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熱點
將戲曲唱腔與流行音樂相結合,歌曲《萬疆》別有韻味;用粵劇“唱”一部電影,影片《白蛇傳·情》帶來全新的觀影感受;融戶外園林真人秀和戲曲實景演出于一體,戲曲文化創新節目《最美中國戲》讓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近年來,戲曲不斷創新傳播方式,頻頻在跨界融合中受到眾多年輕人的青睞。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種類繁多、各富特色,不僅承載著中國文化精神,更體現著中國人的審美追求。
近年來,民樂的創作、演出、傳播呈現出新的時代氣象,尤其是在年輕人中的認知度、接受度持續提高。如創意節目《齊天樂》中,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王亞平在空間站奏響經典旋律《茉莉花》為序曲,將中國空間站傳來的太空音樂祝福和晚會現場激昂的民樂演奏巧妙融合,創造出穿梭宇宙、天地合鳴的神奇相遇,用新科技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雋永魅力。中華文化史上與民樂相伴的十組傳奇人物齊聚一堂,從斗琴到合鳴,演繹了一曲融合琴、簫、笙、阮、鼓、琵琶、箜篌、二胡、嗩吶、羯鼓等十種代表性民族樂器的創意交響。
多維解讀
1.守正創新,要立足優秀傳統。中華文化講究藝術意蘊,傳統民樂、戲劇的魅力在于獨特的韻味、真摯的情感和藝術的感染力。無論哪個類別的演出形式,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包含對作品的精準詮釋和體現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之意,而擁有這些“強大”和“本領”,是守正的題中之義,也是支撐藝術傳承創新的基礎和前提。
2.尊重藝術自身規律基礎上的求新求變。近幾年傳統民樂、戲劇改良的步伐在加快,尤其是在新媒介環境下,舞臺聲、光、電和服、道、化等手段的融入,很迅速地就能在感官上將民樂、戲劇節目包裝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對于形式創新,一方面可以嘗試、探索,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誤區,不能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作為民樂、戲劇創新的審美取向和評判標準,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
3.體現自身特色,是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中華民族被稱為“禮樂之邦”,傳統民樂、戲劇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占有很大比重。它們根植于中華大地,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密碼。近幾年傳統民樂、戲劇創作、傳播的大環境有了很大改觀,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域性強的民間傳統樂種、劇種要守住自身特色,不要盲目跟風。
時評選粹
新國風蔚然成風
李 政
新國風之所以謂“新”,在于表達之“新”與內容之“精”。實際上,對于大眾而言,傳統文化是既遠又近的存在。這里所說的“遠”指的是其相對陳舊的表現形式難以和現代大眾進行廣泛對話,而“近”則是因其中蘊含著對當下有巨大啟迪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因此,如何給傳統文化換上當代人青睞的“新衣”,又如何將其“內核”與現代化表達扣合起來,成為一道頗具難度又亟待解決的命題。對此,當下的新國風文藝作品或廣泛融合舞蹈、情景劇、舞臺劇等備受大眾喜愛的藝術形態,或采用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或加入趣味游戲、深度訪談、實地探訪等環節設置,為觀眾營造出具有沉浸感和體驗感的文化氛圍。與此同時,這些文藝作品還將抽象的傳統文化具象為清晰可感的文化符號,并從詩詞歌賦、衣食器物、民風民俗等微視角切入國風的大主題,用稀松平常之物鋪展出立體生動的中華文化畫卷。當這些生活化元素變成對話古今的載體,傳統文化與人們的心靈越來越親近?!兑律兄袊贰秶覍毑亍ふ寡菁尽贰兜浼锏闹袊贰秶鴺反蟮洹贰段枨辍返裙澞烤劢共煌膰L垂直領域,以深入淺出的內容讓觀眾充分領略傳統文化魅力;“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則用綺麗的視聽技術,編織起一場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奇旅……這些新國風文藝作品秉持著簡而專、小而深的創作理念,雖只照見了傳統文化中的一隅極小天地,卻力求在其中深耕細作,由點到面地做成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文章”。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當下涌現的這一批新國風文藝作品既有美之內涵,亦有美之意蘊;既在內容創作層面上突破了既定模式的窠臼,又用別具一格的創意激活了文化傳承的密碼。更重要的是,它們激發著文化創造和創新的火花,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煥發出別樣的光彩。我們期待,更多的創作者能夠不忘初心、秉持匠心、堅定恒心,讓這一股新國風在熒屏上鼓得愈滿、吹得愈勁。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2年3月16日)
各方觀點
傳統戲曲,展現時代魅力
鄧劍洋
跨界融合成為戲曲不斷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把傳統戲曲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多樣化的元素相互融合,帶來了全新的觀感體驗,也激發了更多群體的情感共鳴。戲曲與現代技術的互動,突破了以往的傳播壁壘。一方面,線上直播、視頻剪輯等數字手段極大豐富了傳統戲曲的表現張力,推動戲曲更好地走進大眾。比如,不少戲曲院團利用網絡平臺開展“云直播”,通過彈幕與觀眾互動,“圈粉”年輕觀眾。另一方面,戲曲自帶的藝術感染力,借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平臺不斷放大,在點贊、收藏、分享中,輻射更多人群。比如,“上戲416女團”在短視頻平臺用京劇唱腔演唱歌曲,走紅網絡。
戲曲在一次次充滿新意的嘗試中,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展現著傳統藝術的時代新義。正如京劇大師梅蘭芳所說:“一個古老的劇種,能夠松柏常青,是因為它隨時進步?!被顟B傳承的傳統戲曲,連接綿延千年的審美積淀與欣欣向榮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為豐富的藝術表達持續散發時代魅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年4月11日)
讓更多年輕人領略傳統藝術之美
周飛亞
優秀傳統文化,往往有著穿越時空的感染力。傳統藝術包含著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密碼,并以高度審美化的方式呈現,成為吸引當代年輕人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一些戲曲在年輕人中特別“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這些劇種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學積淀。昆曲被稱為“百戲之師”,有600多年的歷史;梨園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歷史長達800多年,其劇種美學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豐富完善,年輕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傳統蘊含的精神密碼和藝術魅力超越時代,賡續傳承,于此可見一斑。
當然,傳統魅力也需要當代表達。如中國民樂開辟網絡秀場,通過演奏流行樂曲以及電影、游戲主題曲等方式,在年輕人心中留下“時尚”“酷”的印象,進而引導他們走進音樂會現場,領略民族樂器技藝之精、音色之美。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0年7月28日)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