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眼睛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人們通過眼睛感受光明,進行許多活動。慣性導航系統是航天、防務等裝備的眼睛,陀螺是慣性導航系統核心部件,它關系著衛星能否到達預定軌道、導彈能否命中目標、潛水器能否到達指定海域。劉湘賓是銑亮“導航之眼”的大國工匠,他的絕活就是能把陀螺零件的精度加工到微米和亞微米級,讓大國重器的“眼睛”看得更準更遠。憑靠這手絕活,劉湘賓為我國重點防務裝備、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以及導航衛星研制作出了突出貢獻,榮獲“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質量工匠”、“陜西省勞動模范”、“三秦工匠”、“航天貢獻獎”和“大國工匠”等多項獎勵,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劉湘賓的父親是軍人,長久的耳濡目染,讓劉湘賓對軍人充滿敬畏,對軍營充滿向往,形成了“投身報國”的理想。1980年,16歲的劉湘賓光榮入伍,穿上了夢寐以求的綠色軍裝。三年的軍旅生涯,嚴格的軍事訓練,磨練了他堅強的意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在他的內心深處茁壯成長。每當劉湘賓回憶起從軍時光,都自豪地說:“回頭看我的每一次進步和成長,都離不開在部隊的歷練。軍人本色已浸透自己的骨髓,影響自己一生。”
劉湘賓復原后,被分配到7107廠工作。這個廠現名陜西航天時代導航設備有限公司,是我國航天導航設備的專業科研生產單位,承擔著防務裝備、運載火箭制導系統慣性器件的研制生產任務。劉湘賓進廠時被安排到了廠機關,可是父親更希望他好好學門手藝活。在父親的堅持和鼓勵下,劉湘賓認識到學好技術的重要性,將擁有實打實的本事確定為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不久他如愿成為了一名銑工。父親專門為劉湘賓請了一個技術響當當的師傅,這位師傅是國家第一批技校生,在蘇聯學習過。銑工是機械加工里最難的工種之一,它要求對數學、物理等學科知識有很好的掌握。因為當時沒有數控機床,都是手動機床,所以對手工計算要求極高,空間尺寸的測量也要精確到分。拜師學藝第一次見面,師傅就給劉湘賓出了考題,劉湘賓數學底子不錯,他低頭思索,考題可以用勾股定理來解答,他在心里運算,順利解題。師傅一看,小伙子題解得不錯,當場收下這名徒弟,劉湘賓成功拜師。

為了學到真本事,劉湘賓發揚軍人作風,每天早早出發,第一個到車間,先把手動機床打開,給機器預熱,然后把車間衛生仔細打掃一遍,給師傅沏好熱茶。一起入廠的年輕伙伴,玩心比較重,干會兒活就去爬山摘果子了。只有劉湘賓耐得住性子,白天給師傅跑腿,啥活都干;晚上,他把別人休息的時間全用在學習上,當年時髦的軍挎包里裝滿了技術書籍,每天讀書到深夜,看不懂就記下來,白天再向師傅請教。劉湘賓在學徒第二年升為二級工,可以離開師傅單獨操作了。但是,他申請了“帶級學徒”,還想跟著師傅繼續學,每個月多掙的100塊錢也都算在師傅頭上。師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覺得劉湘賓真是個好苗子,繼續認真地教他更高級的技術。晚上大家都下班了,車間只剩了師傅和劉湘賓。“劉兒,快,看我怎么裝這個圓盤。”劉湘賓又從新工藝的最基礎開始學起,把看不懂的地方全部做上記號,刀具輸入方法、程序的執行、刀庫排刀方法……通過不斷刻苦努力,劉湘賓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成為同齡人中的技能佼佼者。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7107廠引進了五軸五聯動數控機床,劉湘賓成了第一批操作員。劉湘賓遇到了兩個非常難跨的門檻:英語關和軟件關。怎么辦?狹路相逢勇者勝。