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強研究團隊,多年致力于海龍科魚類的地理格局演變與進化生態學研究,他們新近發表的成果有如下一段表述:根據化石證據和分子證據推算,海龍科魚類最早出現于4800萬年前。它們的體形奇特,包括無牙的管狀吻、全身包被的骨板、無鱗片、無腹鰭等特點,這些千奇百怪的體形特征體現了生物進化的“無盡形態之美”,以致很多人在一開始看到它們的時候會懷疑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魚類。
其中提到一種“優雅的舞者”——草海龍。它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東部和太平洋西南部,周身長有大小不一的葉形附屬物,遠看就像漂浮在水中的海藻。當兩只草海龍進行交配時,會先進行一場復雜而優美的求愛儀式,這種儀式被稱作“鏡舞”。儀式通常會在黃昏開啟,一對愛侶以幾乎完全相同的動作扭動身軀在水中游弋,舞姿優雅迷人。
科學家描述的這種“無盡形態之美”,我們是不是多少也有過一些視覺印象?我最早知曉這個用詞,還是在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名著中。《物種起源》第一版的結束語,或許已成為生物學上被最廣泛引用的段落,亦被贊譽為科學世界觀的詩意表達:“凝視繁鬧的河岸是件有趣的事兒,它有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鳥兒們在灌木叢上歌唱;各種昆蟲飛來飛去,蠕蟲爬過潮濕的土地。為了反映這些構造精巧的形態,它們彼此不同,又以如此復雜的方式相互依靠。是我們周圍發揮作用的法則創造了這一切……從自然界的戰爭,從饑餓和死亡,我們能夠構想的最崇高的目標,即高等動物的產生,都直接遵循這些法則。這種生命觀是波瀾壯闊的——幾種力量,最初被注入幾種類型或者一種類型之內,而且在這個星球按照固有的引力定律不斷旋轉時,最美最壯麗的無盡之形,從如此簡單的開端過去,現在一直在不斷演化著。”
達爾文激勵讀者們去欣賞他重新描繪的大自然的波瀾壯闊。所謂“無盡之形”最美,即是說大自然的最美之處,體現在無窮無盡的千姿百態的生物之中。這既概括了演化造物的威力和魅力,又激發了人們試圖揭示演化奧秘的頑強斗志。

打小癡迷科普科幻,書香悅讀一路相伴。分享科學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記。
所有生物之間存在共通性,有著隱藏于外在的多樣性之下的內在相似性。
生命之美確乎令人感慨:每一種生物都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這類微小又有生命力的實體,能夠收集燃料和材料,生產可直接使用的能量,并不斷生長和復制自己。所有生活的細胞,從表面上看來自不同的生物或不同的器官,都不一樣,但細胞內部使生命運作的分子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卻基本相同,或者極其相似。美國生物化學家馬倫·霍格蘭在感嘆之余,告訴我們兩個結論:今天支撐著地球生命的基本結構和機制,都適用于所有現存的生物;那些創造生命的過程,正如我們知道的,一直遵循著一套共通的規則。
這意味著,一切生命形式都與其他個體和他們的祖先互相聯系——甚至能一直上溯到大約40億年前最有可能是唯一的生命起源。從深層次上講,所有的生物,從細菌到人類,不但是由相同的材料構建成的,而且采用相同的方式運轉著。換句話說,所有生物之間存在共通性,有著隱藏于外在的多樣性之下的內在相似性。這些生命通過使用相同的分子、相同的規律以及相同的約束,創造了我們所看到的豐富多彩而又千差萬別的世界。
這一切,真是太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