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防控糖尿病的關鍵措施有兩個,一是生活干預,二是運動干預。這兩種干預方式對任何階段的糖尿病均有重要的防控作用。能讓普通人確保健康體重,避免糖尿病的侵擾;能幫助早期糖尿病患者減少危險因素,使血糖恢復正常;能幫助糖尿病人防控糖尿病并發癥;對已發生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則可以減緩并發癥的進展,減少致殘概率。
生活干預的要點是管控飲食及增加身體活動量,避免長時間靜坐不動。
糖尿病患者管控飲食,首先要管控熱量的攝取,其次是注意營養素的搭配及把握用餐時間。一方面應節制飲食,不可胡吃海喝;另一方面應重視清淡飲食,少吃或盡可能地避免高糖及油鹽厚重之物。宜常吃蔬果、粗糧及瘦肉,盡可能減少精面、精米、精加工食品的攝取。宜結合升糖指數選擇食品,烹飪食品盡量簡化工序。
生活方式干預的另一個方面是增加活動量,減少靜坐時間。除了堅持運動外,讀書時可以離開座椅,站起來邊走邊讀;盡可能少坐電梯,多爬樓梯;等。
運動干預是糖尿病防控最有效的辦法之一。運動能耗用許多糖分,從而直接降低血糖。長期運動亦可增強胰島素的靈敏性,降低胰島素抵抗。此外,運動還可達到體重減輕的效果,而體重減輕則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因素。相關文獻指出,體重每減少1千克,糖尿病的發作風險即可減少16%。所以,不管是預防糖尿病的視角,或是幫助糖尿病患者管控并發癥的視角,均需提倡科學運動。
運動的形式有許多,可結合自身愛好及身體情況來確定,關鍵是運動的強度與頻次。運動項目的選擇要與患者的年齡、病情、經濟、文化背景及體質相適應。
開展輕度的有氧運動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氣功、五禽戲、散步、慢跑等;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等。應確保一星期活動不少于3天,每天都運動更佳。每周總運動時間為150~300分鐘;若開展乒乓球、羽毛球之類比較劇烈的球類活動,每周總運動時間最好管控為75~150分鐘。
如此運動頻次及運動量對于糖尿病患者管控并發癥有好處,而且不會增加運動風險。若在確保有氧運動的前提下,每星期適當增加2~3次的柔韌性訓練及抗阻運動則效果更佳。
糖尿病患者要主動參與運動鍛煉。因為運動可以消耗許多葡萄糖,幫助糖尿病患者有效管控血糖。長時間運動亦可降低胰島素抵抗。其中抗阻運動(指肌肉在克服外來阻力時進行的主動運動,如啞鈴、深蹲、仰臥起坐等)有著關鍵效果。與簡單的有氧運動相比,抗阻運動更容易增加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然,單一的抗阻運動無法有效管控血糖,如果結合強度為中等的有氧運動和強度高的間歇運動,則易取得明顯成效。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基化膠原蛋白聚積,可能限制關節的活動度,開展抗阻訓練時與普通人相比,更易受傷,所以必須一步一步來。如舉拉練習,宜先從重量較小的物體開始,逐步加大負荷重量。抗阻訓練次數每周2~3次為宜。訓練太多益處不大,且可能導致運動損傷率上升。每次訓練應鍛煉不同的身體部位,比如一次訓練上肢,一次訓練下肢,輪換實施,相同部位的鍛煉時間要間隔超過48小時。
抗阻訓練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自身體重對抗訓練,一種是負重訓練(比如固定器械、杠鈴、啞鈴等)。若采取自重對抗訓練,每組都要盡可能訓練至力盡為止。若采取負重方式,一組做10~15次,確定的重量應滿足在此頻次區間里可讓鍛煉者近乎力竭。
開展有氧結合抗阻訓練時,要把抗阻訓練放在前面。這樣能減少訓練時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此外,亦能讓抗阻訓練效果更佳。在實施強度中等的有氧運動過程中,可加入數組強度高的間歇運動,以便于運動后能夠降低血糖。
因為關節活動度受到限制,還應開展柔韌性訓練。但柔韌性訓練對胰島素抵抗及血糖水平的改善效果意義不大,所以無法替代抗阻運動及有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