連英文字母都認不全的劉湘賓發揚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從基礎起步,堅持每天翻閱詞典,除了吃飯睡覺外,他都用在查找背誦專業名詞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月的努力,終于啃下了英語這塊硬骨頭。為了通過軟件關,劉湘賓和妻子商量后,毫不猶豫地動用了全部家底,拿出家里僅有的5000元買了20個課時,下班后請一位編程老師給自己輔導授課。劉湘賓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闖過軟件關。”劉湘賓全身心地刻苦鉆研編程軟件,沒想到只跟編程老師學了一半左右課時,就觸類旁通,完全掌握了全部課程,7107廠第一個掌握數控機床的技能工人出現了。
“作為一名航天工人,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對自己狠一點,說白了就是嚴上加嚴。練就絕技絕活,攻堅克難。過了幾年或是過了幾十年,你一定會感謝那個發起狠勁兒的自己。”在銑工崗位上干了近40年的劉湘賓,用這么一段話總結自己。
半球諧振陀螺儀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精密陀螺儀之一,在航天和防務裝備領域都屬于關鍵核心零部件,國際競爭十分激烈。2015年,7107廠接受了要研制這種陀螺儀的重大課題,而其最難加工的核心敏感部件就是石英半球諧振子。由于石英玻璃既硬又脆,且形狀要求是薄壁半球殼形,精密加工難度極大。為了使我國技術不再受制于人,劉湘賓決定對這一難題發起挑戰。有人提醒他:“石英玻璃易崩易裂,零件加工精度要求又高,是國際難題。”面對國際難題,劉湘賓絲毫沒有退縮,迎難而上。由于沒有任何數據可供參考,劉湘賓就開始一點點摸索尋找解題之道,這一探索就是6年。開始探索那段時間,他飯吃不香,覺睡不踏實,總愛發無名火。因為所有的參數、所有的技術都不知道,包括用什么樣的刀具、夾具和機床,全是一張白紙。當過兵的劉湘賓有股不服輸的狠勁,查資料、訪同行、繪圖、建模……那一陣,他通宵加班的次數更多了,回家也滿腦子都是微米級的精度尺寸,一度熬得視線模糊。薄壁半球殼形的球面十分嬌氣、易崩易裂,在刀具超高速運轉下,控制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偏差,每次進刀都是劉湘賓壓力最大也最為緊張的時刻。實驗做了無數次,每天面對失敗,劉湘賓不止一次想放棄,但最后還是把自己逼回去了。他冥思苦想,把自己封閉在車間反復改進,最后在刀具內壁設計了一個梯形凹槽,終于將難題化解。但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根據設計要求,石英半球諧振子的形位公差精度要小于三微米,也就是頭發絲直徑的二十一分之一。那段時間劉湘賓基本沒離開過設備間,同在一個廠的劉湘賓女兒劉青跟他說話也不怎么回。劉青說:“我爸哭喪著臉的那種感覺,我當時特別不能理解。后來我問爸爸你為什么不理我,他說他在思考問題。”為了達到公差三微米以內的極限要求,劉湘賓進行了成千上萬次試驗,一點點精進,最終將精密加工精度提升至一微米,遠超預定要求,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與封鎖,使我國成為慣導領域超精密加工的“領跑者”。
一次,產品在質檢時測量結果不符合要求,質檢員當即判斷為“產品超差”,要求重新加工。劉湘賓提出質疑,認為加工方法沒有問題,于是拿出數據和量具“又走了一遍”。最終發現是測量工件加工表面的尺寸及位置精度所采用的基準有問題,產品本身沒有問題。這一次堅持,立起了劉湘賓的技術權威形象,也給廠里節省了一大筆材料費用。航天第三代材料包含20%至45%的碳化硅,這些鋁基復合材料具有硬度高、黏性大等金屬特性,像是在砂輪上磨刀一樣,導致加工刀具磨損厲害,而一把進口的加工刀具一般都是好幾千元,生產成本太高了,劉湘賓和多家研發單位組織74次試驗,自創了一套高精度機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進口產品,并取得了發明專利,每年可為公司節約生產成本80余萬元。