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 媛 鐘艷宇
透過鐘朝輝工作的點點滴滴,病人們感受到了一位醫生的執著追求與堅定渴望,也看到了仁心仁術、劍膽琴心。
在車水馬龍的阜成門內大街上,有一棟典型的維多利亞式建筑顯得與眾不同,它就是中國人自行籌資建設和管理的第一家綜合性西醫醫院——北京中央醫院。如今,這座已有104年歷史的建筑仍在正常使用,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白塔寺院區的主建筑樓。人民醫院普通外科醫生鐘朝輝在這棟古建筑里已經工作了22年,和這座古老的建筑一起,見證中國外科醫學事業發展,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2000年8月,鐘朝輝獲得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外科專業碩士學位,成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隨后,他相繼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外科(肝膽外科專業)獲得博士學位,赴美國普渡印第安那醫學中心從事干細胞博士后研究。如今,他已回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普通外科擔任主任醫師。
外科治什么病?鐘醫生講了個經典笑話:從前,有一個士兵在一次戰斗中腿部中箭,醫生拿出剪刀,把露在外邊的箭桿剪掉,然后就要走。士兵著急地說:“射進肉里的箭頭怎么辦!”醫生搖搖頭說:“那是內科的事。”
“其實,外科與內科的區別不取決于病患的位置,而是取決于治病手段。”鐘朝輝介紹說:“內科通過內服藥物治療;外科主要通過物理,化學,或能量的手段來解決患者包塊和異常病變問題。”
何為“普通外科”,這也是個很多人都沒搞清楚的問題。人們常把“普通”與“高級”對應,因此普外科成了臨床上遭遇最多“委屈”的科室。“堂堂‘普通外科’專家,卻成了‘普通’外科專家,頓時感覺矮了一截。”鐘醫生打趣地說。

鐘朝輝在全國總工會年度總結大會上發言
事實上,普通外科是因其診治疾病范圍廣、門類雜,很難用一個簡單的詞匯來概括,因此稱為普通外科。其主要治療范圍有肝膽胰脾、胃腸道、甲狀腺乳腺、疝氣等方面的疾病。此外,譬如體表腫塊、體表感染、燙傷、甲溝炎等簡單外科疾病也是由普通外科來治療。
20多年來,鐘朝輝參與診斷和治療了大量患者,為眾多肝膽系統疾病、胃腸惡性腫瘤、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疾病患者解除病痛。據粗略統計,鐘朝輝已接診腹腔鏡外科手術近4000例,各種消化道腫瘤手術近1200例。此外,他還是國內較早參與Da Vinci 機器人手術的外科醫生之一。近年來,鐘朝輝創新開展的減重及代謝疾病外科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和社會效益。
據鐘朝輝介紹,中國外科醫學事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尤其近年來在新藥研發、治療手段創新、完善醫保體系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日益縮小,甚至反超。

鐘朝輝為西雙版納民族地區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以腫瘤治療為例,隨著中國臨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國內越來越多的腫瘤研究成果被國際權威腫瘤診療標準制定機構采納,用于制定國際臨床診療標準,提升了中國臨床科研的國際地位。同時,隨著腫瘤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藥物在臨床上也被推廣和應用。”
據了解,目前中國癌癥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從10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其中,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經達到了83%,和發達國家的診療水平相近;而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經高于發達國家。
普外醫生很“普通”,每天早上八點鐘開始,查房、會診、帶教;下午一點半出門診,半天時間大約要接診二、三十位病人;周末撰寫論文,參與公益講座……鐘朝輝的日常和所有醫務工作者一樣,忙碌而充實。普外醫生不“普通”,災難性事件救援現場、支援邊疆地區醫療事業發展,也留下了普外醫生鐘朝輝的身影。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所轄的北川、平武、江油、安縣四縣(市)發生特大地震災害。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衛生部委托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一時間組織救援力量,臨床經驗豐富的鐘朝輝成為第一批國家救援醫療隊成員,連夜啟程趕赴災情一線,并選擇了災情最嚴重的綿陽北川縣。晚上11點,鐘朝輝和他的同事們冒著滂沱大雨到達目的地。他們顧不上休息,放下行囊就開始搶救傷員,并聯合當地野戰醫院醫務人員連夜查房,詳細記錄每名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病史和處理情況。就這樣,在雨中,伴著余震,他們連續工作了40個小時。
