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開倫
會理古城素有川滇鎖鑰之稱,人文底蘊厚重。古城南街115號住著一位黃埔18期畢業現年103歲的老人,他叫袁開宗。黃埔畢業后,他先任國民革命軍第2軍76師師部聯絡參謀,后任黃埔軍校第20期少校教官兼輜重兵中隊區隊長,及至第23期學生隊區隊長、教官。
1919年11月,袁開宗出生在會理金沙江畔黎溪鎮綠水鄉。他從小喜歡嬉水、游泳、滾沙灘,練就強健的體魄。他父親袁廷仕是位熟讀詩書的儒商,不僅在當地置有田產,在云南元謀、昆明還開了布莊,家境殷實。袁開宗8歲在鄉下啟蒙,1934年后到會理縣城讀書。1938年,袁開宗讀西昌師范學校。一天,在學校舉行的晚會上,體育教師汪一琴登臺高唱《黃埔軍校校歌》: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松,預備作奮斗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從此,“黃埔軍校”四個字深深烙在袁開宗心上。
寒假回家,袁開宗對母親說自己要去參軍抗日,為國效忠!母親為了讓兒子留在身邊,就將本村門當戶對的楊家千金楊鳳如迎娶進門,為兒子突擊完婚。然而,抗戰烽火越燒越烈,“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如戰鼓催征。袁開宗還是選擇了服從自己的內心,義無反顧離家北上,從會理的金沙江畔徒步9天到達西昌,又翻山越嶺16天到達成都,直奔從廣州遷來的黃埔軍校。不巧,第17期招考已經結束,18期要半年之后開始招考。情急的袁開宗斗膽呈文軍校教育長陳繼承,得以批準入入伍生團4營補習。經過一年補習,1940年12月,袁開宗如愿考取黃埔第18期2總隊。

/ 袁開宗。
軍校的生活艱苦而緊張,成都地處盆地,即便是夏天光照都少,冬天更是濕冷難耐。軍校學生們穿著破舊的灰布棉衣,每天摸爬滾打進行訓練,匍匐前進兩百米,再臥倒、起立,這樣的動作有時候要連續做幾百次。平時進課堂、上廁所必須跑步。吃的飯里摻有稗子和沙子,吃的時候要先將備好的一碗水倒進飯里,讓稗子浮起來,沙子沉下去,這樣才能吃到中間相對干凈的米飯。此外,還要進行饑餓和干渴訓練,意志不堅強者,很難堅持下來。
1943年秋,由于遠征軍急需補充連排級軍官。當年10月,軍校奉蔣介石校長手令“第18期2總隊學生提前畢業”。10月8日,軍校舉行畢業典禮。部分學生被空運到印度蘭姆伽中國駐印訓練基地,其余學生加入中國遠征軍直奔滇緬戰場,袁開宗則被分配到在云南保山作戰的第2軍76師。輜重科畢業、會駕吉普開摩托的袁開宗,被任命為師部聯絡參謀,負責與在楚雄的軍部聯系。1944年5月,他奉命從保山到楚雄的軍部接收任務,才上路半個來小時,就遭兩架日機追蹤攻擊。當飛機俯沖下來與吉普形成射擊角度時,袁開宗機智地一腳急剎,躲過呼嘯而來的彈雨,飛機隨后拉起俯沖,他就再來個急剎。如此三番智斗敵機,雖然躲開了敵機的射擊,卻由于連續猛踩急剎導致剎車失控,就在吉普車即將沖下懸崖的一刻,袁開宗打開車門一躍而出,顧不上腿腳摔傷、右食指折斷而趕緊隱入草叢。車已經墜下懸崖,日機在空中又盤旋了幾圈才飛走。

