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靈犀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方,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成績單”——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大灣區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都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凈增加2萬多家……一組組亮眼數據顯示,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合作更加深入廣泛,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4月19日,在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省大灣區辦)主任鄭人豪報出一組組令人振奮的數字,顯示大灣區在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創新能力及核心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

航拍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和收費站入口
2021年,廣東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占GDP3.14%,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居全國首位;“十四五”時期規劃建設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量居全國首位;高水平實驗室體系不斷優化,在大灣區布局2家國家實驗室,分別是鵬城實驗室和廣州實驗室;擁有10家廣東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并集聚了眾多國內外院士科學家以及港澳科研機構……鄭人豪稱,廣東省正以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重點,推動創新載體沿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布局,粵港澳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在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方面,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表示,目前廣東已初步建成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廣東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支持科技計劃,截至目前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已超過3億元人民幣,惠及10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
以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等重點區域為主陣地,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在布局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一期等設施運營順利,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系統、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加快建設,鵬城云腦III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部分已實現面向港澳和全球開放共享,中國散裂中子源3臺譜儀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近500項用戶課題,其中港澳用戶占比超過10%;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港澳網絡專線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超過200家。”梁勤儒說。
世界級的機場群和港口群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大灣區機場群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標箱。
鄭人豪表示,經過多年深度融合發展,大灣區內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更加高效,探索形成了“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大疆無人機、云洲無人船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順利轉化落地,培育形成了一批新興產業集群。“這都是大灣區科學和人才工作者共同努力、產學研‘一條龍’推動的結果。”
“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1430公里,在建里程975公里;珠三角9市已有城際鐵路運營里程476公里,12個城際鐵路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在建里程362公里;珠三角9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1092公里,在建里程662公里。”鄭人豪在發布會上介紹,隨著“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軌道建設如火如荼,高速公路網也越織越密、四通八達。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二級巡視員黃凌說,截至2021年底,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4972公里,路網密度達到9.1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國內外主要城市群中位居前列。
口岸通關方面,粵港澳三地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效率大幅提升,2/3出入境旅客通過自助方式通關,基本實現排隊不超過30分鐘。
世界級的機場群和港口群在加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標箱。目前,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4個港口已邁入億噸大港行列,深圳港、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位居全球第四位和第五位。
“硬聯通”持續加速,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也在不斷深化。鄭人豪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推進“灣區通”工程,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
廣東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目前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筑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同等待遇,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內辦結。

廣東惠州機場
“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香港、澳門居民通過代理見證開立內地銀行個人賬戶超18萬戶,拓展銀聯港澳版“云閃付”手機應用、微信等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大灣區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務更加便利。
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林平介紹,截至2021年底,參與“跨境理財通”試點業務的大灣區居民超過2萬人次,資金匯劃5855筆,金額4.86億元,資金雙向流動均衡、交易活躍;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間累計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到21.01萬億元。
廣東省持續拓展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范圍。在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領域,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此外,廣東推動制定首批“灣區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粵菜等23個領域70項標準。
貿易、營商環境、職業資格方面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讓大灣區成為港澳各行業人士就業、創業、生活的良好聚居地和新空間,灣區“心聯通”不斷加強。
鄭人豪表示,為更好地讓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廣東省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許可審批。截至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
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當公務員已不稀奇。近年來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多批次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累計超過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報考,首批考取港澳居民已聘用到崗。此外,廣東省還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過23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3400余人。
在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同等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等政策落地實施;在住房方面,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更便利,無需提供相關證明,可按規定使用港澳銀行跨境按揭購房;在醫療衛生方面,“港澳藥械通”試點實施,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在社會保障方面,“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在稅收優惠方面,廣東省全面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截至2021年底,共受理申請人數超2萬人,申請補貼金額超過55億元……港澳居民在大灣區發展有了更強的“歸屬感”和滿滿的“獲得感”。
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發布,賦予橫琴和前海新的重大機遇、重大使命。為支持港資企業拓展發展空間,前海合作區出臺產業集聚等政策,對港企按一般扶持標準的1.2倍執行。橫琴合作區推出商事登記跨境通辦服務,澳門企業足不出戶即可落戶合作區,自揭牌以來新設立澳資企業253家,實有澳資企業4771家,澳資企業參與合作區建設熱情高漲。港澳建筑工程和專業人士跨境備案系統正式啟用,累計63家港澳企業和324名專業人士獲跨境執業資格。
此外,半年多來橫琴合作區創新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新體制,管委會、執委會和省派出機構揭牌運作,穩步構建“1+1+1+N”政策框架體系。在橫琴合作區,“澳門新街坊”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可為澳門居民提供4000套住房。截至2021年底,在橫琴合作區登記就業的澳門居民有503人,同比增長114%;澳門居民累計辦理居住證8679人、購置各類物業7426套、簽訂門診統籌424名,去年全年超5.3萬人次澳門居民在橫琴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