來看,民間舞蹈同樣具有娛樂生活功能,其擴充了人們的娛樂渠道。文藝表演正逐漸成為某些農村地區的主要娛樂生活和精神體驗。例如,很多地區都通過民間舞蹈展開區域文化交際,每逢節假日和農閑時期,各類舞蹈元素就會出現在人們的生活場景當中,老百姓在公共區域進行舞蹈演出,一方面有助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情感交流,拉進鄰里之間的人際關系。來自各個區域的民間團體,雖然原本并不相識,但通過各類文藝匯演活動展開了文化交流,在展示技術技巧的同時也不斷提升了區域藝術質量,營造出良
好的區域文化氛圍[ 1 ]。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藝術的發展對社會體育文化的促進作用也非常明顯。體育作為藝術的特殊組成部分,來源于人們物質水平提升和精神層面的新需求。近年來,以舞蹈為代表的體育活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追捧和熱愛,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開始以廣場舞為主要健身手段。在表演時,人體的各個部位會互相配合,跟隨音樂節奏的變化進行肢體運動,這不僅能夠讓身體的各個關節得到伸展,保障身體的柔韌性,還有助于改善人體的臟器功能。尤其是對于現代人而言,網絡科技時代下的互聯網公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會長期接觸電腦或手機,往往都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借助傳統舞蹈進行體育鍛煉,無疑是一種相對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會功能
我國各個地區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與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是特定歷史時期的載體和感悟,也是歷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內在價值已經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從文化藝術來看,還是從審美教育的角度來看,都能突出其社會功能,并且此類藝術形式在發展過程中已經體現出屬于其自身的風格和特色,對于歷史研究而言具有非常明確的價值。這是因為人類為了發展和生存就需要通過各類勞動進行創造,農耕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也在勞動活動的進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娛樂形式和文化形式,并且將內心情感寄托于舞蹈這類文化產物當中。而民間舞蹈就是一種這樣的文化載體,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特定的社會發展現狀,其表現的是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縮影,因而具有非常明確的文化功能[ 2 ]。
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完善傳承保護機制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外來文化沖擊,使得有些傳統藝術形式被忽視,雖然民間舞蹈長期以來受到了地方政府的保護和關注,但現有的發展趨勢對于民間藝術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對此,需要通過社會力量的廣泛推廣和宣傳,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來完善傳承保護機制。民間舞蹈作為一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和傳承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運作體系,一方面繼續保持傳統藝術廣泛的傳播影響力,另一方面在資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幫扶。
具體來看,文化傳承人是傳統文化的主要承載者,也是傳統文化保護環節的核心載體。特別是在當代文化的沖擊下,如果傳統文化后繼無人,必然會導致此類藝術形式邊緣化,甚至因此退出歷史舞臺。對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文化傳承人的保護,并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文化推廣的過程當中,使民間舞蹈憑借其獨有的藝術性擁有良好的發展平臺和發展空間。再加上一部分藝術文化的傳承人本身年事已高,年輕人群體又不愿過多涉及傳統藝術領域,使得某些舞蹈甚至瀕臨失傳局面。對此,政府部門可以考慮建立必要的獎勵機制,在政府部門的主導幫助下帶動全民提高參與意識,以機制保障推進文化傳承[ 3 ]。目前,很多地區已經建立了非常明確的后繼者培養機制,為確保這些新的演員和文化傳承人能夠在社會網絡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得到良好的培養,應根據社會發展規律建立人員保護機制。例如通過系統化的課堂訓練,了解舞蹈文化的歷史和發展進程,同時全方位掌握舞蹈特征與技術要求,在各類動作道具和表演技巧等方面打好基礎。此外,文化傳承人的培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為一部分文化傳承群體提供謀生手段。換個角度來說,文化藝術要想實現長久而穩定的發展,就需要重視演員和繼承者的就業問題,無論是繼承者還是普通群眾,都需要全方位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程當中,對此,政府部門也可以采取一定的鼓勵體系,讓寶貴的歷史資源在現代社會得到保留。
傳統文化進校園
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樣可以和學校教育建立聯系。不同民族的舞蹈有著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形式,并且將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民俗民風等融入舞蹈元素當中,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下,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實際上面臨著一定的發展契機,能夠和學校教育進行融合,建立全方位的舞蹈教學體系。我國很多高等藝術院校和舞蹈藝術教育專業都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他們作為文化傳承主體,要主動承擔起民間舞蹈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因材施教,培養更多的工作者,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借助技術手段構建舞蹈文化教育鏈[ 4 ]。