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福 高玉璽 逯強 董倩 吳越凱
摘 要 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玉溪市下轄的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簡稱“三湖”)是西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被譽為玉溪市的“母親湖”,對其進行保護治理是玉溪市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通過對玉溪市“三湖”流域農業生產現狀的調查分析,總結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7條在湖泊保護治理高壓態勢下“三湖”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包括優化農業空間布局、培育綠色有機高端農業品牌、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廣、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產品加工和現代物流體系發展、全方位構建產業服務體系和建立健全政策保障體系。
關鍵詞 農業高質量發展;保護治理;云南省玉溪市“三湖”流域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19
收稿日期:2022-02-11
作者簡介:施永福(1987—),男,云南玉溪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E-mail:826617807@qq.com。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也要適應并遵循這一趨勢,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高質量農業,既包括高標準的農產品、高生產效益的農業產業,又包括高效完備的生產經營體系、高品質的國際競爭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現實要求,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重大戰略[1]。
云南省玉溪市有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簡稱“三湖”),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1/3?!叭笔怯裣械摹澳赣H湖”,是西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尤其撫仙湖是玉溪市的“眼睛”、云南省的名片、全國的財富,其儲備的淡水資源占國控重點湖泊Ⅰ類水的91.4%,相當于為每個中國人儲備了15 t的Ⅰ類水。玉溪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三湖”水污染綜合防控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和攻城拔寨的拼勁,扛起時代使命,堅決打好“三湖”保護治理攻堅戰[2]。隨著“三湖”綜合治理的成功實施和縱深推進,沿湖相關產業,尤其是農業受到了巨大沖擊,如何搶抓機遇、增創優勢、破解難題,加快推進“三湖”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的一項重要使命。
1? 現狀
1.1? “三湖”流域基本情況
“三湖”流域涉及澄江市、江川區、通海縣的22個鄉鎮(街道)、192個村(社區)、1 405個村(居)民小組,流域總人口72.8萬人(占玉溪市總人口的32.7%),其中鄉村人口41.2萬人(占玉溪市總人口的56.6%)。“三湖”流域共有確權耕地面積4.19萬hm2(徑流區3.36萬hm2、非徑流區0.83萬hm2),其中:撫仙湖流域1.73萬hm2(徑流區1.38萬hm2),星云湖流域1.15萬hm2(徑流區0.88萬hm2),杞麓湖流域1.31萬hm2(徑流區1.10萬hm2)。“三湖”流域建成高標準農田1.66萬hm2,占流域耕地面積的39.7%。2021年,“三湖”流域農業總產值123.1億元,占玉溪市農業總產值的31.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668元,比玉溪市平均水平高998元[3]。
1.2? 農業產業發展情況
1.2.1? 種植業
2021年,“三湖”流域農作物播種面積4.59萬hm2(含復種),占玉溪市播種面積的15.5%,主要種植作物有糧食、蔬菜、烤煙、花卉、水果等,其中:蔬菜2.54萬hm2,占玉溪市的27.2%;烤煙0.59萬hm2,占玉溪市的16%;鮮切花0.17萬hm2,占玉溪市的30.1%。
1.2.2? 養殖業
2021年,“三湖”流域生豬出欄24.8萬頭,占玉溪市的19.0%;家禽出欄1 092.6萬只,占玉溪市的31.1%;禽蛋產量4.54萬t,占玉溪市的59.7%;肉蛋奶總產量10萬t,占玉溪市的32.8%;畜牧業產值24.8億元,占玉溪市的28.2%;水產養殖面積510.5 hm2,占玉溪市的23.1%;水產養殖產量4 355 t,占玉溪市的36.4%。
1.2.3?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作為湖泊保護治理的重點,玉溪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1)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如對撫仙湖流域5 733 hm2耕地實施休耕輪作,不再種植大水大肥蔬菜;對星云湖一級保護區農田實施退出,沿湖塑料大棚全部拆除。2)嚴格劃定禁養限養區,對禁養區養殖限期清退,要求撫仙湖流域散養戶全面退出、限養區養殖只減不增,全面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2021年,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化肥使用量分別為1 987.22 t、5 286.76 t、10 343.16 t,比2020年分別減少3.41%、3.00%、3.09%;農藥使用量(商品量)分別為71.93 t、216.88 t、307.82 t,比2020年分別減少1.1%、1.1%、2.0%??梢姡叭绷饔蜣r業面源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2?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 產業結構調整遲緩
1)“三湖”流域人地矛盾突出(農村人均耕地僅573.3 m2),農民對耕地依賴性強,種植蔬菜水平高、收益高(平均可達30萬元·hm-2),現行地租標準下,沿湖農戶對土地流轉積極性不高。2)生態環保型替代作物難以發掘?!叭绷饔蛞笾鸩饺【喪卟说却笏蠓首魑?,大力推廣水稻、烤煙、油菜、大豆、荷藕等生態環保型作物,與農民增收、經營主體盈利矛盾突出。如何優選出兼具高經濟效益和環保作用的作物品種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2.2? 項目用地難
受限于土地面積、土地流轉、湖泊保護等因素,“三湖”流域農業產業無法做到“大”,只能做到“特”,且必須以現代農業莊園、田園綜合體等為載體,走生態農業及三產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三湖”流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情況錯綜復雜,尤其是“三湖”流域農業項目用地難以審批,“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仍處于規劃期,實現一三產融合發展的愿景與現實之間仍有較大差距。
2.3? 產業鏈條不完整
1)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任務艱巨。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三湖”流域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綠色技術應用率較低[4]。2)科技支撐不足。未建立完整的技術研究推廣服務體系,技術力量無法滿足產業的發展需要。3)缺乏實力強勁的龍頭企業。現有龍頭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實力較弱、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能力差,尚未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旅一體化”體系,無法支撐和拉動“三湖”流域產業發展。4)品牌建設弱。雖注冊了一批農產品商標,但在“用標打牌”上缺乏統籌規劃,存在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地方品牌混用情況,銷售各自為政,一家一個品牌、一家一個包裝,銷售渠道單一,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不利于品牌打造和建設。5)農產品加工水平不高。加工業基礎薄弱,精深加工未能跟上,增值能力低。
