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辦法》。其中規定,任何企業、組織和個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務,不得脅迫、引誘、教唆未成年人文身。
文身雖然與犯罪沒有直接聯系,但確實給一些未成年人帶來了不良影響。比如,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檢察院曾對39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28人有文身,第一次文身的平均年齡為16歲。在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文身甚至成為結成幫派的一種象征,屬于某個團伙的人要擁有同樣的文身。
未成年人文身,并不必然走上“邪路”,但一時沖動往往會埋下諸多隱患。文身行業的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操作不當不僅容易導致被文身者皮膚受損感染,還可能傳播各類疾病。同時,有文身還會對未成年人以后的學業、就業、社交等造成一定影響。年少輕狂,留下的很可能是悔不當初。
毫無疑問,上述辦法的出臺有助于更好地呵護“少年的你”,但并不意味著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未成年人的文身問題。父母師長的事先引導,講清利害關系,讓孩子們充分了解文身可能造成的身心傷害以及一系列后續困擾,更顯重要。相較于“堵”,做好一些“疏”的工作,同樣不可或缺。C9303C8B-8468-47A5-83FE-5BA0A3C976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