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

雖然是春天,但北美已經從3月13日正式實行今年的夏令時,從這日開始,當地同學的時鐘要被撥快一小時,睡覺的時間也會被“偷走”1個小時。美國東部時間和國內的時差將從13個小時變成12個小時。夏令時更換于3月13日凌晨2點(當地時間)開始,如果手機是聯網的狀態,將自動調整時間。戴手表的同學則需要手動撥快一小時,而冬令時和夏令時又是怎么回事呢?
夏令時的英文是Daylight Saving Time,簡稱DST,中文可翻譯為日光節約時間,在這個制度實行期間所采用的統一時間叫作“夏令時間”。這是由于高緯度地區夏季太陽升起時間比冬天早,很多國家為了充分利用夏季的太陽光照,節約照明用電,在夏季會將時間調快一小時,也就是夏令時。而冬天的時候再撥回標準時間,也就是冬令時。
各個采納夏令時制度的國家具體規定不同,目前全世界已經有100多個國家每年要實行夏令時。美國夏令時最早開始于1918年,直至今年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那么夏令時是如何產生并被各個國家所采用的呢?
被印在100美元鈔票上的人物富蘭克林,最開始擔任美國駐法國大使,在這個期間由于他習慣了農村貴族的早睡早起生活,早上在法國散步時看到法國當地人10點才起床,晚上到深夜才結束一天。感覺老美和老法每天有效的交流和溝通時間不夠,有些浪費時間。
于是他在1784年給《巴黎雜志》的編輯寫了一封信,信里說明了他觀察的結果:法國人的生活習慣浪費了大好的陽光,建議他們每天早睡早起,這樣每年可以節約6400萬磅的蠟燭。
這個建議拖得有點長,1916年德國這個崇尚節約和講究環保的國家,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站出來嘗試夏令時的國家。因為他們在試驗使用夏令時后,發現真的能每年節約下15%的煤和電等資源,充分論證了之前人們的假設。
隨后英國看到德國嘗到了甜頭,又怕德國每年從夏令時制度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因此也緊跟德國開始使用夏令時,英國也發現使用夏令時可以節約15%的煤和電力。
就這樣全世界開始“卷”起來了,在英國和德國采用夏令時后,法國和俄羅斯不久后也開始效仿。而美國在1918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短暫實行過夏令時,但戰后立即取消了。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又開始實行夏令時,而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在1976年開始實行夏令時。在全世界看到了夏令時對于能源節約的益處后,110個國家先后實行了夏令時。由此可見,節省能源是每個國家都最關注的事情。
在1986年4月我國發布了全國實行夏令時的通知,雖然參照的是國外成熟的方案,不過在實行5年以后也就是1991年,我國便停用夏令時了。
因為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東西跨越了5個時區,而我國不像美國各地區有自己的時區,全中國都統一使用一個時間沒有時差。如果再統一要求提前1小時起床,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相當于天沒亮就要開始起床了。如此一來不僅需要起早貪黑,睡眠的質量會受到影響,而且由于起床太早,洗漱吃早飯也都需要用電照明,這樣一來也并沒有節省下照明用電。
事實上,關于夏令時制度的實施,還產生了一些麻煩的事情。那便是在一年中,夏令時制度實施結尾的那一天,時間被調回原先的“冬令時”那一刻。若是一個雙胞胎嬰兒在凌晨兩點二十分出生,另一個嬰兒在凌晨三點出生。那么,按理來說,兩點二十分出生的便是哥哥。然而,凌晨三點的時候,因為“夏令時”結束,時間被撥回凌晨兩點,所以,弟弟居然變成了哥哥。
夏令時制度的實施是為了節省能源,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但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麻煩卻給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響。因此,經過國內的幾年“實踐”之后,夏令時這種在國外推行無礙的制度,最終在國內被取消了。
北美夏令時一般在3月第二個周日凌晨2AM開始將時鐘調到3點,撥快1小時,俗稱“Spring Forward 1 hour”。而在11月第一個周日凌晨2AM,夏令時結束,再將時鐘跳到1點,撥慢1小時,俗稱“Fall back 1 hour”。除了亞利桑那州的大部分地區和夏威夷不實行夏令時以外,美國其他各州和聯邦地區均實行夏令時。
當地小伙伴查看時區時間時,可能會注意到時間的前面都會加DT或ST的標注。DT表示的就是Daylight Time,也就是夏令時。而ST表示的是Standard Time,也就是標準時間冬令時。例如美國東部時間EDT(Eastern Daylight Time ,美國東部夏令時時間)和EST(Eastern Standard Time,美國東部冬令時時間)。
美國領土廣闊,其中包括獨立自由邦等地區9個時區。再加上無人居住的兩塊美國領土,一共11個時區。平時大家常用的美國本土標準時區共有4個,分別為東部時區(EST,例如紐約州)、中央時區(CST,例如伊利諾伊州)、山區時區(MST,例如猶他州)和太平洋時區(PST,例如加州),留學的同學可以對照時區地圖,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州,來了解自己學校所在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