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孫國寬
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教學是基于新時代人才培養需要的育人制度設計,通過對學生的個性化、分層化和差異化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發展,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對其評價要考察走班教學政策預期的實現程度、對學生發展和成才的影響、對核心素養培育的促進作用等。走班教學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所以對它的評價要突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既看分數,也看過程,還看結果,找準評價的點位和指標,把增值性評價、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等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優化走班教學生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賦能,助力學生成人成才成功。
一、學生選科成績的增值度
走班教學最直觀的評價標準就是學生選科成績的增值度,從起點看變化,學生經過選科走班的學習,成績有多少增長,讓數據說話。譬如,學生選擇了政治,我們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政治學科成為學生的優勢學科,已經是優勢學科的要繼續保持。要讓學生在回答問題、考試成績、日常作業等方面有成就感,在最直觀的分數上體現出優勢,證明學生的選科是正確的,讓學生保持繼續學習的興趣和深入探究的信心。
無論學生的學習基礎如何,只要大數據顯示成績處于增長之中,就要給予肯定,不是只有分數處于高位時才進行表揚。哪怕一次漲一分,只要保持這個正增長的態勢,假以時日,久久為功,我們終會讓所選學科成為學生的“長板”。新高考有六科,三門語數外,三門選科,我們應該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確保學科之間的發展平衡,有時某些科目會處于動態發展之中,但是只要總成績在整體上處于正增長態勢,哪怕略有波動,也屬于正常,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它。既要關注各個學科的發展,也要重視整體的進步。經過學生的持續努力,其最終的綜合成績能否達到心儀大學的理想專業的錄取分數線,這個結果很重要,是學業成績增值度的重要體現,是促進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抓手。
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滿足度
教育制度的設計是為育人服務的。國家進行高考改革、實施選科走班的目的,是尊重教育規律,滿足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是培養個性化人才,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發展的需要。按照12種選科的組合進行走班教學和集中培養,讓學生感興趣、有潛力、有優勢的學科成為學生有競爭力的“長板”,“長板”越長,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滿足程度就越高,這是走班教學成功的重要標志。
其實,選科走班教學所推崇的是“個性化”“特長化”“長板化”,每個人的個性稟賦不同,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擅長,我們集中培養其擅長的方面,向著“精”“專”“深”的方向發展,學生更容易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有突出的成就,也容易從中獲得認同感。[1]在這里,我們既要調查學生走班后個人的主觀滿足度,有沒有成就感和獲得感,有沒有繼續深入學習和探究的愿望等,還要看學校有沒有在體制和機制上進行選科走班的各種安排,有沒有相應的課程、師資和制度保障落實,這是進行評價的重要方面,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獲得數據。
此外,學生在重大活動、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研學活動中表現出的綜合素養,是學生個性化教育效果的明證,這是表現性評價,不以卷面分數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看學生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表現,看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的思維進階和遷移能力。一句話,學校選科走班教學是否真正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要,這是評價政策預期的實現程度的重要標準。
三、走班運轉體系的協同度
走班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學、德育、后勤、信息、心理等部門協調聯動,他們之間的協同度是走班教學良性運轉的重要指標。就教學來說,學科教學、學科之間和輔助支撐系統的協調運轉,是重要的評價選項。那什么才是運轉協調呢?運轉過程中不可能不出點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出現問題應立即解決,對某些問題應有預見性,有體制機制上的安排,有專門的人和機構來專司選、考、走、管、理等全過程,走班教學整個系統在目標認同、行動協同、配合機制、議事制度等有共識[2],這就是順暢和協調。
以政治、化學和生物的組合為例,在時間分配、精力平衡、優勢保持、特長拓展等方面要保持認識上的統一。這三門選科與語數外、校本課程、社團活動、美育、勞動教育、體育等之間的平衡,屬于內外平衡。每一門學科內部如何把握學習節奏,如何化解重難點,如何與老師配合,等等,都需要認真對待,把工作做細做實,屬于內部平衡。其實,就是先把自己內部調控好,然后再去配合整個系統,讓整體功能最大化。如果系統運行不暢,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就要轉換角色和視角,除了要自查,還要讓相關方提意見。讓合作親密無間,這樣才能達到最大的效能,才能形成最佳的教學生態。