2017年,劉湘賓主動請纓,帶領團隊在班組建立了半球、球碗生產單元,全力配合進行技術攻關。對比刃具參數優化加工工序,進行工裝設計和改制。攻關后的半球、球碗兩種零件的合格率由原來的55%提高到90%,單件成本降低50%,生產效率提升了近3倍。2018年5月,劉湘賓帶領團隊開展了以某型產品零件加工為代表的航天硬脆材料零件超聲振動低應力精密加工技術研究。經過9個月反復試驗,使加工精度達到了壁厚0.5毫米至0.8毫米、內外球面同軸度1微米,首次在國內行業實現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
多年來,劉湘賓帶領團隊,自制特種工裝夾具及刀具100余種,這些工具均成本低、加工質量高。他們成功將陶瓷類產品的加工合格率提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此外,他們加工的陀螺零件組裝的慣性導航產品50余次參加國家重點防務裝備、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試驗任務,均獲成功。劉湘賓認為,作為一個一線的技能操作者,要把“鉆技術、傳技能、帶好人、出精品”這12個字牢牢放在心里。“工匠就是要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一顆熱愛的心,只有熱愛它,才能把產品做到極致,做到精益求精。”
一枝獨秀不是春 ,萬紫千紅春滿園。工作40多年,劉湘賓已記不清帶過多少徒弟。“這是我徒弟雷方,陜西省技術能手,我的技術都教給他了”,“我徒弟蘇長發,拿過‘航天貢獻獎’”,“這是徒弟的徒弟蒲偉東,陜西國防技術能手。”劉湘賓自豪地介紹自己的徒弟。在廠外,劉湘賓參與陜西軍工勞模服務團,跨行業帶徒多人,并作為客座教授多次外出授課。他的徒弟,有很多人已晉升為技師、高級技師,成為共同奮戰、完成無數急難任務的中堅骨干。
劉湘賓帶領的54人航天集團金牌班組是7107廠最大的生產班組,有1名特級技師、7名國家高級技師、20名國家技師。這個班組還是陜西省的工人先鋒號。劉湘賓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先后完成“半球動壓馬達柔性制造系統改造”等管理創新、技術創新18項;累計提出合理化建議100余條,據此優化工藝50余項;產生的22項攻關成果和研究課題解決了公司最關鍵、最迫切的技能難題,創造直接經濟效益百余萬元。劉湘賓組織大伙簽訂《師徒協議書》,規定帶徒時間、目標、責任、義務以及考核標準、獎勵辦法。團隊超精密機械加工水平達到行業一流,尤其在加工微米級、亞微米級的高精度精密零件中,對軸的圓柱度、半球的球面度等加工精度和水平在中國西北片區獨占鰲頭。
而面對家人,劉湘賓一直覺得虧欠太多。妻子分娩,他不在身邊;因為長期加班,很少有時間陪伴女兒,導致孩子產生過“爸爸到底愛不愛我”的疑問……“雖然快退休了,但我還有很多目標和想法。我會繼續干下去,為自己熱愛的事業、為航天夢再盡一份力。”劉湘賓說。當有人高薪聘請他時,劉湘賓拒絕了,他說:“為航天強國事業作貢獻,是我的驕傲和榮譽,也是我的初心,永遠不會改變。”
2022年3月2日,在“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儀式上,當介紹到劉湘賓時,背景墻播出了2019年國慶閱兵式上,強大的火箭軍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的震撼畫面,此時的劉湘賓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感情,流下了激動而自豪的淚水,因為這些鎮國重器承載了太多他和隊友們的心血,這些驕人的成就,無不來自于甘于奉獻的航天人的持之以恒、艱苦奮斗和開拓創新!如今,劉湘賓和他的同事們,仍在繼續不斷為我國航天和國防事業忘我拼搏,繼續不斷攻堅克難,繼續不斷散發著他們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