在北川救援的日子里,鐘朝輝和同事們在余震不斷,醫療設施簡陋,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救治傷員912人次,危重病人78名,手術60臺次,病種達60種,并無一例死亡。早期傷員生命搶救過程的成功,為其后續安全轉移到后方醫院繼續接受康復治療提供了前提保障。
2014年11月3日,41歲景頗族婦女周某高興地走出西雙版納州醫院。多年來,她飽受泌尿系結石困擾,久治不愈。幸運的是,這次她遇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十五批醫療隊的專家們。經過醫療隊多學科聯合會診,周某被確診為腎型甲狀旁腺功能亢進。2014年10月31日,在州醫院醫生的協同下,鐘朝輝為她進行了70分鐘的手術治療。這是西雙版納州醫院第一例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患者治療。手術后,周某甲狀旁腺素很快降至正常標準,4天后順利出院。
在西雙版納工作期間,鐘朝輝為包括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等60多位患者成功實施了手術治療。此外,他還結合當地醫療情況,對當地醫務人員進行專業授課及培訓,組織多場“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外科治療”專題授課,開展“肥胖及Ⅱ型糖尿病的外科治療”講座等。
“只有了解西雙版納民族地區患者的疾病特點和訴求,才能深刻認識到云南民族地區常見疾病和疑難疾病的治療短板,更能有效服務孔雀故鄉人民,才能實踐自己的承諾:為彩云之南、金孔雀的故鄉人民解除病痛的諾言。”鐘朝輝說。
服務邊疆民族地區人民健康福祉的情結并未了結,2017年、2018年,鐘朝輝又先后兩次參加了全國總工會組織的赴新疆北屯農墾兵團義診,為改變當地醫療觀念、正確引導、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貢獻力量。2018年7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聯系下,鐘朝輝為18歲藏族少女實施了腹腔鏡代謝手術,這是中國首例為藏族患者進行該類手術。
無論是親赴邊疆地區的義診,還是為民族地區患者服務,鐘朝輝都將之視為歷練自己的難得機會。“救災扶困是我們每個北醫人的責任與擔當。其實,每一次與民族地區群眾交往,我們既是老師,也是學生。我們帶給他們生命與健康;他們質樸善良、奉獻邊疆的精神內核也會給我帶來心靈的洗禮與激蕩,給予我人生的激勵和無盡的力量。”他說。
“救災扶困是我們每個北醫人的責任與擔當。其實,每一次與民族地區群眾交往,我們既是老師,也是學生。我們帶給他們生命與健康;他們質樸善良、奉獻邊疆的精神內核也會給我帶來心靈的洗禮與激蕩,給予我人生的激勵和無盡的力量。”鐘朝輝說。
打開鐘朝輝醫生在互聯網上注冊的公眾號,你會聽到這樣的留言:親愛的患者朋友您好,歡迎來到我的網上工作室,由于門診時間局限,您可以在這里把就診資料補充完善,還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隨時與我交流病情變化……
鐘朝輝認為診療服務要以方便患者就醫和治療為宗旨,互聯網的發展使診療活動實現了線下和線上形式的完美互補。“‘互聯網+’將診療服務從院內向院前延伸,將治療理念從院內向院外擴張,提高了患者的就醫效率,降低了患者的就醫成本。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暴發的這兩年,極大地改善了本地和外地患者的就醫體驗。”
鐘朝輝除了在網上提供免費科普和咨詢之外,還利用大眾媒體廣泛宣傳醫療知識。2022年春節前夕,他在央視《生活圈》欄目介紹“減重和健康管理”知識,全國全網觸達粉絲量達到3.18億,全網觀看量達到1061.9萬,全國話題閱讀量達到2007.4萬。他還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全面分析同類型患者的特征和療效數據,為患者提供準確的就醫導向和醫生信息,減少患者由于掛錯號和找錯醫生造成的時間和精力浪費。
鐘朝輝醫生以專業技能為病患解除痛楚,并從多個角度安撫鼓勵他的患者,給予精神上的支持。摘自一位腫瘤患者的記述:鐘醫生給患者的諸多印象,都是暖和的色調,宛如伴著細碎的陽光。其實這些也不過是醫生的日常工作點滴,但是,就是這些點點滴滴,讓病人感覺放心、舒心也安心,甚至莫名其妙地覺得很榮幸是他的病人。也正是透過這些“日常”,讓每位病人感受到了一位醫生的執著追求與堅定渴望,看到了仁心仁術、劍膽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