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驥才
一筆一畫皆人生,作為當代作家、畫家、社會活動家,馮驥才先生對于文學與繪畫都有著深刻、獨到的理解。他的全新隨筆集《畫室一洞天》,是對上一部作品《書房一世界》的呼應,以畫室為發散點的76篇短文,紀事狀人、談古論今、抉奧闡幽,快意人生躍然紙上。他說:“我堅持一點,要把文學寫成藝術品,所謂藝術品,就是有審美價值的。”
記者: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投身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和文學闊別了20年后,如今重新提筆,出了隨筆集《畫室一洞天》和中短篇小說集《多瑙河峽谷》,是否希望用文學承載更多更豐富的人生感悟?
馮驥才:對。20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剛剛從一個相對封閉的時代進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我充滿了創作的激情,一年寫幾十萬字,忽然大病一場。當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社長閆文景先生,給我寫過一封信,里邊寫過一句話,他說“你一定要活得久,只有活得久,對人生的理解才會更深透、更豐富、更深厚”。我現在有時間寫作了,回到創造的快樂里,很多東西一擁而來,甚至同時幾個想法都會來,因為過去壓抑的時間太多了,20年生活積累得太多了,看得太多了,認識得也太多了。
記者:那這么多年來,您就沒有文學創作的沖動嗎?
馮驥才:當然有,但是我沒時間寫。偶爾自己覺得特別熱愛文學的時候,是看同輩的作家或者年輕人出新書的時候,我感覺有一點苦澀,覺得自己熱愛的東西沒法做。不過我知道搶救文化遺產的事情太重要了,我非做不可,我不能選擇。我這輩子既然跟文化遺產保護捆綁在一起,就永遠不會松綁,只是沒有體力再繼續。如果讓我回到60歲有體力的時候,我還是會放下小說。
記者:搶救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對您的創作是否也有所增益?
馮驥才:這些年我一直渾身有勁,朝氣蓬勃,恐怕也是文化遺產對我生命的一種調動,所以我一直感覺不錯。但是我覺得,到了80歲的年紀,人開始往下沉,這個沉并沒有靠邊,是那種靜水深流的感覺。
記者:這種文學的社會責任感,似乎從您當年被收入語文教材的《珍珠鳥》開始就體現出來了,您在創作中,有哪些堅持是始終如一的?
馮驥才:一篇散文也許不會有太多的內涵,它跟小說不一樣,總是要寫一些精神性的東西。這些年我堅持一點,要把文學寫成藝術品,所謂藝術品,就是有審美價值的。我還堅持小說家的語言——不管寫的時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說的語言最終應該是精當的。
記者:記得您寫過《書房一世界》,現在又出了《畫室一洞天》,書房和畫室,在您心里,分別是怎樣的存在?
馮驥才:我有兩個空間:一個空間是以文字工作,此為書房;另一個空間是以丹青干活,此為畫室。這兩個空間的不同,不僅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實際上是心靈分工的不同。我說過,寫作于我,更多是對社會的責任方式;繪畫于我,更多是個人心靈的表達與抒發。我說“書房一世界”,是說書房之大、之寬廣、之豐厚幽邃,有如一個世界,我寫了一本書,遠遠未能將其窮盡。現在又說“畫室一洞天”,何謂洞天?洞天乃道家所說——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洞天福地,山麗川明,仙樂神曲,異卉珍禽。我的畫室不正是有洞一樣的私密,家一樣的自由,神仙一樣的神奇?何況里邊還隱含著我個人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人生的軌跡以及過往的思考。只有自己聞得出畫室里歷史的氣息,感受到自己活生生、一觸即發的精神生命。
記者:那么對您而言,繪畫和寫作是否會相互影響?
