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亦如 李星佑 董亦豪
摘 要 為給河南省信陽市鄉村旅游的科學發展提供政策參考,借助ArcGIS 10.5工具,運用最鄰近指數、基尼系數、核密度分析及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考察了信陽市鄉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間地理特征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1)鄉村旅游特色村的最鄰近指數R=0.622 3,變異系數CV=119.343 3%,特色村的空間分布特征呈現聚集態。2)鄉村旅游特色村的基尼系數G=49.015%,均勻度C=50.985%,特色村呈現出不均衡的空間發展特征。3)鄉村旅游特色村空間集聚特征顯著,整體以西部和南部聚集為主。4)鄉村旅游特色村的全局Moran’I=0.465 7。特色村在空間分布上存在正自相關特征,各特色村具有明顯的鄰近性特點。5)鄉村旅游特色村的分布受到了自然地理因素、公共交通條件和人口經濟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 鄉村旅游;ArcGIS;空間特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S642.5;S643.4;S637.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18
收稿日期:2021-11-11
基金項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虹吸效應視域下信陽市鄉村旅游提質擴容的路徑研究”(CX20210911)。
作者簡介:董亦如(1995—),女,湖北武漢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與政策。E-mail:805683860@qq.com;DCLING0906@163.com。
近年來,網絡和自媒體時代促使“旅游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1]。鄉村旅游逐漸成為城鄉居民青睞的旅游形式,不斷涌現了農家樂、特色民宿、露營地、田園綜合體等形式的特色村鎮[2]。2019年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旅游局舉辦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示范點推介活動,鄉村旅游成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向[3]。
國內外學者對鄉村旅游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國外學者對鄉村旅游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可持續發展、地理空間特征及游客感知偏好等方面。如:López Sanz等[4]、?ur?i? Nevena等[5]、Coro? Monica Maria等[6],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對鄉村旅游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Zyrianov A I等[7]、Wanner Alice等[8]、Bustamante Alexander等[9],研究了鄉村旅游地時空布局上的差異;Lee Sangmin等[10]、Keski?n Berkay等[11],通過SWOT與社會文化需求視角,對游客選擇偏好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對鄉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展路徑、發展資源潛力評價、空間結構特征等方面。如:龍井然等[12]、劉卿文等[13]、張祝平[14]對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式發展路徑進行研究;焦敬華[15]、陳才等[16]、殷章馨等[17]基于旅游資源、游客體驗和發展潛力等角度考慮,對研究地鄉村旅游發展情況進行評價研究;翁鋼民等[18]、葉晗等[19],對鄉村旅游的空間分布情況進行全局分析。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多從發展潛力、路徑選擇和區位特征等角度進行研究,雖然將定性與定量方法有效結合,但缺乏空間異質性特征和各要素間的影響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最鄰近指數、基尼系數、核密度分析及空間自相關分析,旨在揭示信陽市鄉村旅游特色村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為信陽市鄉村旅游的科學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以2020年河南省文化與旅游廳公布的《推薦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公示》中信陽市65個鄉村旅游特色村為研究對象,通過百度地圖拾取坐標系統獲取POI點。基礎行政地圖和DEM圖來源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和GlobeLand 30。地方經濟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信陽市統計公報》《中國休閑農業統計年鑒》。
1.2? 研究方法
借助ArcGIS 10.5軟件,通過最鄰近指數、基尼系數、核密度分析及空間自相關分析等研究方法,對信陽市65個特色村進行空間特征分析(見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空間地理特征
2.1.1? 空間分布特征
通過最鄰近指數計算公式,借助Arcgis 10.5軟件得到預期平均距離rE=18.843 km,平均觀測距離r1=11.726 km,最鄰近指數R=0.622 3,R<1,并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信陽市特色村整體分布呈聚集態特征(見圖1)。
為排除特色村對樣本選擇標準的不同,造成最終結果的差異,通過ArcGIS 10.5軟件中的泰森多邊形工具,創建Voronoi圖獲取變異系數CV來進行驗證(見圖2)。結果顯示變異系數CV=119.343 3%,參照Duyckaerts C等[20]的研究結論:CV值為33%~64%,呈隨機分布;CV值大于64%,呈集聚分布;CV值小于33%,呈均勻分布。因此,信陽市特色村空間分布總體上呈聚集態。
2.1.2? 空間發展均衡特征
