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玲



在Krashen輸入假設理論,Swain輸出理論和語篇分析理論的支持下,語言學家表明閱讀與寫作教學可以相互貫通,語言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習得寫作技巧。“以讀促寫”指的是把在閱讀中所學到的知識、語篇結構和技能遷移至寫作,在寫作中再次運用和深化遷移內容,實現閱讀和寫作的高效互助。
一、以讀促寫的現狀
1.在當前英語教學的大部分情況下, 讀寫分離,學生對閱讀文本停留在淺層理解,缺少對文本的結構的解讀,導致他們懂內容,但不懂寫作的邏輯和結構。
2.教師如何根據不同的閱讀文本進行以讀促寫是個常見的難題。
二、基于文本分析的初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以牛津版7B Unit22 France iscalling為例)
1.教學內容:牛津版7B Unit2 France is calling,語篇以法國為主線,通過5個自然段闡述法國的地理位置和風景名勝,地方特色。文末一段進行升華,讓讀者認識到法國的魅力,號召讀者前往法國。
2.教學目標:(1)了解文章大意。(2)分析文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3)根據文章結構,寫出與該文章相似的“Guangzhou is calling”。
3.教學片段及設計意圖。
劉佳(2018)通過分析多個以讀促寫的教學實例,得出“以讀促寫”教學過程基本遵循著三個階段展開,即寫前閱讀、以讀促寫、讀后寫作,本文遵循以上三步進行“以讀促寫”。
第一步:寫前閱讀。
寫前閱讀是學習者通過閱讀了解文章大意。凌莉(2021)認為要幫學生建立閱讀圖式,積累語篇架構知識。王然(2021)認為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建立閱讀圖式,幫助其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大意和脈絡。
1.快速閱讀,匹配文章大意。
【設計意圖】匹配文章大意能夠鍛煉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讓學生對文章的段落結構有大致的了解,為“以讀促寫”做最初的鋪墊。
2.仔細閱讀,完成思維導圖。
請學生補全以文本為基礎的思維導圖,如圖一所示。
【設計意圖】補全思維導圖時,學生可提高掃讀能力,理解文章內容和結構。教師需給學生提供思維支架,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布局。
第二步:分析文本,以讀促寫。分析是“以讀促寫”中最重要的一步。分析是讓學生明白在遇到類似文章時該怎樣下筆,應注重哪些細節。教師可借助圖一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分析文章詞匯、內容和結構等。
3.請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要介紹一個地方,會介紹什么”
【設計意圖】閱讀文章和完成思維導圖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已有大概的認識。讓他們站在作者的角度來介紹一個地方,可以幫助他們更深人語篇,為文章的謀篇布局做預演。
4.再次整理文章結構
教師引導學生把每一段的大意填寫在表格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和提出要點。表格如下:
【設計意圖】整理文章結構是為了幫助學生對如何介紹一個地方有更深刻的認識,幫助他們學會懂得從何角度寫作。從微觀到宏觀,對文章的謀篇布局有深刻的了解。
第三步:讀后寫作。
完成Guangzhou is calling的框架,鼓勵小組合作模范句子后完成寫作。
架并形成知識提綱寫出可以降低學生對寫作的畏難心理,知道如何進行寫作。文中詞匯短語可以輔助學生完成寫作。
三、基于文本分析角度對本課的教學反思
1.選取合理的文本類型和寫作任務是落實以讀促寫的重要基礎,本單元話題“旅游”讓學生感興趣并且實用性強,從介紹法國到介紹廣州知識的正遷移也很恰當。
2.以讀促寫應貫穿整個課堂。思維導圖,表格,框架的反復使用,從作者角度出發不僅令學生理解文章,還可加深文本認知,一步一步地為學生寫作的遷移做準備。
3.在以讀促寫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支架,尤其是后進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去完成文本分析。展開小組討論以及小組活動可幫助思維碰撞,鍛煉學生合作精神。
4.不足:本課例中強調文章的語篇布局和行文脈絡,但在仿寫文章內容未花太多時間,需要思考如何在文中貫穿仿寫,達到讓學生既可以寫一篇邏輯清晰,又讓學生知道如何寫文采優美的文章。
《課程標準》(2018)強調,英語閱讀教學既要幫助學生對文本的主旨大意及細節信息進行表層理解,又要幫助他們對文本的篇章脈絡、作者寫作意圖和文化知識內涵進行深層理解。因此,教師仍需不斷提高自身解讀文本的能力,并且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文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使學生潛移默化,提高以讀促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