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衡夫
宋衡夫(1917—2003),湖北漢陽人,民革黨員,黃埔軍校13期生,河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曾任國民黨92軍318師上校參謀長,抗戰期間從事訓練工作。1949年后在華北軍大、第六高級步校、石家莊高級步校、石家莊步校戰術系任教員組長。
1945年9月,宋衡夫以軍政治部臺灣特派員辦公處少校參謀身份,赴臺接收日軍投降后的物資。此文記述了宋衡夫在臺工作一年期間的所見所聞。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我被調至軍政部臺灣特派員辦公處任少校參謀,赴臺接收日軍投降后的物資。10月上旬,在重慶朝天門集中編組后,即乘輪船經武漢到上海,再換海輪赴臺灣。一路上,我們這群年輕人總是興奮地聚在一起談論到臺灣后的打算。有的說:“要登登阿里山,看看日月潭的優美風景。”有的說:“一定要吃一頓臺灣的海螃蟹、大對蝦,解解饞。”我卻想看一看有關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的遺址。

/ 宋衡夫。
我們到達臺灣時,雖然日寇投降已一個半月,歡慶的氣氛依然很濃,我們的到來好像給這熱烈的氣氛又添了一把火。我們抵達基隆港時,許多當地民眾自發地匯集在岸邊,他們有的熱烈鼓掌,有的拼命揮動雙臂,有的搖著手帕、帽子、彩帶,向我們表示歡迎,有的還振臂高呼:“慶祝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慶祝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歡迎內地兄弟到臺灣工作!”等口號,就像久別重逢的兄弟一般,用親切、渴望的眼光望著我們。我也沉浸在無限自豪和極度歡樂之中。他們歡迎的僅僅是我們這幾十個人嗎?不,他們歡迎的是來自祖國的溫暖,歡慶的是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到達臺北后,我們雇用了一些當地人,大多是福建和廣東遷來的,大部分人說閩南話,少部分人說客家話。他們以能說普通話為榮,用剛學會的一點點還不流利的普通話與我們交談。其中一位姓林的中年人與我們很談得來。當我問及日寇統治時期日本人怎樣對待中國人時,他說:“別提了!那些不平等的待遇和折磨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就拿說話來說,我們是中國人,可是我們連說中國話的權利都沒有。學校里只教日文,不準學中文,一旦發現你說中國話,不是挨揍,就是挨整。”我問:“現在的年輕人和小孩能說中國話嗎?”他說:“能!日本人不準學,不準教,不準說,我們就在家里偷著教,偷著說。不過,要說普通話就難了。你們今后多教教我們吧!”我說:“我是湖北人,普通話也說不好,咱們以后互相學習吧!”從此以后,只要相互接觸時,我們就向他們學閩南話,他們則積極學說我們那種似是而非、南腔北調的“普通話”。

/ 臺灣民眾慶祝臺灣光復。
工作開展起來后,我們很少有閑暇游覽風景名勝,也沒能實現我參觀鄭成功收復臺灣遺址的心愿,倒是去北投溫泉洗過幾次澡。北投溫泉是臺灣有名的風景區,三面環山,南臨淡水河,溫泉泉穴很多,流量豐富,據說常在此洗澡可健身去病。北投距臺北有二三十里路,坐火車半個小時即到。每次去北投溫泉,我們幾個人總是爬到山頂,遙望著祖國大陸的方向,思緒萬千:過去被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和蹂躪幾十年的美麗寶島收復了!
一次,辦公處同仁在一起談論抗日戰爭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時,有人說:“主要由于美國向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為此,老特派員李進德在朝會中專門嚴肅地進行了訓導。他說:“抗日戰爭的勝利主要是由于全國軍民團結一致,英勇奮戰,前仆后繼,不畏犧牲所獲得的。外援是重要的,原子彈是有其相當大的作用的,但都非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是我們自身。作為中國人來說,應該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與自信心。”這番訓導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里。我非常信服李進德的觀點,他的話使我認識到,民族團結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在臺灣的這段時間,我們同當地人的感情與日俱增,關系愈加親密。當地人待我們也如家人一般,只要有機會就拉我們去做客。相互熟識以后,談起話來也越發能夠敞開心扉。我們到一個陳姓當地朋友家中做客,酒酣飯飽,主人突然帶著凄楚的聲調問我們:“聽說你們快走了?”我們說沒有那回事,他才輕松地說:“這就好了,這些年來,我們就像沒有母親的棄兒那樣孤單凄涼,白天黑夜盼望回到祖國的大家庭里。以后,咱們這一大家人可以同心協力建設國家,永遠安居樂業,你們說這該多好啊!”幾十年過去了,這些誠樸的語言始終回蕩在我的心田。
1946年9月,我們返回祖國大陸的那一天,碼頭上擠滿了送行的人,站在最前面的是我熟識的朋友,他們眼里噙著淚花,我們的艦出港很遠了,他們還不愿離去。我喃喃應道:“祖國是不會忘記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