馮驥才:我覺得繪畫對于我更私人化一些,更多是一種個人的心靈生活感受,一種排遣、一種抒發。文學呢,更多地承擔了一些社會的責任,闡發對生活的思考,和讀者一起來認識生活,這都是我的文學追求。文學影響了我的繪畫,比如說在繪畫里追求文學性、追求詩意、追求意境,這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特別是文人畫的傳統。那么繪畫也影響了我的文學,因為繪畫跟文學有共通的一點,都要產生視覺形象——文學是延綿不斷的畫面,繪畫是片斷靜止的文學;文學是用文字作畫,而繪畫是用筆墨寫作,畫中一點一線,一塊色調,一片水墨,都是語言,給讀者營造一個看得見的空間、人物、景象,越鮮明越簡潔越好。
記者:日常您會如何在這兩件事上分配時間和精力?
馮驥才:做這兩件事,我不需要分配時間。有文學創作沖動的時候,我就到書房埋頭去寫;有用繪畫表達的欲望,我就走到畫室。我的書房和畫室,是在家里一個走廊的兩頭,這是一個甜蜜的往返,很幸福。
記者:和《書房一世界》風格一致,《畫室一洞天》中您也寫了許多身邊有趣的物件,像質地細膩的硯臺、筆桿迎面刻著兩句詩的珍貴古筆、包漿厚潤的茶葉罐等,行文中能感受到您對它們的珍視與喜愛,下筆的時候您也很快樂吧?
馮驥才:對,寫的時候特別放松,因為都是寫我身邊朝夕相處的東西,我又知道每個東西里的故事,我知道哪些是值得把它寫出來,是有意味的,是不能忽視的一些東西。就像宋人寫筆記,白描,寫出平淡生活中的況味。現在人到了七八十歲,感受過往的一點一滴、喜怒哀樂,在文章中會變成另外一種詩意。
記者:從繪畫到寫作,您呈現出來的豐厚文化素養,在年少時期是如何修煉積累的?
馮驥才:古詩詞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精華。年輕時我就主動背過很多古詩詞,也很喜歡新詩。這些東西給我留下了一種深深的文化情懷,包括中國人特有的情感和審美方式以及精神境界。古詩詞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在現實生活中創造詩意。
記者:記得您分享過,家中曾有舊藏書千余冊,一度被毀,您把殘書小心地重新整理、縫訂,還常常拿出來讀,缺枝少葉的殘卷,讀起來是否非常費力?
馮驥才:不會啊,斷臂的維納斯像,你不知不覺會用自己最美的想象去安裝她。書中某一個人物的命運由于短篇少章不知結局,我并不覺得別扭,反而用自己的想象去發展它、完成它,享受自己的想象才是最醉心的,這是藝術創造者們所獨有的一種享受。
記者:正因為經歷過這種刻骨銘心的痛,因此您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才產生了巨大的行動力嗎?
馮驥才:以前有記者問我,有的人碰到文化遺產瀕危的問題,就是替它呼吁、吶喊,你為什么要投身去做?我想起一句話,當一輛車忽然把你的孩子撞倒的時候,你只喊嗎?你一定會撲上去啊,這是我的心情。天津的老城是600年的老城,是我生活的城市,是中國唯一一個有建成紀念日的城市——1404年12月23日,而且,這個城市的肌理全在。如果忽然一個通知,要把這座老城全拆了。還有一句廣告詞兒,說將來你在這個地方想不到是天津,而覺得是在其他城市。我就急了,但是我不能光吶喊啊。
現在不一樣了。如果說,前20年我主要做的是文化遺產搶救性的保護工作,我今天要做的就是科學保護。我們通過這一代人20年來的努力,把文化遺產搶救下來了,整理出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縣一級的、市一級的、省一級的、國家一級的大概10萬項,傳統村落整理出來的有6819個,但是現在還沒有保護的標準,沒有規范,沒有專業的人才,我們仍然對它不放心,所以我們在大學必須開啟這樣的非遺學科專業教育,這件事跟文化遺產保護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仍然堅持要做。
采寫:凝珚?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5F0A800C-D73D-485A-A9B9-85C6CA64C6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