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行情總是在絕望中誕生,在猶豫中發展。不經意間,A股市場大盤反彈到了前期成交密集區。上證指數從去年12月13日的3708點,下跌至今年4月27日的2863點,調整幅度超過22%。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多月的V形反轉,現在已經收復了近半失地。(見圖一)
這一實例表明,所謂“大盤指數跌20%就進入熊市”的說法,其實并不科學,在邏輯上也缺乏依據。
古人云:事貴應機,兵不厭詐。打仗排兵布陣或可使用詭變的策略或手段,出奇制勝。商場如戰場,股市亦不例外。比如,有時候,在大盤階段性頂部或底部區域,最后一段浪形會出現不同尋常的缺損現象。去年2月份的滬深300指數,就明顯少了一個子浪。(見圖二)
無獨有偶,今年4月的調整浪似乎也不完整,底部的5-5浪形態不太充分。這種尾部浪形缺損的情況,容易讓人錯過買入或賣出時機。有鑒于此,筆者體會到,交易的本質,是如何根據市場變化,及時作出適當的謀劃。預見不如看見,猜對不如應對,要避免過于追求完美。投資留有余地很重要,策略上靈活應變,操作中攻守兼備,才能爭取主動。
上期文章曾分析大盤的第二種調整浪走勢,認為趨勢已反轉,然后可能有abc三折浪進行整固。但市場相當強勢,這種結構預期只在上證50指數K線上略有呈現。(見圖三)


股市每一輪升勢大致分三個階段。起初,只有少數先知先覺的投資者進場,認為跌無可跌了;接著,是震蕩上行過程,每次回調都有資金趁隙流入,持續推高;最后,當絕大多數人看好的時候,場外增量資金大都已入市,市場便不知不覺又到了高位。這也說明,行情不斷在變,并沒有十分明朗的時候。
因此,首先應建立大局觀,時刻關注市場所處位置,上述的三個階段正好與大盤指數浪形的三波上升浪相對應。有了較確定的方位感,才能避免臨時起意,不被日內分時漲跌帶動,影響情緒。其次,還需重視K線時序,關注其自然周期,比如第21、28、34個交易日等等,很可能會是某個變盤時間窗口。
事實上,大盤指數從今年春節前的低點,到3月15日政策底前夕,運行了28個交易日。然后,從3月16日到4月26日的市場底,又是28個交易日。
可見,市場走勢并非僅僅與特定的基本面事件有關,而是心理因素和自然規律都在起作用,K線運行節奏會呈現出某些方面的共性,類似的情形可能重復出現。有意思的是,6月9日正巧也是本輪反彈的第28個交易日。
近期指數浪形比較復雜,以中證800為例,或已走完第一波5浪上升過程,后市可能震蕩回調幾天。(見圖四)
本周,上交所與中證指數公司將調整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中證香港100等指數的樣本,于6月10日收市后生效。其中,上證50指數將更換5只樣本股,滬深300指數更換28只,中證500指數更換50只。深交所也將于6月13日對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深證100等指數的樣本股實施調整。對于指數類產品的投資者,有必要密切關注這方面的變化。
機會是跌出來的,風險是漲出來的。金融市場兼具投資和投機雙重特征,難免存在博弈成分,有些人看見利好消息進場,也有人會逢利好出貨。股市投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時候都要沉著冷靜,多使用性價比較高、風險可控的“本份之手”,著眼于長期價值投資,力求穩健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