選科走班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配合的默契度、順暢度和協同度的不斷提高,會產生渾然一體的感覺,學生的滿足感與獲得感也會越來越強,這是一種過程性評價。
四、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度
教師在走班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的個性化、差異化和分層化教育,是走班教學的重要特征。走班教學對教師是一種挑戰,需要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學生精準選科,需要學習走班教學的理念、宗旨、原則、目的、實施、技巧、管理等方面知識,需要與其他選科和語數外教師相互配合,需要借助現代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需要對學生一段時間以來的學習情況進行科學分析,等等。此外,在走班教學的狀態下,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向心力被弱化,該如何處理?如何在學生走班的狀態下收好作業?走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該如何維護?這些都是新情況,需要教師認真面對和解決。很多問題之前沒有遇到過,有些情況解決起來可能還需要花費一定精力,面對新出現的、解決起來有困難的、超出目前認知的新情況,教師要通過學習和探索去應對,迎難而上,解決難題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獲得專業發展的過程。
教師在走班教學中提升了專業發展能力,在助力學生成長的同時成就了自己,不斷攀登職業發展的高峰,教學相長,相得益彰。這種共同成長的模式,利生也利己,能激發教師的動力和激情。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度其實也是在“與生共舞”的過程中學生個性化發展程度的間接體現,師生之間是共生、共贏、共榮的合作關系,學生是教師的“作品”,折射出教師“精雕細琢”的匠心和功底。學生個性化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付出,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度是走班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表現,這主要是一種發展性評價。
五、后續發展能力的平穩度
科學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應該在一個長的時空中去評價,不應局限于某個學習階段。我們可以對學生的后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譬如把高中和大學銜接起來,看高中的走班教學是否為大學的培養教育打好基礎,看看哪些學生是個性化教育的真正受益者。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積極參加各種社團和興趣小組,一些小發明和小制作在各種比賽中獲獎,跟著老師做一些科研項目,等等,“長板”得到拓展,這是我們樂見的案例,符合國家制定選科走班政策的初衷。
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在走班教學中表現“突出”,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到了大學之后,就發現有些“不適應”,如對于社會實踐、科研項目、聯誼活動、田野調查等活動感到無所適從,沒有興趣,只會在解析試題中尋找認同感和成就感,只擅長對書本知識的學習,沉浸在考試和分數上。其原因是一些高中教師很重視考試的分數,只把考高分的孩子貼上“好學生”的標簽。這是不科學的,只能說這種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強,但其實進入社會后學生所獲得的綜合素養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的思維遷移能力和進階能力才是更為重要的。
所以,放眼長遠,要把學生在高中接受個性化教育與在大學的發展后勁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提高科學評價的效度,為優化高中走班教學生態提供借鑒,引領學生成人成才成功。
綜上所述,對走班教學進行評價是復雜多維的,這種制度設計主要是為學生服務的,圍繞“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聚焦立德樹人,把學業成績的增值度、個性化發展的滿足度、走班運轉體系的協同度、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度、后續發展能力的穩定度等結合起來,既看當前表現,也放眼后續發展,讓評價更科學、客觀和全面,優化育人生態,讓走班教學的育人制度設計賦能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
參考文獻:
[1]李偉.分層選科走班背景下構建有效考試評價機制的探索[J].福建教育,2020(32):19-20.
[2]徐雅夢.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選課走班制管理問題及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于敏,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高中部副校長,高級教師;孫國寬,深圳市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高級教師】B35E3FAC-867B-4A43-9371-B4FFB9E18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