空間發展均衡程度是衡量區域鄉村旅游發展均衡度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王耀斌等[21]在方法上的創新,利用基尼系數來描述特色村在信陽市的分布均衡特征。根據表1和表2中的公式和特色村分布數量,得到特色村基尼系數G=49.015%,均勻度C=50.985%。如圖3,特色村主要集中于信陽市西部的平橋區、浉河區、羅山縣,南部的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分別占比44.61%、40%。因此,信陽市特色村在市域范圍內呈現出不均衡的空間發展特征。
2.1.3? 空間集聚特征
受限于最鄰近距離和基尼系數不能直觀展現不同地理范圍的空間集聚特征。通過ArcGIS 10.5的Kernel Density工具包進一步充實研究,進行全市范圍的空間核密度分析。由圖4可知:1)信陽市特色村空間集聚特征顯著,整體以西部和南部聚集為主;2)主要熱點區以信陽市浉河區、平橋區、新縣和光山縣為中心,反映了當地鄉村旅游可開發資源的豐富;3)中部、北部和東部地區屬于冷點區,特色村分布明顯稀少。
2.1.4? 空間自相關性特征
空間核密度分析表明了信陽市特色村分布存在集聚特征,但各特色村點位間是否存在相關性難以得到驗證。因此,通過空間自相關分析來探究特色村在總體空間上的相關性及冷熱點分布情況。根據分析結果,信陽市鄉村旅游特色村總體Moran’I指數為0.465 7,z值為2.069 1,p值為0.038 5,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如圖5。表明特色村在信陽市空間分布上存在正自相關特征,各特色村具有顯著的鄰近性特點。
對特色村進行局部空間自相關的分析能夠反映特色村在不同縣區間的分布規律。借助ArcGIS 10.5中Anselin local Moran I工具包,對不同冷熱點區域進行可視化渲染。如圖6,信陽市特色村分布主要有“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其中,“高—高聚集”反映了高數量的特色村會催生更多的特色村的出現,以平橋區為主要代表;“低—低聚集”反映了低數量的特色村會致使該區域特色村數量趨少,形成冷點區域,如:淮濱縣、息縣和固始縣。因此,信陽市特色村存在顯著的空間正自相關特征。
2.2? 影響因素分析
2.2.1? 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條件。根據獲取的信陽市高程信息DEM數據,并將特色村位點坐標提取到矢量地圖上,得到了信陽市特色村的高程分布圖,如圖7。信陽市整體地形南高北低,西部與南部分別為桐柏山、大別山,面積近7 000 km2,占全市總面積37.1%。得益于獨特的地貌,提供了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根據圖7可知,信陽市特色村多分布于西部南部的山地地區,分布于500~700 m的海拔范圍內。同時,沿河流分布的特色村有45個,水文環境對特色村的分布影響明顯。因此,信陽市特色村的分布受地形地貌、水文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
2.2.2? 公共交通條件
交通條件是影響特色村發展的重要條件。在信陽市路網系統中(見圖8),國道與省道的通勤情況最為便利,利用緩沖區分析工具,測度特色村距離國道、省道的距離,能夠有效分析交通條件對特色村分布的影響狀況,此處測度距離設定為5 km。如圖9所示,分布在國道省道沿線5 km范圍內的鄉村旅游特色村數量為54個,占比83.07%,其中,國道范圍內有8個,省道范圍內有46個。結果表明:信陽市特色村分布與交通條件有著密切聯系,特色村分布主要沿交通路網范圍集中分布。因此,信陽市特色村受交通條件因素影響較大。
2.2.3? 人口及經濟條件
人口與經濟條件是影響特色村發展的直接原因。依據《2020年信陽市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選取信陽市10個縣區的年末常住人口數量POP,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GDP等數據,借助Stata 25.0,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結果表明:人口數量對特色村數量呈正相關,系數為3.498 414,且P=0.000,通過顯著性檢驗;人均GDP對特色村數量呈正相關,系數為21.821 32,且P=0.047,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信陽市特色村的發展受人口與經濟因素的影響較大,其中,經濟因素對特色村數量的影響最為明顯。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借助ArcGIS工具,結合最鄰近指數法、基尼系數法、空間核密度分析法和空間自相關分析法,對信陽市特色村的空間分布特征、空間發展均衡特征、空間集聚特征和空間自相關特征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如下。
1)特色村的最鄰近指數R=0.622 3,變異系數CV=119.343 3%,表明信陽市特色村的空間分布特征呈現聚集態。
2)特色村的基尼系數G=49.015%,均勻度C=50.985%,特色村主要集中于信陽市西部的平橋區、浉河區羅山縣,南部的光山縣、新縣、商城縣,西部和南部分別占比44.61%和40%。表明信陽市特色村在市域范圍內呈現出不均衡的空間發展特征。
3)空間核密度分析表明信陽市特色村空間集聚特征顯著,整體以西部和南部聚集為主。同時,浉河區、平橋區、新縣和光山縣為熱點區域,中部、北部和東部各縣區為冷點區域。
4)特色村的全局Moran’I=0.465 7。表明特色村在信陽市全局空間分布上存在正自相關特征,各特色村具有明顯的鄰近性特點。同時局部自相關分析表明信陽市特色村之間存在顯著的空間正自相關特征,形成了“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態勢。
5)信陽市特色村的分布受到了自然地理因素、公共交通條件和人口經濟因素的影響。其中,經濟因素的影響最為顯著。
3.2? 建議
3.2.1? 激發信陽市鄉村旅游特色村發展的創新活力
特色村的開發仍停留在以自然地理因素和交通便捷程度為條件的初級階段,缺乏對旅游內容新穎性和多樣性的重視。因此,信陽市政府在推動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應著重推廣具有特色模式和內容的鄉村旅游村鎮,同時,形成激勵制度,對主動創新、開展鄉村旅游創客模式發展的個人或企業集體進行財政獎勵。
3.2.2? 增強信陽市鄉村旅游特色村間的協同發展
空間核密度與自相關分析表明,信陽市鄉村旅游特色村對局部區域的帶動明顯,但全局范圍內沒有形成發展帶動,特別是缺乏旅游資源稟賦優勢的縣區。因此,信陽市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因重視區域協同共進,避免資金和人力的過度集聚。
3.2.3? 加快信陽市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提升
