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開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面壁”,意為“面對墻壁”,原為佛教用語,相傳南朝名僧達摩大師刻苦修行,終日面壁而坐,默誦經文,后來成為佛教禪宗的始祖。
古人為什么要面壁呢?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面壁修身養神。面對墻壁靜坐,摒棄一切雜念,借此修煉身心。蘇軾《答王幼安宣德啟》:“方將求田問舍,為三百年之養;杜門面壁,觀六十年之非。”《紅樓夢》第六十四回:“晴雯道:‘襲人么?越發道學了,獨自個在屋里面壁呢。’”
二是面壁苦讀。面對墻壁讀書,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宋史·宗愨傳》:“愿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王晫《今世說·文學》:“方渭仁少年負氣自豪。里中時有文會,每當同人搦管拈題,苦吟面壁;方與毛會侯,輒握手修篁怪石間,相與縱譚天下事。”姚鼐《送余伯扶重游武昌》:“皖中山遠人士稀,愛詠清辭長面壁。”
三是面壁思過。這是古代的一種懲罰方式,讓犯過錯者面對墻壁站著,靜心思考自己的過錯。因為面壁的時候,受懲罰者只能看到一面墻,不容易受外界形形色色事物的干擾,更能集中注意力反省自己。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小仙自知身獲重罪,追悔莫及,惟有面壁思過,敬聽天命。”在金庸《笑傲江湖》第七章“授譜”中,岳不群將林平之收為華山派的弟子后,立即找令狐沖“算賬”,以他“此番下山,大損我派聲譽”為由,罰他上思過崖面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