2.4? 政策支持體系不健全
剩余勞動力轉移、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政策和與農業綠色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監督考核機制未建立健全,最突出的就是尚未建立資金長效保障機制,尤其是生態補償機制。
3? 思路和對策
3.1?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三湖”保護和流域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立足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和“綠色食品牌”打造,遵循“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思路,結合“一湖一策”,在“三湖”流域深入實施“一二三”行動,穩妥調整優化農業品種結構,推進全面綠色有機,打造高端農業基地,加快培育龍頭企業集群,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科技支撐體系和產業化經營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三湖”保護與流域鄉村振興雙贏。
3.2? 總體目標
通過在“三湖”流域建設高標準、可持續、能推廣的綠色有機高端農業綜合示范區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建成“三湖”流域萬畝綠色有機高端農業園區、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綠色食品牌”打造示范區、綠色經濟發展示范區。
3.3? 重點工作
3.3.1? 優化農業空間布局
以“三湖”流域保護為前提,按照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特色鮮明、龍頭帶動有力、標準體系健全的基本要求,分區、分類、分期精準施策,創建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區。到2025年,在“三湖”流域建設綠色糧倉12 000 hm2(其中水稻2 000 hm2)、綠色蔬菜19 333 hm2、高端花卉533 hm2、精品果園2 667 hm2、生態煙田8 000 hm2,建設標準畜禽場180個以上。
3.3.2? 培育綠色有機高端農業品牌
在“三湖”流域劃定綠色有機重點發展區域,大幅擴大綠色有機基地和產品認證規模。建立健全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實現質量安全監管全覆蓋。深入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發展戰略,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十大名果”“十強企業”和“二十佳創新企業”評選認定,組織開展區域公用品牌、名企、名品的公益宣傳。到2025年,培育“三湖”綠色農業區域公用品牌7個以上,建設綠色食品基地5 333 hm2以上、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面積2 667 hm2以上。
3.3.3? 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廣
做強種子這個“首端”,加大水果、蔬菜、花卉等新品種的引進篩選力度,建立多樣化的品種體系,充分滿足市場需求。建立健全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大力開展科技攻關,著力破解基質栽培、高標準大棚、精深加工等難題,加快綠色生產方式轉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業發展層次。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推進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進一步促進農業自然資源高效利用。到2025年,“三湖”流域水果、花卉、蔬菜重點生產基地基本實現水肥一體化,建成高標準花卉、蔬菜設施大棚533 hm2,建設一批智慧農業示范點,打造撫仙湖萬畝數字煙葉生產基地,建成生態智慧農業1 333 hm2。
3.3.4? 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營商環境,以“真金白銀”、有力措施落實激勵政策,吸引國內和國際大企業進入“三湖”流域農業產業。創新組織方式和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創建生產基地和農戶緊密聯結的生產管理模式,大力構建“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合體。到2025年,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00戶以上,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40戶以上;培育專業合作社520個以上,其中縣級以上示范社110個以上;培育家庭農場200個以上,其中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60個以上。
3.3.5? 推動農產品加工和現代物流體系發展
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推廣應用和設施裝備建設,提升初加工能力水平。建設農產品加工集聚區,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產業形成集群。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業,著力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加快江川區滇中綠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通??h正大現代化蔬果供應鏈項目建設,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
3.3.6? 全方位構建產業服務體系
引進培育并重、服務管理并舉,全力打造產業科技人才隊伍。結合供銷合作社改革,借助已有資源和平臺,引導建立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農資服務體系。做強電商這個“尾端”,大力扶持發展電子網絡銷售體系,建立全新的“線上+線下”營銷模式,讓綠色有機高端農業基地與電商“聯姻”,實現“1+1>2”[5]。
3.3.7?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體系
1)多措并舉,創新建立“三湖”流域農戶持續受益保障機制。積極向上級爭資金、爭項目,加大對縣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就業培訓和勞務輸出工作指導。2)因地制宜,提請省級制定適用于“三湖”流域土地休耕輪作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3)精準發力,破解項目用地難題。提請省級制定適用“三湖”流域發展田園綜合體和休閑觀光農業用地管理辦法,核心是在經營性建設用地規劃上向“三湖”流域農村三產融合項目傾斜,并落實給予5%~10%的設施用地指標政策。4)上下聯動,破解休耕輪作作物品種限制和招商引資難題。
參考文獻:
[1]? 張摘,默孫科.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水平測度及評價研究[J].農業經濟,2021(5):6-8.
[2]? 胡從九.淺析農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農墾,2019(12):33-34.
[3]? 玉溪讓“三湖”碧水永存[J].云南林業,2020(2):54-55.
[4]? 劉宇薇,汪紅梅.農業技術進步、勞動力轉移與農業高質量發展[J].稅務與經濟,2022(2):88-97.
[5]? 趙俊,代建菊,趙家進,等.云南特色農產品電商發展之路[J].云南農業,2022(3):31-32.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