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達昌 鄭玉蘭
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二小學坐落于美麗的富春江邊,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學校。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步探索并提煉出“三童”育人理念。所謂“三童”,即激童趣、葆童真、揚童心。學校在“三童”育人理念下,注重儀式課程的設計,以尊重兒童天性作為教育起點,將塑造美好人性作為教育核心,把培養自理自立能力作為發展基石,讓孩子們在校園的每一個重要日子里都有難忘的生命體驗,留下深刻的學校記憶。
一、儀式課程的架構
學校圍繞從“思想道德建設本位”到“兒童精神成長發展”、從“各自為政”到“整體設計”、從“教育引導”到“過程經歷”,進一步完善儀式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以“常規儀式、節日儀式、成長儀式”為主要內容的課程群落。創設“規范營”“體驗臺”“創演場”“展示窗”等契合兒童特點的活動載體,力求活動方式的整體性、個性化和實踐性,發揮儀式教育的育德功能,促進兒童生命的成長。
儀式活動有著非常豐富的德育資源,在兒童品德養成過程中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基于“三童”理念的學校儀式教育,從德育活動的內容、過程和方式進行全面創新,立足兒童天性,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多元的活動中經歷道德自主的過程、經歷生命的自主成長。
二、儀式課程的內容
(一)常規儀式保質量:滲透行為養成
常規儀式是學校最普通、最常見的儀式,有固定的基調,有相對模式化的流程,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基本都在常規儀式中得到落實。常規儀式的內容包括開學儀式、升旗儀式、表彰儀式、入職儀式等。在開學儀式中,回顧假期生活,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主題活動收獲,作好新學期的心理準備。在升旗儀式中,進行典型事例分享,寓愛國主義教育于主題活動中。在表彰儀式中,進行典型事跡分享、典型人物介紹,激發學生向優秀的同學學習的內驅力。在入職儀式中,進行國旗下入職宣誓、發表入職宣言,樹立新入職教師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常規儀式的主題相對集中,在實施中一般按照“明確儀式主題—引領行為要求—行為演練”這樣的程序開展,每一次常規儀式都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
(二)節日儀式重內容:結合主題深化
節日活動是校園里活動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節日儀式要立足特點,挖掘節日課程中的文化、精神的精髓,用豐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節日儀式一般包括“主題節日”“傳統節日”“藝體節日”等內容。
主題節日主要結合學校工作,開展閱讀節、游戲節、勞動節等主題節日活動。通過閱讀分享、游戲活動、勞動競賽等形式,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與豐富。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培養兒童快樂的天性,激發熱愛閱讀、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傳統節日是依據時令節氣開展“傳統節日我們這樣過”活動,追尋節日的傳統意義,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在節日中,挖掘傳統節日中的文化精髓,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樹立兒童民族自信心。藝體節日主要用“紅領巾演藝吧”“科技大觀園”等形式,進行各種才藝的展示和呈現,培養兒童自信、勇敢的品質。積極創設兒童展示的舞臺,在過程的體驗中,充分感受藝術、科技、體育的魅力,培養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審美、創造的精神。節日儀式結合具體節日的內容進行,主題明確、內涵豐富,在實施中一般按照“創設主題情境—展示節日內涵—行為表現主題”這樣的程序開展,強調兒童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積淀。
(三)成長儀式重創新:助力生命成長
兒童生命的成長需要儀式。在精心設計的儀式活動中,兒童會產生對文化、對知識的敬畏和向往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活動的時間節點,每一個年級都確立一個主題和儀式名稱。“春之曲”——一年級入學儀式、二年級少先隊中隊成立儀式;“夏之志”——三年級童話中隊命名儀式、六年級畢業儀式;“秋之聲”——四年級集體生日儀式;“冬之夢”——五年級少年成長儀式等。成長儀式在兒童生命過程中意義重大。成長儀式應該打破“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結合兒童的生命特點,精心設計儀式活動,給兒童的成長留下美好的記憶。在儀式實施過程中,一般可以按照“呈現成長主題—體驗成長活動—行為表現成長”的過程開展,讓孩子學會擔當、學習尊重、明白責任。