在影響因素分析中,人口和經濟因素是影響信陽市鄉村旅游特色村數量的直接原因,其中,經濟因素對特色村數量的影響最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鄉村旅游正在快速恢復[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9/13/content_5543050.htm.2020-09-13.
[2]? 陸林,李天宇,任以勝,等.鄉村旅游業態:內涵、類型與機理[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22,56(1):62-72,82.
[3]? 鄢慧麗,王強,熊浩,等.休閑鄉村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以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示范點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3):45-50.
[4]? López-Sanz J M, Penelas-Leguía A, Gutiérrez-Rodríguez P,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ural tourism in depopulated areas[J].Land,2021,10(9):985.
[5]? ?ur?i? N, Mirkovi? Svitlica A, Brankov J, et al. The Role of Rural Tourism in Strengthen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Areas: The Case of Zlakusa Village[J].Sustainability,2021,13(12):6747.
[6]? Coro? M M, Privitera D, P?unescu L M, et al. M?rginimea sibiului tells its story: Sustainabil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rural tourism—a supply-side perspective[J].Sustainability,2021,13(9):5309.
[7]? Zyrianov A I, Semiglazova V A. Rural Tourism: From Geographical Constructs to Models of Development[J].Geography and Natural Resources,2021,42(1):24-31.
[8]? Wanner A, Pr?bstl-Haider U, Feilhammer M. The future of Alpine pastures–agricultural or tourism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from the German Alps[J].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2021,35:100405.
[9]? Bustamante A, Sebastia L, Onaindia E. On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openstreetmap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untry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2021,10(5):301.
[10] Lee S, Kim D, Park S, et al. A Study on the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Used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Fishing Village Tourism: Using A’WOT Analysis[J].Sustainability,2021,13(13):7472.
[11] Keskin B, Güne? E.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raditional drinks: A review on traditional Turkish drin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nomy and Food Science,2021,25:100382.
[12] 龍井然,杜姍姍,張景秋.文旅融合導向下的鄉村振興發展機制與模式[J].經濟地理,2021,41(7):222-230.
[13] 劉卿文,朱麗男.鄉村旅游特色小鎮的勃興及去同質化困境的破解路徑[J].農業經濟,2021(7):45-47.
[14] 張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形成邏輯與路徑選擇[J].南京社會科學,2021(7):157-164.
[15] 焦敬華.山西鄉土文學旅游資源的價值評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S2):41-43.
[16] 陳才,趙志峰.鄉村游客真實性體驗模型研究[J].地理科學,2021,41(7):1237-1245.
[17] 殷章馨,唐月亮.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統計與決策,2021,37(14):54-57.
[18] 翁鋼民,盛開,潘越.國內鄉村旅游地空間分異特征及形成機理——基于全國10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1,37(4):99-105,136.
[19] 葉晗,吳博文,許紅衛,等.基于地理大數據的省域休閑農業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農業學報,2021,33(7):1264-1274.
[20] Duyckaerts C, Godefroy G. Voronoi tessellation to study the numerical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urones[J].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2000,20(1):83-92.
[21] 王耀斌,宋穎,黃珊,等.甘肅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7):240-247.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