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紅
最近很多人為網爆的“唐山打人事件”引發的社會治理問題義憤填膺,呼吁要嚴懲兇手,并深挖犯罪團伙背后可能存在的黑惡勢力。在掃黑除惡進行了三年之后,眾目睽睽的公共場所還發生這種氣焰囂張的暴力流血事件,確實令人震驚O當地警方雖然迅速出動警力抓捕了全部涉案人員,并公開通告案情,仍未能平息洶洶輿情。很多人關注的是,這種公共場所的暴力行為,如何防范和救濟?
應該說,得益于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對民眾安全保障的重視,中國社會治安的水平有目共睹,一直頗受好評。而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的開展本身也旨在提升百姓的安全感,所以我們更愿意把唐山打人事件看作是一起突發偶發的惡性案件。但幾名犯罪嫌疑人在公共場所的暴力行為如此肆無忌憚,又讓人不由擔憂,是否仍存在一些黑惡勢力受到庇護的現象。
公眾輿論此次在督促地方警力迅速高效地打擊犯罪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如何才能在沒有輿情的前提下把維護公共安全常態化,形成令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安全的制度保障。比如,星羅棋布的天眼系統是否能及時發現和預警突發事件,接到報警電話后多久可以出警并迅速疝理,如何利用大數據高效地抓捕嫌疑人,如何防止系統內的保護傘等,都是擺在公安部門面前的一道道課題。若能以此為契機,查缺補漏,加強日常安全保障力度,必將更好提升民眾安全感。
很多人也注意到,犯罪嫌疑人現場之所以窮兇極惡,還在于被害人無力反抗和旁觀者少有人伸以援手。拋開身體力量的對比不說,在法律層面,被害人及旁觀者顧慮的可能是,一旦反抗或者造成對方傷害,是否會被定性為互毆,是正當防衛還是防衛過當,是否會反過來變成自己構成故意傷害? 以往的司法實務經驗,或許讓他們對反抗暴力產生顧慮:奮起自衛或見義勇為,可以被法律認可嗎? 現實中,遭遇暴力侵害而自衛的,有多少人可以得到公正的結果?
若沒有輿論的關注,又有多少人可以像“昆山反殺案”或“麗江反殺案”中的受害人那樣全身而退? 對于制止不法侵害,我們的法律制度是否對反抗一方的要求,過于苛刻? 可以說,立法機關近;年來調整正當防衛方面的司法解釋正是順應了時勢.
唐山打人事件引爰伊·論聲浪,并不在于民眾對這種暴力余為有多恐懼,而在于考驗了我們對地方公共安全部門保障民眾安全是否足夠信任,對自身可以合法地反抗暴力是否足夠有信心。法律賦予公權力部門打擊犯罪的手段,但防范顯然比事后追究更能讓人有安全感,因為安全感主要來自避免被暴力傷害而不是被傷害之后的救濟。法律的威力在日常生活中彰顯出來,是要能真正震懾潛在的違法犯罪分子,而不僅是保障被害人合理地反抗暴力。如何實現懲惡揚善的初衷,這事關法律實施的效果評價。好在,目前一切都在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中國社會的輿論場在很多重大事件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這次也是。安全問題永遠都是民眾最大的關切點,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會引起廣泛的共鳴C正視這種力量,并通過輿論監督改善制度保障,也是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體現。(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疑難證據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