三、儀式課程的實施
(一)“規范營”:在活動中強化道德認知
儀式教育就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規范營”。儀式教育的過程就是規范養成的過程,儀式教育規范在常規儀式中體現得更為顯著。學生通過固定時間、固定內容的一次次強化,外塑規范的行為表現,內蘊正確的道德認知。
例如,每年一次的入隊儀式,除了和升旗儀式一樣的行為要求之外,更有其固定的活動形式。在“童心向黨? 做新時代好少年”入隊儀式中,通過“旗幟傳遞—信念傳承—榜樣介紹—佩戴標志—宣誓呼號”一系列莊嚴而熱烈的入隊儀式教育,使之成為每一個學生童年印象最深的記憶,并由此萌發理想信念的種子,成為心中里程碑式的記憶。
(二)“體驗臺”:在情境中涵育道德情感
儀式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道德情感的“體驗臺”。兒童天生就是情感的詩人,他們的生活認知、道德觀念、習慣養成都是建立在直觀形象、情感融入的基礎之上。儀式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活動的實施與開展首先就要立足學生的特點,創設生動的場景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體驗中自主構建屬于自己的獨特精神世界。
比如,新學期的入學儀式承載著學生對一個新的學習階段的期待和憧憬。入學儀式通過“環境布置—活動設計—活動體驗”等環節,積極營造氛圍,創設“新、趣、暖”的情境,讓學生在學期的起始就產生親近學校、熱愛學習的積極體驗。開學儀式創設的是“春天”的情境,生發出“希望、美好、夢想”的意境。家長和孩子都能感受到學校關心學生成長的濃厚氛圍,感受校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開始新學期的新旅程。
(三)“創演場”:在創編中張揚兒童天性
儀式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道德認知的“創演場”。儀式是兒童生命中的歷程,當兒童處于用場景、符號、氛圍等因素創造出的屬于這個儀式的獨特場域中,他們的天性得到張揚,他們的道德認知也會通過活動的過程得到充分體現。
在儀式活動中,校園節日儀式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童話節是最受兒童歡迎的一個校園節日。在這個節日里,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學生創編童話,編排童話劇,真正走進童話人物,感受舞臺美、藝術美。最后全校師生參加“童話嘉年華”的慶典儀式,通過“環境布置—熱身活動—創編展演”的形式,全方位感受童話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在童話節的儀式里,兒童盡情享受童話閱讀過程的快樂,感受作品制作時的喜悅,更在童話嘉年華的表演創編中、童話場館的游戲中,感受童話故事蘊含的美好品質。兒童在儀式中經歷成長、獲得教育。
(四)“展示窗”:在表達中培育美好行為
儀式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道德行為的“展示窗”。儀式教育是重要的德育活動,不僅讓學生獲得道德的認知、情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道德行為的培育和養成。因此,儀式教育要走出“形式”的圈,走出“教化”的固有印象,搭設平臺,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表現。只有學生的內心被點燃、被喚醒,儀式的形式才有了價值的體現。
例如,“童年不散場,歸來仍少年”的畢業儀式,通過“回顧—感恩—祝福—愿望”四個環節,以學生六年的校園生活為時間主線,用視頻呈現成長的美好回憶,展現童年的幸福瞬間,表達對未來溫暖的祝福。畢業是學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出席,一起見證六年的學業收成,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共同分享這一人生特定時刻別樣的精彩。
儀式教育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其神圣性、文化性奠定了兒童心靈成長的基礎,促進了兒童素養的全面提升。基于“三童”的學校儀式教育,始終立足兒童的內心世界,關心兒童的精神生活,著眼兒童未來的發展。學校通過“形式引導—活動參與—情境體驗—實踐達成”一系列過程,助力兒童做到知行合一,幫助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在“立身、立心、立人”中培育完整和諧的人。
【倪達昌,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二小學校長,一級教師;鄭玉蘭,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六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