/ 年輕時的袁開宗。
由于未按時到達楚雄,軍部派人前來搜索,袁開宗獲救。傷愈后,堅持要上前線的他被前來昆明參加高級軍事會議的軍校教育長萬耀煌調回成都,到軍校校尉班工作,并擔任第20期少校教官兼輜重兵中隊區隊長,及至23期學生隊區隊長、教官。
1949年冬,解放軍進軍大西南。蔣介石密令黃埔軍校校長張耀明:將黃埔軍校遷云南大理待命。張耀明立即組成“遷校先遣支隊”,以工兵科少將科長董勁儒為支隊長,下設3個行動小組,袁開宗任第一行動小組組長,負責道路偵察及聯絡工作。10月24日,他們先遣支隊官兵和家眷帶著行李坐車從成都出發,成都到樂山汽車還能通行,但從樂山到西昌的公路早已中斷,大家只能步行,走了8天才到富林,他們在富林停留了半個月。這時,樂山、峨眉都已被解放軍占領。袁開宗他們到西昌后才知道,黃埔軍校的官兵均已投誠。
當時,顧介候的124軍駐守會理,王炳炎赴會理任124軍副軍長。因為袁開宗是會理人,對當地情況熟悉,顧介候指名要袁開宗到會理去。因此,他作為王炳炎的隨從參謀,匆匆趕往會理赴任。同行的還有蔡元注(黃埔20期生),李云超(黃埔21期生),付永宗(黃埔22期生),均是會理人。
他們一行到會理后,袁開宗和蔡元注被派到小關河指揮所,李云超、付永宗留作軍部參謀。當時小關河指揮所主任是124軍王之瑞副軍長,實際兵力僅有王文匯一個團。袁開宗和駐守姜驛的韓培元營長、馬成濤連長等6人從姜驛出發,經火焰山、下沙溝到金沙江北岸查看地勢準備構筑江防工事,阻止解放軍北渡金沙江。當時駐金沙江南岸的李廣惠營已脫離國民黨起義了。事實很明顯,解放軍大部隊即將渡金沙江北上進攻會理、西昌。
1950年3月22日晚6時,顧介候電令退守鳳山營。3月23日凌晨4點左右,鳳山營南面槍聲大作,袁開宗從睡夢中驚醒,和王之瑞、王文匯及隨行10余人從南面出街口觀察情況,連遭沖鋒槍掃射,回頭從西面巷口沖出街,機槍子彈不停地向他們飛來,只好又撤回從北面沖,北面的機槍封住街口。他們感覺到南、北、西面都已被解放軍包圍,唯有從東面突擊上山。3月24日早上,袁開宗從鳳山營羅家村逃了出來。此后,他在潛伏特務的慫恿下東躲西藏。
1950年8月,袁開宗逃到昆明,不久被解放軍抓獲,隨即,被判死緩。1952年,袁開宗開始在監獄服刑,潛心改造,立功贖罪。1955年至1957年,三次減刑后,袁開宗于1971年刑滿釋放,在監內就業。
1983年,64歲的袁開宗回到會理,第二次婚姻中所生的兩個孩子雖說已經長大成人,但由于從小沒有和他生活過,因此對他沒什么感情。袁開宗只好租住在外,偶爾與老伴相聚。后來,女婿將自家在會理南街的房子留給了袁開宗。會理縣政府每月也給袁開宗發放低保、養老金、高齡補助金,逢年過節,縣上有關部門都到袁開宗家中看望慰問。2010年以來,袁開宗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心、資助、慰藉下,越活越開心,他開始寫回憶錄、寫詩。

/ 作者林開倫(右)與袁開宗合影。
黃埔情誼深似海,
黃埔老兵詩校慶。
黃埔校慶
兩岸黃埔兄弟親,
愛國革命一條心。
齊心合力促統一,
振興中華獻余生。
黃埔軍校鑄群英,
黃埔學生肩重任。
此外,他還編著了《再生錄》《正氣文摘》《關愛抗戰老兵》《抗戰老兵詩詞》《黃埔軍校建校92周年》《黃埔老兵獻詩刊》等文集。
如今,103歲的袁開宗正準備編印一本《抗戰文摘》和《百歲文摘》,文稿已整理好,就等著編排付印。他說待春暖花開,天氣暖和就集中精力投入編印,留點珍貴資料給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