專業院校本身就擁有舞蹈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們可以根據教學經驗和技術經驗對民間舞蹈元素進行提煉,在不改變原有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讓舞蹈適應現代發展需求。如在課堂上完成舞蹈的學習之后,可以以此為基礎創作題材和舞蹈劇目,參加各類舞蹈比賽或藝術演出,讓此類舞蹈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除去專門的藝術院校之外,此類民間舞蹈文化還可以被宣傳至普通高校當中。普通高等院校同樣是全國優秀學生的聚集區域,這些學生對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認知相對清晰,對于特定的民間文化有著獨特的情感。所以對這些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教育,不僅能夠提升民間舞蹈文化的影響力,也有利于促進優秀文化的宣傳。學校可以通過影視資料或各類載體,以講解的方式,先讓學生了解特色藝術文化,并且將這類文化融入校園當中發揮校園第二課堂的功能,充實學生的業余生活,也可以組織各類民間舞蹈社團等,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在一些中小學當中也可以以此構建校園特色文化,讓優秀的民間舞蹈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很多地區的中小學院校已經將課間操替換為當地的特色舞蹈,其目的在于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發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5 ]。
市場化運作體系
市場化運作體系可以成為網絡科技時代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方向,目的在于綜合利用民間舞蹈文化的成果,使文化傳承創新持續獲得推動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以開放式的心態進行文化宣傳。例如政府部門可以和社會文化部門進行合作,舉辦各類文藝大賽或舞蹈比賽,通過比賽讓這些民間舞蹈或廣場舞被大眾所熟知;整理和編排之后的民間舞蹈也可以在各類演出場合作為參與劇目上演,上到國內國際專業舞蹈比賽,下至民俗民間節日活動展演,都可以成為舞蹈的宣傳平臺。
特色傳統文化要實現傳承和發展,就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尋求商業化發展進程,吸引更多年輕群體和社會主流群體的關注。原有的一些民間舞蹈,由于缺乏固定的演出場所和演出空間,大多都以走街串巷的形式為人們所了解。政府部門可以與社會資源配合,吸引更多企業資金或與當地的舞蹈藝術社團等與之進行合作,為這些舞蹈提供固定的演出平臺,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擴展文化傳播領域,發揮其商業價值。此外,還可以考慮以文化旅游產業形式豐富區域文化底蘊,依托旅游市場讓民族舞蹈和旅游產業進行深度結合,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許多地區的民俗文化都和當地的旅游產業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各地區也可以吸取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與游客展開交流互動,充分發掘舞蹈藝術價值,為其傳承發展提供持續性動力[ 6 ]。
新媒介文化宣傳
網絡科技時代的主要特征是互聯網拉近了全世界人民之間的距離,文化傳播的速度更快。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直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各類載體和終端了解世界范圍內的熱點。所以,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創新同樣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例如可以通過人們常用的微信平臺和微博平臺來進行文化介紹,或是利用年輕人比較喜愛的抖音平臺和快手平臺發布一些與民間舞蹈有關的短視頻[ 7 ]。這些平臺的共同特點在于流量較大且互動性較強,能夠廣泛吸引現代社會主流群體的關注,也給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和空間。
民間舞蹈作為我國主流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文化建設背景下,其發展面臨新的難題,對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和弘揚家鄉和國家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并根據社會發展規律提出更多可行策略。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民間舞蹈文化不僅要實現新舊內容的融合,還要改變傳統觀念,融入現代網絡科技體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唐鈺婷.網絡科技時代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與未來發展研究——評《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發展研究》[J].人民長江,2021,52(02):224.
[2]衛晨靖.論山西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與發展——以舞劇《一把酸棗》為例[J].黃河之聲,2018(06):40-41.
[3]劉皖皖.廿十春秋 歷久彌新——論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教學的實踐與革新[J].教育研究,2022,4(11):148-149.
[4]張開翔.地方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以張家口壩上二人臺藝術為例[J].青年與社會,2020(04):259-260.
[5]王丹.湖北民間舞蹈教育傳承及發展研究——以英山縣采茶舞蹈為例[J].福建茶葉,2017,39(03):286.
[6]尹亭.淺談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9(03):259.
[7]潘順波,吳媛媛.心系傳統文化傳承白泉經典——白泉傳統文化跳蚤舞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3(2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